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案例七 某石化公司新建成品油管道输送工程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2019-02-28 487 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强油气管道建设,初步形成管道运输网”精神,解决某石化公司成品油出厂困难和减少石油公司的运油成本等问题,中石化销售公司拟建设某成品油输送管道项目。

该项目投资由管输工程和油库工程两部分组成。成品油管道工程线路全长274km,管线采用直缝电阻焊钢管,其中406.6管道189km,355.6管道85km。一般管段及顶管、开挖穿越管段采用环氧粉末加强级防腐,定向钻穿越及石方管段采用双层环氧粉末防腐。设首站、末站和4座分油站,阴极保护站5座,线路截断阀室9座。设计输送油品为90号汽油、93号汽油、0号和一10号柴油,设计输送能力为560×104t·a-1

一、评价目的与依据

(略)

二、评价范围与内容

(一)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包括输油管线系统的管道系统、输油首站、末站和四个分油站。其中生产生活辅助设施依托于目前油库的现有设施,根据实际需要做必要的扩建。

(二)评价内容

(略)

三、评价方法与程序

(一)评价方法

本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采用类比法与经验法进行评价。

(二)评价程序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技术要求,确定评价工作程序。工作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分别完成方案拟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及风险评估、报告撰写与评审等工作。

四、工程分析与类比调查

根据该项目可研报告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工程分析,并依此选择类比对象。

(一)工程概况

该输油管道属新建项目,全线线路总长为274km。管道所经地;段约有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地带,其余为平原地区。管道沿线水系发达,管线将多次穿越大江大河,途经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6.6℃,极端低温为-14.0℃,极端高温为43.0℃。

项目建成后拟成立输油公司统一管理,下设调度控制中心、抢维修中心和工艺站场。本输油管道自动化程度高,对管理和操作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要求较高。实行四班三倒的工作制度,参照《原油长输管道工程设计定员标准》,总定员人数为148人。

项目计划总投资为8251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66855万元(含外汇615万美元),职业安全卫生费用1619万元。各项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设施投资概算情况见表2-66。

(二)输油站场建设选址规划

为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盘活资产、降低工程投资,本工程新建站场或设施尽量利用现有石油公司已有的油库、场地和设施,避免重复建设。需要新建的站场尽量靠近交通便利、电力充足的城镇。

1.首站

首站拟建在炼油厂小品种发油车间的露天货场和附近闲置空地上。主要设施有新建14.5×104m3储罐(其中汽油6.5×104m3、柴油8.0×104m3)、一座500m3拱顶泄放罐、给油泵和外输泵系统、计量系统、发球清管系统、6kV变电所、供电线路、站控、通讯与阴极保护系统,消防、办公等设施。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公用工程依托于炼油厂。

2.分油站

各分油站均建在现有油库内。拟扩建油库,新建分输计量系统、低压配电、站控制室、通讯与阴极保护、办公等设施,消防、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公用工程依托油库。

3.末站

末站拟新建来油计量、收球清管系统、低压泄放系统、1座500m3拱顶泄放罐及混油回掺系统、低压配电、站控制室、通讯等,其他办公设施、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公用工程依托现有油库。

4.线路截断阀室

为减少管道发生事故时成品油油的损失及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保证安全输油和保护环境,全线共设置9座截断阀室,其中手动截断阀室5座,远控截断阀室4座。截断阀室设置位置主要考虑沿线交通条件、大型河流分布位置、及沿线人口密集程度等方面的因素确定。

5.灾害性防护

在自然条件下对管道安全具有一定的潜在威胁。其可能的灾害性地质主要有滑坡、泥石流、活动断层等。本设计首先在路线选择上尽可能避开了各种大、中型灾害性地质地段,对于较小的灾害性地质,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保证管道的安全。

(三)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

本项目拟采用密闭输油方式。密闭输油方式指全线组成一个统一的密闭系统,油品输送全程在不接触大气的密闭状态下进行。密闭输油能量可以传递,各站提供的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基本上能够消除节流损失,从而达到技术先进,油品损耗少,管道运行安全、可靠、经济的目的。

本项目采用的成品油顺序输送工艺在国际上是一项成熟的输油技术。与原油输送管理技术比较,主要的差别是合理地确定成品油管道的输送批次、批量,检测和控制混油界面及混油,混油的回掺处理等。输送顺序为0号或-10号柴油、90号汽油和93号汽油。成品油经过首站可以直接进泵外输,在末站设置混油罐储存混油,并根据油晶的质量潜力,按比例将混油回掺到纯净油品中。其工艺流程如图2-12所示。

所有油罐均露天集中布置,与阀门、泵房和值班室保持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

(四)主要设备选型

1.输油泵

输油主泵和其他泵均采用离心泵。输油主泵作为输油管道的重要设备拟采用维护工程量小、可靠性和安全性高、输油能耗低和自动化程度高的进口设备。

2.电机

电机拟选用进口产品,各泵站设调速电机1套。

3.阀门

凡与油品切换、人流量计前以及收发球系统相连接的阀门均采用快速电动球阀,用于其他流程切换阀门采用平板闸阀。为节省投资,一般控制阀门采用国产产品,电动执行机构由国外引进,用于快速切换与关断和与干线相连的关键部位阀门全套引进。远控线路紧急截断阀采用全套进口电动全焊接球阀,非远控线路紧急截断阀采用国产手动全焊接球阀。

4.储罐

本工程储罐按功能分为汽油储罐、柴油储罐、混油罐及水击事故泄放罐四类。储存汽油和混油的储罐采用内浮顶钢制油罐,储存柴油的储罐、水击事故泄放罐均采用拱顶钢制油罐。

(五)设备防腐

本项目管道防腐涂层方案如下。

➢管道外防腐层采用加强级熔结环氧粉末。

➢定向钻穿越段采用双层熔结环氧粉末。

➢山区石方段采用双层熔结环氧粉末。

➢因熔结环氧粉末不耐阳光,所以线路上少量的架空管线在原有熔结环氧粉末的外面再缠一层防紫外线铝箔冷缠胶带。

➢站内管网架空管线外防腐层采用高氯化聚乙烯,埋地管道考虑到站内工艺管线弯头、阀、三通等异形管件较多,为施工与维修方便,选用环氧煤沥青进行防腐。

成品油储罐罐壁及拱顶对外防腐涂层的要求是不燃、耐候、防腐、隔热性能好,拱顶外防腐涂层还要求有较好的耐磨、耐冲击性能。本项目储罐外防腐涂料拟采用高氯化聚乙烯等。

(六)自动控制系统

本项目自控系统拟采用远程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SCADA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调度中心、站控室、现场仪表组成。调度控制中心的任务是通过各站站控系统对全线进行数据采集及控制,编排批次、批量计划和输送方案,跟踪批量,处理混油,管理库存,检测泄漏和优化运行等。调度中心设置水击超前保护与控制系统。

沿线各站场与调度控制中心间采用光缆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各站场配置先进的电视监控系统,实现调度中心对全线各站的实时监视。

(七)供配电系统

各油站均新建6-10kV变配电所一座,双回路进线。远控截断阀室用电均依托阀室附近农用电网,在阀室各增加动力配电箱一个。

(八)给排水与消防

各站给排水和含油污水处理均依托炼油厂或油库已有的管道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其中污油统一回收处理。

各站的消防依托原有消防设施,各工艺单元按规定设置一定数量的灭火器。

(九)管道防腐层维修

本项目一般段管道防腐层补口拟采用普通热收缩套(带),在定向钻穿越段补口处采用定向钻穿越专用热收缩套(带)。此外,各类油罐需定期清洗与维修。

(十)建筑卫生学

1.主要建构筑物结构型式

所用生产用房均为一层式结构,其中泵房、发油站为顶棚式建筑,油罐均为内浮顶罐。

2.通风与空气调节

油罐为露天布置,油泵布置在顶棚式工房内,通风良好;控制室、操作室和办公室均配置冷暖空调。

3.工作场所采光照明

各生产岗位与办公室白天均以自然采光为主,夜间采用人工照明。各操作室、控制室、办公室、仪表等作业岗位多安装防爆日光灯,路灯多为防爆金属卤化物灯。重要场所设事故照明和应急照明装置。

(十一)类比调查结果

根据相似性原则对类比对象进行可比性筛选,确定以我国已运行的某输油管道系统作为类比对象。其现场职业卫生检测结果见表2-67、表2-68和表2-69。

从表2-67可见消防泵房噪声强度较大,达101dB(A),但消防泵仅在火灾事故时紧急短时间紧急启动,因此对工作人员危害不大。表2-68所示输油泵噪声以中高频声为主,属稳态中高频噪声。表2-69所列毒物均未超标。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一)评价单元划分

为便于类比分析与评价,将项目按功能划分为2个评价单元,即输油评价单元和辅助与维修评价单元。

(二)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输油评价单元

本工程输油均采用密闭输送方式,油品由大功率高压泵泵入输油管道,经阀门控制卸载于油罐。在输油过程中各类大功率输油泵产生高强度噪声与振动;阀门、工业泵和油罐等因密封不严可产生汽油(其中主要危害物为苯、甲苯等芳烃、丁二烯等烯烃、甲基叔丁基醚等)和柴油蒸气。因目前普遍采用无铅汽袖,故没有四乙基铅职业病危害。此外,夏日露天巡检存在高温和太阳光辐射等危害。

2.辅助与维修评价单元

输油辅助与维修设施主要包括自控系统、供配电系统、含油污水处理系统、给排水与消防、水击控制与保护、管道检漏与定位、通信、清管和维修等。

含油污水收集与处理、水击控制、清管和油罐维修时可能产生高浓度汽油和柴油蒸气。其中油罐维修属于密闭空间作业,同时还存在缺氧窒息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手长期接触汽油或柴油可导致皮肤脱脂、皲裂、过敏等。供配电系统存在工频电磁场等极低频电磁辐射,含六氟化硫高压开关电器泄漏时,产生六氟化硫及其分解产物等有毒气体。管道防腐维修可能接触多种有机溶剂,如苯系物、丙酮、沥青烟雾等。电焊维修时产生电焊尘和锰烟等。自动控制系统和通讯监视系统存在极低频电磁辐射;视屏作业可导致视觉疲劳、颈椎病、女职工自然流产率增高等。夏日露天维修存在高温和太阳光辐射等职业危害。

该项目可研报告未提及金属探伤工艺,如果使用放射线探伤,则存在电离辐射职业病危害问题。

(三)劳动组织以及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输油系统生产线拟实行四班三倒工作制。轮班制易引起工人生物节律紊乱,导致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四)消防安全事故与自然灾害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输油系统最大的隐患是成品油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油品火灾爆炸事故等。

输油管道发生击水事件,阀门泄漏,或人为因素与自然灾害导致管道破裂等,均可导致大量成品油外泄。外泄的成品油在常温下迅速蒸发扩散,形成高浓度的蒸气,对作业人员可产生急性毒性作用。此外,成品油起火爆炸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炭黑烟尘,以及少量的苯并正d)芘、甲醛等。

(五)地方病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识别

输油管道经过的地区均是血吸虫病流行疫区。在工程勘探、施工和今后竣工投产后的工作人员均存在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经沿线调查询问,暂未发现其他地方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环节归类

综上所述,该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归纳见表2-70。主要工作场所(工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2-71。

(七)职业病危害分析与评价

通过类比调查、工程分析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汽油、柴油、苯、甲苯、丁二烯、甲基叔丁基醚、六氟化硫及其分解产物、工频电磁场、职业紧张等。其来源与危害程度评价如下。

1.噪声危害分析与评价

(1)噪声对人体的职业危害长期接触高强度工业性噪声,可引起操作工人身体发生多方面的健康损害及职业病。

轻者可影响工作效率、思想情绪;进而可导致神经衰弱,出现耳鸣、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功能、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重者则可导致听力永久性的损害,即职业性听力损伤。

此外,在噪声干扰下,人们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下降,反应迟钝,或者因噪声掩盖了异常信号或声音,容易发生各种工伤事故。

(2)噪声源分析本项目生产全过程存在机械噪声和电机产生的电磁噪声,噪声强度较大的设备是各站的输油泵、给油泵、混油计量泵、污油泵、消防泵、污水泵等,以稳态噪声源为主。

(3)危害预测与预评价结论依据类比调查,该项目正常生产时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最大处为输油升压泵房。大功率输油泵产生高强度噪声,一般在85dB(A)左右(详见表2-67)。由于该处仅有巡检人员短时间接触(每班小于2h),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有关规定,类比对象输油升压泵房噪声均不超标。因此,预测该项目噪声强度在设备选型合理,防护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可达到国家设计标准要求。

此外,消防泵房噪声强度较大,高达101dB(A)。但消防泵仅在火灾事故时紧急短时间启动,因此对工作人员职业病危害程度不大。

2.高温危害分析与评价

(1)高温对人体的职业危害从事高温作业时因体内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可能导致职业病——职业性中暑。患者一般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可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与体征。进一步加重可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体温升高,严重时可发生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也可出现混合型。

(2)热源的产生本项目所在地夏季最高温度达43℃。夏季在油库、管线周围巡检及维修等露天作业可受到高温和太阳热辐射的职业病危害。

(3)危害预测与预评价结论该项目油库、管线周围巡检及维修等露天作业,因每次正常巡检时间不长,巡检完毕可进入空调房休息,因此认为夏季高温和太阳热辐射对工作人员职业病危害不大。

3.工频电磁场危害分析与评价该项目主要在变配电所存在工频电磁场职业病危害,由于各站变电所输入电压均在10kV以内,用电负荷不大,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较小。从类比结果来看,该类变电所监测点工频电场强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可见该项目产生的工频电场对人体的危害较小。

4.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分析与评价

(1)毒物的产生该建设项目主要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汽油和柴油。根据国家对车用汽油成分的技术要求,汽油的主要成分是:C4-C12脂肪烃和环烷烃类,并含有芳烃(不大于40%)、烯烃(不大于35%)、以及少量的苯(不大于2.5%),同时添加2.47%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柴油(C16-C18)主要是由烷烃、烯烃、环烷烃、芳香烃、多环芳烃与少量硫、氮及添加剂组成的混合物。

由于采用密闭输送和自动化长输油管道在线泄漏检测报警技术,因此在正常工作状况下管道和输油泵基本没有油晶泄漏。油罐设置了内浮顶,随油位上下移动,有效地限制了油品的蒸发量,但仍会有少量的蒸发。发油站油品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可产生部分油品的挥发,污染工作场所。因此,计量检尺、成品油采样、分析和发油等操作人员是直接接触油品的重点防护人群。清洗罐作业的职业病危害不容忽视,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加强个人防护。

(2)危害预测与预评价结论从类比结果来看,所检测的苯、甲苯、丁二烯、甲基叔丁基醚等有毒物质浓度结果均未超标。说明该项目所选工艺技术和设备投产后正常工作情况下毒物浓度可得到有效控制。

5.粉尘职业病危害分析与评价

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导致尘肺病的发生。此外,接触粉尘还可引起鼻腔、咽喉发干,咳嗽、咳痰、气急、胸痛和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可持续或间歇性出现,也可因季节和劳动状况而改变,并易继发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本项目正常生产时没有粉尘职业病危害,仅在电焊维修时存在电焊尘职业病危害。

项目竣工投产后电焊维修量不大,因此操作人员实际接尘时间很短。但工作时应佩戴符合卫生学标准的防尘口罩,以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

6.风险预测

本项目属于成熟技术,设备技术先进,关键设备拟进口。经类比分析和经验评估认为:在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到位、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其职业病危害的风险不大。但由于该装置采用高压工艺,所输产品均系易燃易爆物质,当管道设备出现炸裂和消防事故时,可能伴随严重的职业病危害,甚至可能导致对劳动者生命的危害。此外,清理油罐时可能接触高浓度的汽油或柴油蒸气,并存在密闭容器缺氧窒息等职业危害问题。因此应制订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

六、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评价

(一)拟采用的有关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1.职业卫生安全技术措施

①可能挥发可燃气体的储罐等设施布置在变配电站等易产生明火或散发火花场所的全年最低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有足够的安全防火距离。

②压力容器严格执行“钢制压力容器”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③罐区、泵房及阀室等有油气积聚的场所,除设有通风设施外,按要求配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油气场所的电器及仪表、电动执行机构均采用防爆型。

④所有建设设施按建设地点的地震强度设防,以抵御地震可能带来的破坏。

⑤油品储运设施运用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关键部件和附件充分考虑工艺过程及物料特性的要求,特别是阀门等,严格保证其良好的密闭性能。

⑥在可能发生油品泄漏或油气聚集的场所按照《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H3063—1999)的要求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⑦管道穿越不同特殊地段,设计采用不同的敷设方式,保证管道安全。如管道穿越铁路、公路,加套管保护;管道穿越河流、丘陵坡地、沟坝等加大管道埋深。

⑧管线采用外防腐,并外加强电流阴极保护对管道进行腐蚀控制。

⑨储罐区、泵房等属于爆炸危险场所的电器设备、设施的选型、设计、安装及维护等均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1992)的规定。

⑩储罐和管道均应设防静电接地设施,储罐油品的进出口接近储罐底部,罐内禁止存在任何未接地的悬浮物体。现场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且禁止在易燃易爆场所穿脱。

eq \o\ac(○,11)11各作业区域配备适当的防毒口罩和空气呼吸器。

eq \o\ac(○,12)12为直接接触油晶的作业的人员发放去油污防护用品。

eq \o\ac(○,13)13设置专用衣柜放置工作服,作业人员衣物不能和工作服共用一个衣柜。

eq \o\ac(○,14)14采用隔声措施,降低作业人员接触噪声的强度。

2.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措施

①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专门的安全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卫生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卫生教育和安全卫生监察、检测仪器和设备。

②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到实处。

③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安全卫生质量保证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

④制定各种作业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规程中除正常操作外,还应包括紧急停车及异常情况处理的内容。严格工艺管理,加强操作纪律和劳动纪律。

⑤加强全员教育和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术操作技能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⑥对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经理论和技术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⑦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不断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⑧制定特殊危险事件及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计划,并进行必要的实践训练,保证突发情况下的安全。

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定期健康检查,严禁职业禁忌人员上岗。

⑩配备女职工上岗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⑩建立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确保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有效运转。

(二)建设项目选址评价

各输油站场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站场(罐区)周围1000m范围内无人口密集区。可能散发油气的油库等设施,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居民区上风侧或侧风侧。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有关标准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输油管道经过地均是血吸虫病流行疫区,对作业人员健康可能带来危害。应做好对勘探、施工和运行人员的宣传教育,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感染。

(三)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评价

本项目站场均在现有炼油厂或油库区内改扩建。充分考虑了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生产流程、交通运输、绿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进行合理布局。主要是将可能产生汽油蒸汽的汽油储罐、污水处理系统、混油处理系统、产生高噪声的输油泵棚均远离综合楼、办公室。站场总平面布置做到了功能分区明确。上述平面布置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的要求。

(四)建筑卫生学评价

油罐为露天布置,所有泵房为顶棚式建筑,有利于漏油蒸汽的自然扩散。油罐均为内浮顶罐,减少了油品的蒸发损耗,也控制了油晶蒸汽对工作场所的污染。发油站为顶棚式建筑,有利于漏油蒸汽的自然扩散。操作室采取隔声设计,并安装空调,考虑配套设计消防用房、卫生用房等。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要求。

各生产岗位与办公室白天均以自然采光为主,夜间采用人工照明,重要场所设有事故照明和应急照明装置。上述设计原则基本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要求,但在今后具体设计时应保证各生产岗位的采光及照明达到《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的要求。

(五)劳动组织与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评价

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结合管道的设计水平和技术装备状况,全线按“集中管理、集中控制”的原则设置管理机构。生产岗位按四班三倒的原则设置。

值得指出的是,据文献报道约有5%-20%的轮班劳动者常会导致“轮班劳动不适应综合征”。连续8h仪表单调作业,容易造成工人精神疲劳、视觉疲劳和强制体位。应加强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工间休息和自身调节来减少不适感。

(六)卫生工程技术防护措施评价

本项目拟采用国际上先进可靠的SCADA系统。在调度控制中心对全线进行远距离监控,避免直接接触油品蒸汽;在关键部位设置有毒气体泄漏监测报警系统,全部采取密闭化、管道化、自动化生产;设置手动和自动截断阀室;汽油储罐采用内浮顶罐以减少汽油的蒸发,配备紧急泄压阀和泄压罐,化验室设置通风柜,采用密闭采样技术,设置紧急停车及安全连锁保护系统。这些自动控制和安全保护系统的设置,不但可防止有害物料的“跑、冒、滴、漏”,保护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尽可能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本项目可研报告提出来的卫生工程技术防护措施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要求。

(七)个人防护措施评价

各站场拟配备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鞋、安全帽等。该项目竣工后应加强职业卫生个人防护管理。实践证明正确使用个人劳保用品是控制职业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八)应急救援措施评价

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尚未具体提及应急救援措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油罐区、输油泵站和发油站等可能产生急性汽油职业中毒的工作场所应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并纳人公司应急救援体系。在日常的工作安排中进行演练并加以完善。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应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要求正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九)生产、生活辅助设施评价

各依托站场、油库均有完善的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在初步设计时应严格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卫生特征3级要求予以扩容设计。

(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评价

该项目竣工后将新组建管理机构,因此应依托目前站场、油库的管理经验重新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职业卫生工作应由公司主管生产的领导分管,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日常事务,各站场应配备专(兼)职人员。

建立车间作业环境有毒有害因素定期测定制度、有害作业人员定期体检制度、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制度、职业健康教育制度、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等。

(十一)职业病防护设施专项投资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职业安全卫生专项经费做了较为详细的概算,基本符合实际需要,达到了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今后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七、评价结论

①本项目选址考虑了国土资源、环保、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就职业卫生而言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要求,但该项目输油管道经过血吸虫病疫区,应加强个人防护。

②本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汽油、柴油、苯、甲苯、丁二烯、甲基叔丁基醚、缺氧窒息、电焊尘、锰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炭黑烟尘、高温与日光辐射、工频电磁场、噪声与振动、视觉疲劳、职业紧张等。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汽油、柴油、苯、甲苯、丁二烯、甲基叔丁基醚、噪声、职业紧张、缺氧窒息、电焊尘和锰烟等。

③经类比分析和危害预测,该项目可研报告考虑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较为齐全。在设备运转正常情况下,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毒物浓度、噪声和工频电磁场强度等可以控制在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卫生标准以下。

④该项目可研报告包含“职业安全卫生篇章”内容。职业安全卫生专项经费预算较为详细,但未涉及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问题。

⑤本项目存在苯高毒物品,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之规定,应为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其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过卫生行政部门审查。

综上所述,该项目在科学设计、严格管理的前提下,职业卫生方面可望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要求。但该项目存在急性汽油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缺氧窒息等风险,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和事故防范。

八、建议

①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到的相关职业卫生控制措施与管理办法,在今后的初步设计与施工中应予以落实。

②类比调查资料表明,输油泵噪声强度超过85 dB(A),并且工作场所中存在的甲苯、高温等危害因素对人体听力损害有协同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重点防范噪声职业病危害问题。建议进入85 dB(A)以上噪声区域的工作人员应佩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等。

③因该项目存在短时间内导致汽油大量泄漏与扩散,甚至引起火灾的可能。在油品泄漏或火灾事故时可能伴随急性汽油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应制订应急救援预案,根据相关要求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防毒面具、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等,并在日常的工作安排中进行演练和加以完善。此外,这些工作场所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说明。

④在初步设计时,各工作场所的采光照明应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的要求进行设计。

⑤站控室隔声初步设计时应使其隔声降噪效果至少达20dB(A)以上,以确保操作室内噪声强度不高于国家设计卫生标准75dB(A)。

⑥收集的污油应尽快回收集中处理,避免长期放置导致蒸发污染工作场所。含柴油污水长期放置有可能产生硫化氢气体,并可能聚集于罐内空气中,应谨防由此而导致的硫化氢中毒事故。

⑦清洗和维修油罐属密闭空间作业,应严格操作规程。建议执行“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票”制度,并应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油品。

⑧该项目为新建工程,应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并有专人负责。内容包括建立劳动用品发放制度、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台账、健康教育制度、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管理制度、职业卫生档案及职业性健康监护档案、作业场所职业病有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档案、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使用等。

⑨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对高温作业岗位应采取轮换作业方式,并提供清凉饮料等,以免发生中暑。

⑩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应有专人管理,并定期维护与保养,确保长期正常运行。

eq \o\ac(○,11)11管道、油罐防腐维修过程中可能接触环氧煤沥青、隔热胶、环氧涂料等多种有机溶剂,操作人员应配备呼吸防护用品和皮肤防护用品。

eq \o\ac(○,12)12建立预防血吸虫病的制度与措施,在野外巡检与施工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eq \o\ac(○,13)13加强输油管道安全巡检和监护,防止人为打孔盗油或意外施工等造成油品泄漏,引起周围人员中毒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eq \o\ac(○,14)14搞好作业人员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确保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措施行之有效。

九、案例分析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与产业政策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强油气管道建设,初步形成管道运输网”精神,在过去5年里中国油气管道建设发展迅速,新建油气管道已超过万公里,目前加强石油管道的建设正成为国家保证石油运输安全,以及应对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的一项基本政策。

该项目拟选用国际上成熟的高度自动化成品油顺序输油技术。与原油输送管理技术比较,主要的差别是合理地确定成品油管道的输送批次、批量,检测和控制混油界面与混油,以及混油的回掺处理等。该项目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得到有效控制。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幅减少,有利于减少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该项目的建成不仅能解决炼油厂成品油出厂困难,还减少了石油公司的运油成本等问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二)主要职业病危害问题与控制措施

本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汽油、柴油、苯、甲苯、丁二烯、甲基叔丁基醚、噪声、职业紧张、缺氧窒息、电焊尘和锰烟等。汽油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易挥发,易燃、具有特殊气味,含硫化物杂质愈多,味愈大。汽油的主要成分是C4-C12脂肪烃和环烷烃类,并含有少量的苯、甲苯、丁二烯和甲基叔丁基醚等。苯含量一般在2%左右,甲基叔丁基醚为替代四乙基铅用途的汽油抗爆剂。甲基叔丁基醚在常温下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属低毒类。可经呼吸道、食道、皮肤进入人体。人过量接触后有头痛、恶心、呕吐、眩晕、麻醉、呼吸急促血压降低及神经系统抑制等症状,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误服后可产生肠道刺激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由于采用全线高度自动化的密闭顺序输送工艺,在正常生产过程中油气泄漏极少,一般不会对作业工人带来职业病危害。但在管道、油罐和其他设备维修,以及油品泄漏或火灾事故过程中可能存在严重的职业病危害问题。如清洗和维修油罐属密闭空间作业,存在职业中毒和缺氧窒息的风险,应严格现场安全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油品泄漏或火灾事故时可能伴随急性汽油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应做好防范事故所致的急性职业中毒的应急预案。漏油事故和火灾事故原因可分为人为事故、设备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几大类。多数企业在制订防范事故安全措施时往往忽视职业病危害防护问题,应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本案例对上述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抓住了该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关键控制点。

目前国产泵在机械密封方面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的运行经验,输油泵的机械密封既要能适应高压,又要能适应低压,特别是备用泵,在生产中其位置是不确定的,有时位于低压处,有时位于高压处,这就要求机械密封要有足够的可靠性。这是输油生产的安全、连续、可靠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阻碍国产输油泵串联使用的主要因素。本项目输油主泵、阀门等输油管道的重要设备拟采用可靠性和安全性高、输油能耗低和自动化程度高的进口产品,从设备选型方面减少了油品泄漏、污染工作场所的机会。

该类项目跨越地区范围广,应对沿线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做全面调查了解,以指导业主建立防范措施。该项目所在地属血吸虫病疫区,在野外巡检与施工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三)本案例的特点与不足

本案例按照规范要求格式撰写,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全面,抓住了重点。评价内容较完整,评价结论精练,建议具体,可操作性强。本案例的特点是分别阐述了正常生产、维修和事故时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问题,并强调职业病危害防护重点是在设备维修、油品泄漏事故和火灾事故发生过程中。 目前中国已建成并在营运的成品油管道输送项目已有多处。但该案例没有开展现场类比调查,仅引用文献资料作类比,为本案例的主要不足之处。

(四)此类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中国新建的成品油管道输送项目多采用国际上成熟的成品油顺序输油技术,全线采用高度自动化的密闭顺序输送工艺。其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从正常工况、维修过程和事故过程三方面全面识别,尤其是维修过程和事故过程的危害往往更重要,切不可忽视。

控制正常运行状况下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是设备选型和预防油品泄漏措施。因此在类比调查与评价过程中应关注项目输油关键设备的选型,如高压输油泵防泄漏性能和噪声强度等。

维修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较为复杂,与所选的材料、工艺和施工环境等密切相关。对于一些维修量小,年接触时间或次数少的工序,可采取以加强个人防护与职业卫生管理为主的措施。

油品泄漏和火灾事故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重点是做好急性职业中毒的应急预案,力争把事故带来的职业病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该类项目管线跨越地区范围广,施工复杂,难度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远大于正常生产状况,但中国目前评价规范尚未把施工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纳入评价范围中。该现象是现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评价工作中可不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