珞珈环境法学文库

当前位置:首页 > 出版物 > 珞珈环境法学文库

秦天宝:探寻环境问题背后的故事——《珞珈环境法学文库》总序

发布日期:2017-03-21 发表者:原创文章 浏览次数:24613次

文库总序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横渠语录》



东湖凌波秋水逝,珞珈孤雁报冬寒。立冬已至,预示着2016年尾声将近。窗外的冬日暖阳映射着寂静的珞珈山影,岁末之景着实易使人触怀往事。若从1981年算起,武汉大学环境法所成立至今已有三十五个年头;从1996年招收第一批环境法学博士生开始,至今已经二十载。古语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已经悄然度过自己三十五岁生日的环境法所亦有着自己面对环境法治的不惑之解以及实现生态文明的立念之志。三十五载春华秋实,夏种冬藏。五载,对于一门学问、一个学科而言或许只是白驹过隙的刹那芳华,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回望这过往的三十五载,亦是记录了中国环境法治发展的点滴历程。


在这三十五载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环境保护也已成为谈及社会发展最为流行的语汇,不论是在污染防治领域还是在生态保护范畴,我国的环境法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身为环境法学人,我们更为欣喜的发现,在传统法域的破与立之间,环境法作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革命性的全新领域,亦形塑着自己特殊的功能、品格、使命与价值追求:以往那些传统法域的经典理论、完美的概念甚至是权利义务的范畴都在受到可持续发展标准的重新审视;原本泾渭分明的公私法分野也在经历着环保风暴的“绿化”与“祛魅”:当环境法设计出按日连续计罚这一特殊的制度安排时,其亦挑战着一事不二罚的经典行政法理论;当景观权、嫌烟权、达滨权、清洁水权、公园利用权、历史性环境权、享有自然权等新型环境权益出现时,其亦冲击着传统民法的权利概念与制度;当环境法关注和规范社会公共利益和保障基本人权,反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代表人类之共同利益,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之环境权益给予格外关注之时,其就成为了“为一般社会福利而立法”的社会法。回望起三十五年前的那个起点,我们无疑应该为今天的自己而鼓掌。


然而,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重新塑造着我们周遭的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让我们重新定义着生命的维度,面对挥之不去的雾霾梦魇,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无尽争论,如何精准拿捏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天平,在这条漫长的环境法治之路上,我们还有着更多的未解之惑。但世界上也许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人、特别是青年学人推开学术世界的大门,选择以环境法学作为自己的学术志趣,踏上了这条珞珈先进前贤开拓的环境法治之路;一篇篇独具创新的论著正是这条路上经年累月铺就的阶梯,通向的正是生态文明的彼岸。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值此三十五周年所庆之际,推出“珞珈环境法学文库”,期许能以珞珈学派继往开来的胸襟打造国内环境法学人百家争鸣的平台;以东湖之水海纳百川的气度打通环境保护相关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学术相长的脉络。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希冀这套丛书可以伴随着共和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脚步一同成长。


最后,作为环境法学人,编纂这份环境法学文库,并非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更多的是希望面对环境法治这一充满生命温度的课题,不仅是简单诠释或者为每一条文作出注脚,而是可以力透纸背,探寻“环境问题背后的故事”;面对我国环境法治的发展与完善,环境法学人的论著可以扬弃早已被前人重复了上千遍的“批判”,而更多地着眼于内塑与外塑并举的“建设”。北宋大儒张载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为人治学者的标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倘若本文库能让珞珈山开生态文明之万世太平的星星之火得以薪火相传,即是编者最大的确幸。


秦天宝

2016年立冬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