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基地新闻 > 正文
【盘点】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2024年度大事记
2025-01-07 1 次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站在时间的长河之畔,凝视着2024年的波光粼粼,悄然间,今年已走至终章。


今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平台建设、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咨政服务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新跨越、注入了新活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环境法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了武大智慧和力量。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让我们回顾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2024年的点点滴滴,共同感受这一年的丰硕成果和辉煌成就。


一、平台建设取得成效

1.我所作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理论研究基地”在最高法开展的2023年审中获评为环境资源法领域唯一“优秀”的基地。


2.最高人民检察院发文批准在武汉大学设立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


二、服务国家重要法治需求

1. 我所深度参与生态环境法编纂工作。全国人大专程来函征求我所对生态环境法编纂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我所组织专家座谈。


2.我所受最高人民法院委托承办矿产资源司法解释专家研讨会。


3.我所受水利部委托承担水法、防洪法修改中的法律责任条文论证。


4.《全球气候变化司法化的风险及应对》入选CTTI2024年智库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


三、发力外引内培,

人才队伍建设创佳绩

全职引进刘长兴教授。虞楚箫特聘副研究员正式被聘为副教授,刘彤彤特聘讲师转聘为特聘副研究员。


四、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立德树人成效新突破

1.我所成功主办了第十届全国环境法博士生论坛。


2.2022级硕士生蔡珠婷荣获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学生)”称号。


3.2023级硕士生许鹏博荣获武汉大学2024年度十大珞珈风云学子。


4.2021级孟加拉籍博士生李伊凡获评国家留学基金委2024“感知中国 ”年度人物“学术之星”。


5.我所生态环境损害修复法律机制暑期实践调研队获央广网、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五、建设自主知识体系,

高水平成果获丰收

1.秦天宝、占善刚、陈海嵩、刘长兴、陈金林、刘彤彤等在法学类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2.秦天宝担任共同主编的英文专著在国际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


3.秦天宝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评“优秀”结项,刘静获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和司法部年度立项。


4.多篇咨政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获得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商务部、水利部、央广总台等省部级单位采纳。


六、主办高端学术活动,

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

1.我所主办了第一届“中瑞全球可持续治理研讨会”。来自瑞典外交部、瑞典驻华大使馆、瑞典隆德大学等单位的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实现碳中和的全球治理路径共话全球合作。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瑞典驻华大使馆官网等十余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2.我所联合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举办的“国家公园司法保护研讨会”在成都成功举办。


3.我所成功主办了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气候诉讼特刊研讨会以及期刊编辑、作者座谈会。


4.我所与湖北省高院等单位成功主办第三届长江大保护司法论坛。


5.我所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共同主办了“中国碳市场司法实践进展研讨会”。


七、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有效维护国家利益

1.秦天宝连任《名古屋议定书》遵约委员会副主席,并为缔约方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


2.外交部专程来函,高度评价并感谢虞楚箫从事的专项研究工作和贡献。


3.商务部专程来函,感谢秦天宝参与联合国贸法会碳信用研究、助力我国参与国际商事规则制定的贡献。


八、加强期刊建设,

学术话语权稳步提升

1.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在最新发布的2023JCR报告中位居法学类Q3,在421种法学期刊中排名第233名,影响因子超过许多老牌SSCI期刊。


2.《环境法评论》成功入选“2024年度高影响力学术辑刊”,是环境法学科唯一入选的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