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邀请,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教授于近日赴莫斯科参加第二十一届比利申科国际法大会(The 21st Blishchenko International Law Conference)。此次大会汇聚了俄罗斯及其他国家国际法领域的顶尖学者、司法实务专家及国际组织代表。秦天宝教授在会议期间发表多场学术演讲,并代表外国学者致辞,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拓展了与俄罗斯法学界的合作。
在大会正式开幕前,秦天宝教授受邀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校长讲坛”为法学院师生作专题学术讲座,主题为“中国气候变化法概览”。他系统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立法进展,包括碳市场司法协同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以及中国在“双碳”目标下的法治创新。秦天宝教授结合中国环境司法实践,阐释了司法机关如何通过集中管辖、跨部门协同等方式强化气候治理的法律保障。讲座现场反响热烈,与会师生就中国气候政策的实施效果、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体现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在大会开幕式上,秦天宝教授作为外国学者代表致辞。与他同台致词有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校长、俄罗斯国际法协会主席、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驻俄罗斯代表等嘉宾。秦天宝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武汉大学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在国际环境法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未来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各国国际法学者应当共同努力推动一个公平合理、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发展。
在大会“气候变化国际法”分论坛上,秦天宝教授作题为“气候变化国际法和生物多样性国际法的协同增效”的主旨报告。他分析了《巴黎协定》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履约机制、资金支持、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交叉点,并提出通过司法判例、政策联动等方式增强两大国际法体系的协同效应。报告援引了他在联合国环境署“自然的权利专家磋商会议”上的研究成果,强调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启示。与会专家高度评价其观点,认为该研究为国际环境法的体系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秦天宝教授的此次俄罗斯之行,既是对中国环境法治成就的一次重要国际宣介,也为全球气候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智慧进行了展示。他的学术报告与致辞受到广泛关注,进一步巩固了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领先地位。访问期间,秦天宝教授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法学院院长津科夫斯基教授就学术交流、联合研究等议题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双方拟在极地法、气候变化法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项目。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作为俄罗斯顶尖高校,在法律与国际关系领域享有盛誉,此次合作将为中俄环境法治对话搭建长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