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首批“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评审结果公示,司法文明创新中心入选 '2011计划',又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今天,教育部公示“2011计划”首批14家单位名单,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入选。
http://www.china.com.cn/v/news/2013-04/11/content_28512863.htm 教育部“2011计划”首批名单公布 中国网 china.com.cn
内容来源: 央视新闻频道 教育部“2011计划”首批名单公布 14中心入选 据央视网消息今天上午,教育部公布了“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并将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继211和985两项重点工程之后,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这项“2011计划”,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个重大国家工程。 协同创新中心 让1+1>2 和大家早已熟悉的211、985不同,这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哪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它们的名称叫做“协同创新中心”。这里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以往这三家中的任何一个,在国内量子研究领域都有顶尖的实力,但是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不允许他们单打独斗,而是必须组团参赛。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王延觉: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的特区,去推动学校的运行机制的改革,因为我们实际上要实现真正的应对需求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可能我们在体制机制上都面临着一些必须要改的问题。 1+1大于2,这正是“2011计划”的目的。全国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这167个申请经过三轮的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过关斩将,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它们包含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大类,研究内容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现代农业以及司法文明、海洋权益等各个领域。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我国的重大需求,也是参与国际前沿竞争的需要。 国家支持 不再以资金为主 在过去的211和985工程,中央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重点扶持。但是“2011计划”不再以给钱为主,因为这些协同创新中心本身已经有大量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来源,还有着很强的吸金能力。全国培育的167个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王延觉:实际上2011的这个专项(资金),我想它应该用在,现有体制的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高水平的队伍组建,协同的机制,学者流动的机制,学生培养的方式,以及资源共享的方式,在这些方面去给予支持。 四年一个周期 取消终身制 2011计划和211、985工程相比,另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取消了终身制。王延觉司长介绍说,对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每四年是一个评估周期,要对它的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对行业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目标完成而且国家有进一步的需求,才能进入下一个周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2011计划能够长期保持竞争和创新的活力。 '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公示 大学新的评价标签 2013年04月11日14:12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中广网北京4月11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2011计划',又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据了解,首批入选高校评审结果今天正式公示。 简单的说,'2011计划'很有可能成为以后评价高校的标签,'2011计划'是以人才、学科、科研三维一体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任务,记者称之为产学研2.0版。不过这不是简单的升级,而是把原来的产学研进行了全面的拓展,目标就是要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还有区域发展重大需求,这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来实现两个方面的重大提升,首先要提高高教的质量,再有能够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上个月两会结束之后,教育部组织了多路专家团队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实际考察。此前,记者所在的区域内协同创新现场考察组分别考察了河南农大、浙江工大、苏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除了苏州大学是211高校,其他三所高校既不是211也不是985,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最好的高校。然而在这次考察中发现,以上几所院校通过抓住协同创新的机遇,多年间持续努力,在自己擅长领域做的有声有色。 目前总共有22个省市落实了省级2011计划专项经费,有近一半的大型骨干企业已经实质性的参与到高校的协同创新组建当中,并且承诺和落实的新增资源超过200亿元。在这次考察中,河南省为了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的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已经承诺连续四年每年拿出3千万。而浙江省在专家组考察完之后,马上为浙江工业大学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拨款项。这些都会对高校的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关于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公示 各有关高校: 按照《“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暂行管理办法》程序要求,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认定工作已经结束,现将通过专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公示(认定公示名单见附件)。 公示期自2013年4月11日至4月21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与教育部监察局及“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以单位名义反映的,须加盖本单位印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我们将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对反映人保密。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监察局、“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邮编:100816。 教育部监察局:电话:66096240;传真:66097634;电子邮箱:fangyi2008@moe.edu.cn 。 “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66096821;传真:66096821;电子邮箱:2011jh@moe.edu.cn 。 “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4月11日 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公示名单 序号 中 心 名 称 主 要 协 同 单 位 类别 1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 前沿 2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 文化 3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 行业 4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 行业 5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等 前沿 6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 区域 7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 行业 8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 前沿 9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 文化 10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 行业 11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区域 12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等 区域 13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 区域 14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等 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