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法律法规 > 正文
关于印发《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2017-02-13 227 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7〕150号 关于印发《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总局各直属单位、派出机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为贯彻落实我局《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加强环境技术管理,为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提供技术支撑,我局组织制定了《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附件: 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 i — 目 录 前言........................................................ 1 一、我国环境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2 (一)我国环境技术管理现状..................................... 2 (二)国外环境技术管理现状..................................... 3 (三)我国环境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4 二、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5 (一)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实现“十一五”环境目标的客观 要求................................................................... 6 (二)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现代环境管理理念与制度的重大 发展................................................................... 6 (三)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实施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保障.. 7 (四)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环境标准制订与实施的技术支撑.... 7 (五)评价和筛选先进的环境技术需要建立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和 示范推广机制......................................................... 8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构建原则.................................................... 9 (三)规划目标................................................... 10 四、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构成和定位..................... 10 (一)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构成............................ 10 (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环境标准体系的关系. 11 五、主要内容和任务........................................ 14 (一)构建国家环境技术指导体系............................... 15 — ii — (二)建立科学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 36 (三)建立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机制............................... 38 (四)近期工作重点.............................................. 40 (五)经费预算................................................... 46 六、保障措施............................................... 46 (一)提高认识,将环境技术管理列入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 日程.................................................................. 46 (二)机构建设和工作机制...................................... 47 (三)加强人才建设,培养专业队伍............................ 48 (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48 — 1 — 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和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通过建 立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运用技术手段对污染防治的全过程进行 管理,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环境监督执法、标准制(修)订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以及为履行国际公约提供可靠技术保障,实现从主要用行政手段保 护环境到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 题的历史性转变,制定本规划。 前言 本规划中环境技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 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等环境污染 防治技术。 环境技术管理是指国家为保障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 指导全社会在生产和生活中采用先进的环境技术,提高环境污染防 治和生态保护的效果,引导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支撑环境 监督执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保标准制修订等管理工作, 对环境技术进行评估、示范、推广和规范等活动的总称,是环境管 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规划中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为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 — 2 — 的各环节提供系统技术支持和保障相配套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 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环境技 术评价制度和示范推广机制。 一、我国环境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我国环境技术管理现状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起相对完 善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环境标准体系,实施了一系列环境 管理制度。 为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在上世纪90 年代初,我局开始对环境 技术进行管理。首先集中在对现有治理技术的筛选上,“七五”期间 汇编了《1990 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环境保护项目目录。 为使技术成果的筛选规范化,加速环境科技成果转化,1991 年成立 了国家环境保护局最佳实用技术评审委员会和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 术推广办公室(筹),并于1995 年5 月正式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最 佳实用技术推广办公室”。1992-2003 年间,全国各省市环保局和国 务院各部门、行业协会共推荐了2418 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通过专 家评审和筛选,共选出1024 项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进行推广。 “八五”期间,随着国家科技攻关重点的调整,技术管理重点 放在了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上,国家环保局组织了“八五”国家环 保科技攻关研究,针对重点、难点污染防治技术开展了科技攻关。“八 五”攻关要求达到工业性示范工程的高要求,同时要求研究治理工 艺、装置设备和新产品相结合的成套技术。 — 3 — “九五”期间,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制订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 污染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环保 治理技术及产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环境技术管理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此 期间,国家环保总局开始组织实施了系列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管理工 作,先后发布了印染行业废水、危险废物、燃煤二氧化硫、柴油车、 摩托车、制革毛皮工业等15 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制订了医疗废物 集中焚烧处置工程技术规范、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 规范、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等12 项技术规范;制(修)订了 90 多项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和70 多项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在环境技术管理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主 要集中在最佳实用技术的筛选和发布,制定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 范和技术要求等。 (二)国外环境技术管理现状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环境技术管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 用。美国于20 世纪70 年代就开展了系统的技术管理工作,并通过 立法加以明确。欧盟等为促进综合污染防治也提出了污染防治最佳 可行技术体系。 美国环保局针对现有污染源、常规污染物、非常规污染物和新污 染源,要求企业分别采用现行最佳控制技术(Best Practicable Technology Currently Available, BPT)、最佳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 (Best Conventional Pollutant Control Technology ,BCT)、污染 — 4 — 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Economically Achievable ,BAT)和最佳示范技术(Best Demonst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BADT),并以控制技术为依据制定颁布了50 多个行业的 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限值指南和标准。美国的技术管理体系已成 为贯彻《清洁水法》和《清洁空气法》最重要的政策和措施之一。 1996 年,欧盟在综合污染防治(IPPC)指令96/61/CE 中提出了 建立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BAT)的要求,并由欧盟委员会工作小 组和各成员国共同起草BAT 参考文件,从1999 年开始用于新建设施, 到2002 年,欧盟的BAT 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完成,并在各行各业建立 起相应的BAT 参考文件,开始发挥其指导作用。期间,各成员国也 相继以BAT 参考文件为基础,构建起符合各自具体国情的BAT 体系, 到2007 年,所有现存设施都应达到其要求,届时大约会有60,000 个环保设施采用BAT 技术。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建立各国的BAT 体 系。从2002 年起,俄罗斯新的环境法规已经决定采用BAT。保加利 亚也在2003 年采纳了IPPC 指令,确定了BAT 的指导地位。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技术指南、技术评价等环境技术 管理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达标的重要作用,而且成功地制定和运 用了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BAT)和技术评价为核心的环境技术 管理体系,环境技术管理已成为国家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环 境污染治理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环境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的环境技术管理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处于分散、 — 5 — 无序状态,过去开展的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筛选由于存在评价制 度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 环境技术管理体系,远不能满足环境监管、科技进步和环保产业发 展的要求。 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总局已多年不开展环境技术评估、规范制定 等工作,导致全国环境技术评价、推广、应用等出现重复、混乱局面, 不能满足当前节能减排、强化治理、稳定达标等工作的迫切需求。 三是目前已开展的环境技术管理工作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技术评价方式也有待提高。 二、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 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其中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环 保工作必须尽快实现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到综合运用法 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2006 年,国家环保 总局召开了全国环保科技大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环境科技创新 建设三大工程,其中之一即为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可以看 出,我国的环保战略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手段已上升为与法 律、经济、行政手段同等的地位,全面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已 经成为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 当前,无技术可用、有技术不用、技术含量不高、污染治理设施 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排污不稳定达标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 从环境技术管理来看,与技术混乱、评估不科学、推广不力和管理缺 — 6 — 失密切相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环保工作规 律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引导环保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实现“十一五”环境目标的客 观要求 污染控制仍然是我国“十一五”乃至今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 之重。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一要保证污染治 理的技术科学、先进、高效;二要保证污染治理设施长期、稳定、 可靠达标排放。而要实现这两个目的,必须切实解决目前环境技术 水平不高、环境技术选择不当、企业排污不能稳定达标等突出问题。 其核心是要改变目前环境技术管理不力、环境管理缺乏技术支撑的 现状,建立符合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形势和与环 境管理各环节相配套的技术管理体系,使企业、环保部门等能够方 便、快捷地从国家渠道了解污染防治的技术状况、适用范围、效果、 环境及经济效益等,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先进、高效的技术或装备。 (二) 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现代环境管理理念与制度的重 大发展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环境技术管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将环境技术管理与环境管理相融合,实现对污染源综合治理,美 国、欧盟都有较为成功的经验。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 我国为落实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污染预防政策,也 出台了一些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污染预防政策的技术管理措施。 但是,集污染预防政策和最佳污染控制技术为一体,对污染源施行 — 7 — 全面控制的管理制度、措施还没有完全形成。学习和借鉴国外环境 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环境管理的实际和政策、制度建设的要求,建 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与制度已势在必行。 (三)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实施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保障 为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的技术政策和技术导则、 工程技术规范较少且不成体系,使各级环保部门在污染防治决策和 监督执法中缺乏技术依据,从而降低环境管理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对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一直是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簿弱环 节。污染防治最终要靠工程措施来落实,由于缺失污染治理设施管 理制度及其与污染防治工程建设与运行相关的技术导则、工程技术 规范等,造成治理项目在制定方案、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 存在着技术选择不科学、工艺和设计参数选择随意性大、工程和设 备质量参差不齐、治理设施验收规范缺乏等问题。其结果是造成大 量治理设施运行不稳定,甚至停运。 总结多年来我国环境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依靠单纯的法律和行 政手段,以简单的行政管理方式,去面对污染防治这样一种专业性 和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对象,难于实施有效的管理,因此,强化环境 监管,实现历史性转变,要求建立和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四)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环境标准制订与实施的技术支撑 环境标准是实施环境管理最主要的执行依据。污染防治技术包 括生产过程的污染预防和末端处理技术,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 — 8 — 的主要依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全面、系统、经过科学评 价、示范验证、成熟可靠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的支持,使排放 标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因此,需要尽快建立科学评价与示范体系,为排放标准的制修订与 实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五) 评价和筛选先进的环境技术需要建立环境技术评价制度 和示范推广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技术评价主要采用政府部门主持、专家会议评审 的单一模式;重点实用技术的评审,也停留在简单地对自愿申报的 各项技术进行专家评选的工作方式。这种传统的专家评审的方法和 制度,由于受专家资源、专家学识和经验的局限以及监督制约机制 不健全等方面的影响,难以保证评审结果的科学合理性、客观公正 性。同时,多年来缺乏针对行业整体污染防治技术的评估,现行工 作方式已不适应环境技术管理制度建设和实施要求。 需要通过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和持续改进,建立能与各时期环 境保护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鼓励环境技术不断创新,符合市场经济 规律、系统规范、客观公正的技术评价制度和示范推广机制。同时, 环境技术评价、示范、推广工作体系的建立,必将会对污染防治技术 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实施以及重 大战略性环境技术示范提供强有力的机制支撑和制度保证。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 — 9 — 发展观,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健全环境管理体系,以解 决环境管理制度实施缺乏技术支撑问题、提高环境管理有效性为目 标,建立起以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环 境工程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和示范推广机制为 核心内容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为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污染 物总量削减、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二)构建原则 1、与环境管理紧密衔接 根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标准制(修) 订和实施等环境管理各环节的技术需求,构建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2、全面规划、分批实施 围绕环境保护目标和节能减排重点工作要求,结合行业发展和 污染物排放状况,全面制定规划,分批实施。 3、支撑污染防治全过程管理 构建以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环境 工程技术规范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为工程立项环评、工程设计、“三 同时”建设、验收和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等各个污染控制环节提供技 术支持,确保污染物的有效削减和稳定达标。 4、促进环境技术创新发展 建立科学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和示范推广机制,促进环境技术 创新发展,促进新技术利用,提高环保技术装备质量和污染防治技 术整体水平。 — 10 — 5、借鉴国外环境技术管理经验 在全面剖析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境技术管理制度建设和污染 防治最佳可行技术筛选及环境技术评价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 消化吸收,为我所用。 (三)规划目标 到2010 年,初步建立起与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环境 技术管理体系框架,并发布相关文件。主要完成针对重点污染行业 相配套的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包括重点污染行业的污染防治技术政 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以及环境技术 评价制度、示范推广机制等,使环境技术管理成为国家环境管理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完成主要行业完整配套的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建成相对完善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四、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构成和定位 (一)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构成 参照美国和欧盟的经验,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确定我国 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定位是:为环境管理服务,为环境污染防治全 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对环境管理者和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提供技术保证。 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构成按照环境污染防治全过程对技术支撑 的要求,需要制订指导行业进行污染全过程防治的污染防治技术政 策、集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于一体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11 — 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规范、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污染治理 设施验收、运行管理技术规范等技术文件,对污染防治的全过程进 行技术指导,同时必须有科学的技术评价制度和技术示范与推广机 制予以保证。因此,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应由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技术指导 文件,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和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机制3 部分构成,具 体见图1。 图1 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构成图 (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环境标准体系的关系 新时期我国环境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 年,通过实施环 境科技创新、环境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工 程,在知识创新的关键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环保技术法规、标 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环境技术指导文件 环境技术评价制度 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机制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 现有单项技术综合评价制度 现有同类技术筛选评价制度 新技术验证制度 环境技术示范机制 环境技术推广机制 环境技术信息系统 — 12 — 准基本满足环境管理需要,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使科技支 撑和引领环保事业发展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联系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和环境标准体系的 纽带,为环境管理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律的定量化、指标化,是实现环境管理 目标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中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是制修订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依 据,同时引导和规范企业选择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方 法。通过发布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验收、 运行的全过程技术内容做出规定,规范环境工程建设市场,保证环 境工程质量,为排污企业达标排放提供重要保障。因此,环境技术 管理既为环境标准制订提供技术支持,又为环境标准贯彻实施,达 到环境保护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环境科技创新体系旨在为促进环境技术进步、改善环境质量提 供基础技术手段。环境科技创新成果经过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中示范 与推广机制与环境技术评价制度的验证和评估后,可以上升为技术 政策和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为环境标准的从严提供技术依据, 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因此,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在为环境标准 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技术依据和技术保障的同时,引领环境科技创新, 促进环境标准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改善环境质量,使环境管理进入 良性循环。 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内部关系及其作用见图2。 — 14 — 五、主要内容和任务 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由技术指导体系(包括污染防治技术政 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工程技术规范)、技术评价制度、 技术示范与推广机制三部分组成。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是根据一定阶段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环境 保护目标,针对污染严重行业提出的全过程控制污染的技术原则和 技术路线,是行业污染防治的基本指导文件。技术政策的作用主要是 为行业污染控制提出技术路线,引导环境工程技术发展,指导环保部 门、工程设计单位和用户选择技术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投资 效益,规范环保技术市场。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是为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 标,按行业或重点污染源对污染防治全过程所应采用的技术、经济 可行的清洁生产技术、达标排放污染控制技术等所作的技术规定。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的作用是对全社会污染控制给予技术指 导,是企业选择清洁生产技术、污染物达标排放技术路线和工艺方 法的主要依据,也是环保管理、技术部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项目 可行性研究、环境监督执法的技术依据。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为企业进行环境工程设计、环境污染治理工 程验收后的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运行全过程的技术规定,指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工艺设计、环境工 程设计,为环保部门进行污染物排放管理提供技术依据,规范环境 工程建设市场,保证环境工程质量,为达标排放提供重要保障。 — 15 — 技术评价制度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进行环境技术的 筛选、评价与评估,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服务。 技术示范与推广机制是通过对能够解决污染防治重点、难点问 题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示范,对各类成熟、污染防治效果稳定可 靠、运行经济合理并已被工程应用的实用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推广, 为技术政策和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的制定提供技术依据。 (一)构建国家环境技术指导体系 1、构建原则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体系按行业或 污染源制订,根据控制对象分为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综合类4 类。其中:工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城镇生活指与城镇生活相关 的行业,如交通运输、公共设施、服务业等;农村包括农村生活、 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综合类指区域污染防治、循环经济 等。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与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相对应,污染 防治技术政策为宏观指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为微观指导, 因此,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体系的划分比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更具体。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分为工艺技术规范、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 术规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规范等。 遵循上述原则,构建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体系表、污染防治最佳 可行技术导则体系表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表。 — 16 — 2、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体系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制订技术政策的目的、污染防 治目标、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原则和措施等。“十一五”期间,在 现有基础上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体系,根据环境管理的需求,适 时修订已有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制订新的技术政策,完成30 多项 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制(修)订,远期目标制定发布污染防 治技术政策近100 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体系表见表1。 表1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体系表 序 号 名 称 说 明 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 电力工业 1-1 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拟修订 1-2 火力发电氮氧化物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3 其他发电(除火电)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 钢铁工业 2-1 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 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3-1 铝炼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2 锰炼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3 铅锌冶炼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4 铜钴镍冶炼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5 稀有金属冶炼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6 再生有色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7 铬盐生产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17 — 序 号 名 称 说 明 4 建材工业 4-1 平板玻璃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4-2 日用玻璃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4-3 建筑陶瓷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4-4 耐火材料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4-5 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4-6 石棉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4-7 沥青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4-8 石灰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4-9 石膏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5 石油加工、炼焦业 5-1 炼焦化学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5-2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5-3 石油炼制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5-4 煤化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6-1 氯碱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2 纯碱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3 磷酸盐及磷化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4 硫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5 硝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6 合成氨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7 磷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8 钾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9 农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10 染料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11 橡胶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18 — 序 号 名 称 说 明 6-12 油漆涂料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13 颜料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14 油墨及墨水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15 油脂水解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16 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17 合成胶粘剂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18 合成树脂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19 化学纤维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20 人造纤维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7 造纸及纸制品业 7-1 废纸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7-2 木材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7-3 非木材制浆(草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拟修订 8 农副食品加工业 8-1 植物油加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8-2 制糖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8-3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8-4 水产品加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9 纺织业 9-1 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拟修订 9-2 纺织染整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0 饮料制造业 10-1 饮料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0-2 酒精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1 食品制造业 11-1 液体乳及乳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1-2 罐头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1-3 调味品、发酵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19 — 序 号 名 称 说 明 12 医药制造业 12-1 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2-2 皂素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3 皮革、毛皮、羽毛(绒)加工及其制品业 13-1 皮革、毛皮加工及其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3-2 羽毛(绒)加工及其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3-3 制革、毛皮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 1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4-1 汽车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4-2 船舶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4-3 航空航天器制造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4-4 船舶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14-5 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已有 15 金属制品业 15-1 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5-2 电镀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5-3 铸造与加工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6-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6-2 煤炭工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6-3 焦炭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7-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8-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9-1 重有色金属采选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20 — 序 号 名 称 说 明 19-2 轻有色金属采选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9-3 黄金矿采选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 非金属矿采选业 20-1 化学矿采选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2 石棉及其他非金属采矿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1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1-1 木材加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23-1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防治技术政策 23-2 废触媒回收利用防治技术政策 23-3 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 23-4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政策 24 烟草制品业 24-1 烟草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25-1 工艺美术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6 新闻出版业 26-1 印刷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7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27-1 电影洗印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8-1 电池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8-2 照明器具制造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9 电子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0 信息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1 通讯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2 有害废物深井灌注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21 — 序 号 名 称 说 明 城镇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 柴油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 2 摩托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 3 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拟修订 4 船舶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5 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6 民航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7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政策 已有,拟修订 8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9 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0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1 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 12 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3 低速货车与非道路机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4 城市生活噪声污染控制技术政策 15 服务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6 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农村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政策 4 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5 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综合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 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 — 22 — 序 号 名 称 说 明 2 流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拟修订 4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5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已有 注:体系表内的工作内容将根据管理要求适时调整 3、制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构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体系是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的重点任务。国家或政府通过制定污染防治技术最佳可行导则或指 南,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国外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全 面剖析欧美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构建符合我 国国情的最佳可行技术体系。 我国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针对现有源常 规污染物的最佳控制技术,原则上以国内较先进、实用的环境技术 为依据;第二类是针对新源常规污染物的最佳控制技术,以国际和 国内最先进的环境技术为依据;第三类是针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先进 控制技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业生产 工艺和设备的描述;污染物来源、发生量与特征分析;源头控制和 污染物减排的工艺和方法;废气中各类污染物控制技术及效果;废 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常规污染物和有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及效 果;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技术;应用条件及要求;环境效益与技术 经济分析等。 — 23 —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实 施,制订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的40 多项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 则,远期目标再制订发布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100 多项,基 本建成中国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体系,体系表见表2。 表2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体系表 序 号 名 称 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 电力工业 1-1 火电厂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2 其他发电方式(除火电)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 钢铁工业 2-1 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 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3-1 铅锌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2 铜钴镍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3 铝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4 锰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5 稀有金属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6 黄金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4 建材工业 4-1 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4-2 平板玻璃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4-3 日用玻璃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4-4 建筑陶瓷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4-5 耐火材料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4-6 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4-7 石棉加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24 — 序 号 名 称 4-8 沥青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4-9 石灰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4-10 石膏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5 石油加工、炼焦业 5-1 炼焦化学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5-2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5-3 石油炼制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5-4 煤化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6-1 氯碱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2 纯碱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3 磷酸盐及磷化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4 硫酸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5 硝酸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6 合成氨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7 磷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8 钾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9 农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有机磷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有机氯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菊酯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酰胺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苯氧羧酸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磺酰脲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有机硫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杂环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生物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25 — 序 号 名 称 6-10 染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偶氮类染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蒽醌类染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杂环类染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11 染料中间体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苯系染料中间体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萘系染料中间体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杂环系染料中间体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12 有机颜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偶氮类有机颜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酞菁类有机颜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杂环类有机颜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13 无机颜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14 油漆涂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15 油墨及墨水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16 油脂水解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17 合成洗涤剂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18 合成胶粘剂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19 聚氨酯树脂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20 不饱和聚酯树脂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21 橡胶制造业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22 人造纤维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23 合成纤维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腈纶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涤纶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锦纶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氨纶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26 — 序 号 名 称 7 造纸及纸制品业 7-1 废纸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7-2 木材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7-3 非木材制浆(草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8 农副食品加工业 8-1 植物油加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8-2 制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8-3 屠宰及肉类加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8-4 水产品加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9 纺织业 9-1 印染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9-2 缫丝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9-3 毛纺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9-4 麻纺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9-5 纺织涂层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0 饮料制造业 10-1 饮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0-2 啤酒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0-3 白酒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0-4 葡萄酒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0-5 黄酒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0-6 酒精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1 食品工业 11-1 液体乳及乳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1-2 罐头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1-3 氨基酸(味精、赖氨酸等)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1-4 有机酸(柠檬酸、乳酸等)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1-5 淀粉糖(结晶葡萄糖、麦芽糖浆等)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27 — 序 号 名 称 11-6 淀粉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2 医药制造业 12-1 发酵类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2-2 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2-3 中药类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2-4 提取类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2-5 生物工程类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2-6 混装与加工制剂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3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3-1 皮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3-2 皮革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3-3 合成革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3-4 羽绒加工及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4 交通运输设备业 14-1 汽车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4-2 船舶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4-3 船舶排放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4-4 机械加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4-5 铸造与加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5 金属制品业 15-1 搪瓷制品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5-2 电镀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6-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6-2 地下气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7-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28 — 序 号 名 称 1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8-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9-1 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9-2 轻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9-3 有色金属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9-4 黄金矿采选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0 非金属矿采选业 20-1 石棉矿采选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0-2 化学矿采选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1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1-1 锯材、木片加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1-2 人造板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22-1 有色金属再生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2 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3 摩托车产品回收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4 船舶产品回收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5 拆船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6 废电池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7 废塑料及有机化工废触媒回收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8 废橡胶回收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9 废油(液)回收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10 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11 废金属回收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12 废有机溶剂处理与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13 重金属污泥处理与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14 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29 — 序 号 名 称 22-15 利用水泥回转窑处置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3 烟草制品业 23-1 烟草制品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4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24-1 工艺美术品制造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5 新闻出版业 25-1 印刷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6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26-1 电影洗印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7-1 电池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7-2 照明器具制造工业防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 28-1 电子终端产品装配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8-2 电子元件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8-3 半导体器件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8-4 真空器件、显示器玻璃基材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8-5 电子产品机构件与零部件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9 装备制造业 29-1 机械制造工艺污染防治技术导则(包括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 理、焊接、冷加工等) 29-2 汽车和窑炉制造污染防治技术导则 城镇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 交通运输 1-1 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2 摩托车排放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3 船舶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4 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30 — 序 号 名 称 2 服务业 2-1 餐饮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2 洗染服务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 其它 3-1 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2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3 小城镇水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4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6 垃圾渗滤液处理与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7 火葬场和动物焚尸炉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8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9 POPs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10 含ODS 的设备维修、报废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11 ODS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农村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1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2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3 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4 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5 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6 土壤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注:体系表内的工作内容将根据管理要求适时调整 4、环境工程技术规范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包括治理工艺技术规范、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 技术规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规范等,以通用性的技术规范为重点。 — 31 — 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规范:是指适用于不同行业污染治理的各类 工艺技术规范,其特点是适合于不同行业污染源应用的共性技术, 从工程技术类别上可分为水污染治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固 体废物处理工程、物理污染控制工程和污染修复工程技术规范等。 如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催化氧化法有机废气治理技 术规范等。 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是根据行业污染物和治理工艺 特点,依照排放标准制订的典型污染物治理技术规范。其特点是行 业、污染物及工艺技术紧密结合,如: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水泥 行业除尘工程、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电子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规范等。 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技术规范:是指为保证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 施运行的可靠性,对设施的运行管理等提出的技术规定。 “十一五”期间,配合《“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规划》重点任 务、重点工程的实施,制定40 多项技术规范,远期目标再制定环境 工程技术规范约80 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见表3。 表3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表 序号 名 称 编制情况 通用技术规范 1 环境工程 名词术语 正订 2 环境工程 分类与命名 正订 3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指南 正订 4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编制指南 正订 5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工程设计文件 正订 — 32 — 序号 名 称 编制情况 6 环境工程质量与可靠性评价指南 7 大气污染治理通用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8 水污染治理通用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9 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通用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10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通用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11 废物再利用通用工程技术规范 12 污染修复通用工程技术规范 13 噪声与振动控制通用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14 电磁污染控制通用工程技术规范 工艺技术规范 1 污水混聚与絮凝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2 污水气浮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3 污水过滤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4 污水油水分离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5 污水处理吸附工程技术规范 6 污水膜分离法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7 污水离子交换法工程技术规范 8 污水化学沉淀工程技术规范 9 污水强氧化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10 污水除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11 污水预处理工程技术规范—拦污、沉砂和均质 12 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工程技术规范—A2/O 法 正订 13 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工程技术规范—SBR 法 正订 14 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工程技术规范—氧化沟法 正订 15 污水生物膜法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生物滤池法 16 污水生物膜法处理工程技术规范—接触氧化法 17 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膜生物反应器法 18 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生物流化床 — 33 — 序号 名 称 编制情况 19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厌氧生物滤池法 20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升流式厌氧污泥层法 21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生物流化床 22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程技术规范—水解酸化法 23 污水稳定塘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已有 24 污水土地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25 污水消毒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臭氧、氯化物和紫外消毒 26 污水污泥处理工程技术规范—污泥浓缩、脱水、消化和干化 27 污泥处置工程技术规范 28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已有 29 袋式除尘通用工程技术规范 30 电除尘工程通用工程技术规范 31 气态污染物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吸收法 32 气态污染物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催化法 33 气态污染物治理工程技术规范—生物法 34 生态环境恢复与综合整治工程技术规范 重点污染源治理技术规范 1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石灰石/石灰-石膏法 已有 2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烟气循环流化床法 已有 3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氨法 4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氧化镁法 5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活性焦法 6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海水脱硫法 7 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正订 8 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正订 9 工业锅炉脱硫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10 电力行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11 钢铁行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 34 — 序号 名 称 编制情况 12 钢铁行业废水治理及中水回用工程技术规范 13 钢铁行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循环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14 炼焦化学行业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15 炼焦化学行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16 有色冶金行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17 有色冶金废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18 有色冶金脱硫及烟尘处理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19 有色冶金行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规范 20 水泥行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21 化工行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22 含氟废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23 制药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24 农药行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25 染料化工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26 造纸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27 印染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28 食品制造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29 饮料制造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30 淀粉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31 味精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32 制糖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33 屠宰和食品(肉类)加工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34 制革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35 电镀(含重金属)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36 采油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37 黄姜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38 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39 放射性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35 — 序号 名 称 编制情况 40 化工行业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41 石油加工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42 石油加工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43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已有 44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 已有 45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技术规范 已有 46 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已有 47 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已有 48 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已有 49 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50 垃圾焚烧烟气袋式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51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已有 52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已有 53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正订 54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程技术规范 55 城市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规范 56 道路交通噪声隔声屏障工程技术规范 57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58 冷却水塔环境噪声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59 室外风冷热泵机组环境噪声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60 锅炉房噪声与振动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61 变压器环境噪声控制工程技术规范 62 高层建筑噪声与振动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63 电站风冷机组噪声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64 发电机组噪声与振动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65 球磨机噪声与振动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66 大型冲压设备噪声与振动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36 — 序号 名 称 编制情况 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规范 1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运行监督管理规范 2 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测试技术规范 3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 4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 5 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 6 火电厂烟气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 7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 8 污水生物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 9 城镇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 已有 注:体系表内的工作内容将根据管理要求适时调整 (二)建立科学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 环境技术评价制度是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完善 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技术评价管理制度、方法和程序,是有 效实施环境技术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建设的重 点任务是在现行专家技术评审、论证、验收等工作的基础上,借鉴 发达国家环境技术评价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情况,以现有单 项技术综合评价制度、现有同类技术筛选评价制度和新技术验证制 度为核心,建立完善的我国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开展环境技术的筛 选、评价与评估,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服务。 1、改革现行技术筛选-评价制度 借鉴发达国家技术评价咨询制度,总结科技成果评估、项目评 — 37 — 估制度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评价制度,修订《国家环 境保护重点实用技术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第4 号令),发布《国 家环境技术评价、示范和推广管理办法》及配套的评价指南、指标 等。 2、建立现有单项技术综合评价制度 在现行专家技术评审、论证、验收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以费 用-效益分析为基础,综合考虑技术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对现 有可行技术进行评价。 3、建立现有同类技术筛选评价制度 建立评价方法和体系,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同类技术比选方法, 重点制订适用于不同的污染控制工艺技术(设备)筛选、评价的方法、 程序和标准。建立以费用-效益分析为基础,能够客观反映技术的有 效性、可靠性、经济性、环境效益等的同类技术筛选和评价制度、 机构和评估队伍,规范技术评价行为。 4、建立新技术和引进技术验证评价制度 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环保部门实施的环境技术验证制度,结 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以试验数据和统计学方法为基础,与国际接 轨的的第三方技术评价验证制度;根据环境保护需求重点制订发布 技术验证规范,开展环境技术评价-验证工作。通过对新技术、首次 引进的技术进行验证,创新环保新技术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机制, 推进环境技术的创新与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对新技术评价的科学 性和公正性,并通过对从事评估活动的机构和个人法律责任的明确, — 38 — 解决现行专家评价模式单一的缺陷。 5、确定三类评价制度在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选择、技术示范 和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机制 对已应用的技术,依据现有可行技术综合评价制度和同类技术 筛选评价制度,选择现有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作为制定技术政 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进行技术推广的基础。 对新技术、新工艺,依据新技术验证评价制度,开展技术应用 的前评价,以及先进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后评估。在示范的基础上, 通过对其技术的先进性、有效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效益等进行综 合评估,考察技术示范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评价其作为 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技术政策和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等的 可行性。根据评价结果,将可行的示范技术列入技术政策、污染防 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等。 6、建立技术评价、验证支持机制 在进行第三方技术评价、验证时需对环境技术进行必要的检验 和测试,以取得可靠的技术数据作为评估的依据。因此国家或地方 应建立第三方技术评价支持机制,政府支持环境技术第三方进行评 估测试等工作,设备设计、加工和运行管理等由技术拥有方出资支 持,以推动第三方技术评价、验证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机制 1、建立环境技术示范机制 为促进技术进步与成果转化,考察技术成果的可靠性、经济性、 — 39 — 实用性、推广性必需建立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排污费资金收费使用管理 办法》(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第17 号令),关于支持“污染防治新 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主要用于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 研究开发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 工艺的推广应用”的要求,主要针对以下技术进行示范: (1)为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系统集成技术示范(对重点行业、 重点领域的新技术进行集成性、成套性、高效性和实用性示范,并 注意运行管理机制、监督监控模式等的示范)。 (2)新技术、新工艺示范。主要围绕我国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 点要求,针对长期制约我国环境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技术评价 的基础上,组织已完成中试、扩大试验或生产性试验,具有潜在应 用价值的创新技术进行工程化示范。 (3)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示范。对我国尚无能力进行工程化开 发、先进成熟的引进技术的国产化应用示范,重点解决工艺技术、 成套设备、材料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 “十一五”期间,从中央环保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用 于先进成熟技术、创新技术和引进消化技术的示范,重点安排环境 管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必需的,以及制约我国环保产 业健康发展的共性技术进行示范。定期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 范技术名录》。 2、完善环境技术推广机制 — 40 — 在技术评价的基础上,对成熟的技术定期发布《国家鼓励发展 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用以引导环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并作为国 务院有关部门制订相关技术、经济政策时的主要依据,引导环境技 术进步,逐步解决制约我国环境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的技术瓶颈。要 求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项目优先采用目录推荐的技术。 3、建立信息系统 建立环境技术专家系统、环境技术信息系统及环境技术管理信 息系统,及时登录、发布和更新各种环境技术管理信息、环境技术 管理政策、文件和动态,加强公众参与,为环境管理服务。 4、定期编制发布《国家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书》 国家环境技术发展报告是对我国环境技术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 支撑能力的综合评估和发展趋势分析,是国家环境技术发展方向性 的指导书。报告书由国家环境技术装备发展总论,以及按行业和污 染控制要素分别对环境技术发展状况和对环境管理的支撑能力进行 评估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相关技术政策、技术和装备 业发展水平和现状分析、环境技术对环境法规和排放标准的支持能 力评价、各类环境技术工程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新技术开发 与应用前景评述等。旨在引导我国环境技术的科技创新和环保产业 的发展,指导国家环境科技研究投入重点领域、国家产业化支持方 向及企业环保产业投资方向等。 (四)近期工作重点 1、组织制订《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技术指导文件制修订管理 — 41 — 办法》、《国家环境技术评价、示范推广管理办法》及《环境技术综 合评价导则》、《环境技术验证评价导则》等管理文件。 2、根据节能减排目标和建设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需求,选择能 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16 个重点污染行业,编制或修订相应的34 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45 项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及40 项相关 工程技术规范,初步建成16 个重点行业较完整的、配套的技术指导 性文件,形成初步体系。具体实施项目见表4。 — 42 — 表4 近期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技术指导文件实施项目 行业 技 术 政 策 技 术 导 则 技术规范或指南 电力 行业 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 政策(修订) 火电氮氧化物排放污染防治技术 政策 其他发电(除火电)工业污染防 治技术政策 火电厂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其他发电方式(除火电)污染防治最佳可 行技术导则 电力行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氨法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海水脱硫法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镁法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活性焦法 火电厂烟气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钢铁 行业 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钢铁行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钢铁行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规范 造纸 行业 木材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 政策 废纸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废纸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非木材制浆(草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最 佳可行技术导则 木材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导则 纺织 印染 行业 纺织染整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印染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毛纺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纺织涂层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43 — 行业 技 术 政 策 技 术 导 则 技术规范或指南 有色 冶金 行业 铝冶炼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锰冶炼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铝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锰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铜钴镍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有色冶金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有色金属废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有色冶金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规范 建材业 (水泥) 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制药业 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发酵类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中药类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 术导则 提取类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 则生物工程类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 技术导则 发酵类制药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中药类制药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提取类制药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生物工程类制药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城镇 生活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种植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含农 药、化肥施用) 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与污染防治 技术政策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 术导则 垃圾渗滤液处理与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土壤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 44 — 行业 技 术 政 策 技 术 导 则 技术规范或指南 污泥 处理 处置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污染防治最佳 可行技术导则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技术规范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石油 加工 炼焦业 石油炼制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炼焦化学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煤化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炼焦化学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煤化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石油炼制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采油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石油加工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石油加工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炼焦业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炼焦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化学 原料及 化学品 制造业 合成氨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氯碱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磷酸盐及磷化工工业污染防治技 术政策 磷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合成氨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氯碱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磷酸盐及磷化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 术导则 磷肥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化工行业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氯碱工业废水治理技术规范 合成氨工业废水治理技术规范 磷酸盐及磷化工工业废水治理技术规范 磷肥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食品 工业 淀粉及淀粉糖工业污染防治技术 政策 有机酸(柠檬酸、乳酸等)工业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氨基酸(味精、赖氨酸等)工业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淀粉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淀粉糖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有机酸(柠檬酸、乳酸等)工业污染防治 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氨基酸(味精、赖氨酸等)工业污染防治 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淀粉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淀粉糖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 45 — 行业 技 术 政 策 技 术 导 则 技术规范或指南 饮料和 酒精业 饮料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酒精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饮料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酒精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饮料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酒精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农药 工业 农药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有机磷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有机氯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生物类农药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有机磷类农药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有机氯类农药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生物类农药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医废 危废 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运行监 督管理规范 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测试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设施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设施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煤炭 工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污染防治技术 政策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导则 — 46 — (3)进行环境技术筛选评价、评估验证、示范推广机制研究和 方法标准等评价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 (4)编制与发布《国家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书》 (5)更新《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和《国家鼓励发 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6)组织实施新技术、新工艺示范项目,跟踪管理,并进行总 结提高,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 则和工程技术规范。 (五)经费预算 1、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管理文件和技术指导性文件的编制 编制发布技术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工程技术规 范、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书、配套管理文件等,每年需财政支持约1300 万-1500 万元。 2、环境技术筛选评价、评估验证 环境技术筛选评价、评估验证、示范推广机制基础研究和方法 研究、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筛选、对新技术进行评估验证、对示 范技术进行后评估,每年需要经费支持3000 万-5000 万元。 3、环境技术示范 每年开展先进成熟技术、创新技术和引进消化技术的示范50 项, 需要经费支持1.5-2 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将环境技术管理列入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重 要日程 — 47 —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对实现环境 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 则、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在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的技术支撑作 用;在环评审批、环保验收和监督执法工作中,应把污染防治最佳 可行技术导则、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作为实施环境法规、标准 的技术准则,逐步把环境技术管理融入到各项环境管理工作中。 (二)机构建设和工作机制 1、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应有专人负责环境技术管理体 系建设工作。地方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本辖区环保专项资金支持的污 染防治新技术示范项目的预审、推荐及项目实施中的监督、检查, 参与项目验收等工作;指导和协调本辖区环境技术的推广工作;参 与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污染防治技术 政策、工程技术规范等的编制和宣传贯彻工作。 3、依靠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大专院校、环保科研院所等单位作 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技术规范的制 (修)订、培训;参加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筛选和技术示范,开展 环保关键技术、技术研发成果示范推广等工作。 4、充分发挥环保产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在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与实施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环保企业积极参与污染防治的技 术筛选、推广和示范,以及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积 极发展与国外环保产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组织引进环境新技术和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 48 — 5、建立环境技术动态管理工作机制。组织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 技术依托单位积极开展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基础研究,完善环境技术 管理体系配套的管理文件,跟踪国内外技术管理工作的最新研究成 果和环境技术评价、示范推广的结果,结合我国环境管理需求,及 时制(修)订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环 境工程技术规范,以及对急需的环境技术进行评价、示范推广。 (三)加强人才建设,培养专业队伍 各级环保部门要组织开展环境管理、环境标准研讨、培训班, 学习现代环境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学习发达国家环境技术管理法 规和标准体系,为全面推进环境技术管理做准备。 各级环保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应加强人才建设,要在3-5 年的时间内培养一批熟悉环境法规、标准和国内外技术发展,具有 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懂管理,能够承担技术导则、政策、规范制 修订及从事环境技术评价服务工作的专业队伍,培养专业技术骨干 和技术带头人,为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提供人才储备。 (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制定和实施环境技术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开展国外环境 技术管理体系调研,借鉴先进国家环境技术管理的经验,引进消化 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评价体系和方法, 提高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实效性。


版权声明:本站为非盈利型网站,如果您认为本站的文章或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