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主题为“文明的生态足迹:东亚与世界”的第四届东亚环境史学大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本届大会由东亚环境史学会联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共同组织,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海德堡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地区东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世界著名学府及科研机构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环境科学家、环境法学家以及其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我所副所长柯坚教授应邀参加本次大会。
会上,柯坚教授发表了题为“平面的世界、扁平化的环境法和消失的历史”(The flat world, Flatting Environmental Law & Disappeared History)的大会演讲。他认为,在市场与信息国际化、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呈现平面化的特征(The world is flat)。作为环境问题的应对之法,环境法同样呈现出高度扁平化的特征,近晚时期各国、各地区之间环境法的比较与借鉴以及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就是一个明显例证。同时,他认为,过分地强调世界是平的,其结果会导致民族国家历史的消失,并使得对于环境法发展规律的认知过于简单化。他提出,当代环境法与其他的法律现象一样,是法律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共同塑造的产物,环境法同样需要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并在反思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吸收和运用。作为例证,柯坚教授结合中国当前推行的河长制,分析了其历史根源及其现代转型的法治要求。
在开放讨论环节,柯坚教授回应了文化语境中的历史观、中国环境法律与政策的关系以及党规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据悉,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共同回顾人类特别是东亚人民的生命历程,讲述人类与天空、大地、海洋、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不断扩大和深化交往的故事,检视包括东亚文明在内的世界文明与文化曾经遭遇和正在面临着的环境挑战,为深刻认识文明与自然彼此因应、协同演化的复杂生态关系和历史过程,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之道提供东方经验借鉴,传播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的智慧和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