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建设部文件〖1987〗城城字第281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和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风景名胜区系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三条 风景名胜资源须经过调查、评价,确定其特点和价值。风景名胜资源调查内容和评价的要求见本办法附件一。 第四条 风景名胜区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程序,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别审定。各级风景名胜区的条件分别为: (一)具有一定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环境优美,规模较小,设施简单,以接待本地区游人为主的定为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二)具有较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有地方代表性,有一定规模和设施条件,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三)具有重要的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独特,国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申报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材料要求见本办法附件二。 第五条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地方县级以上城乡建设部门主管风景名胜区工作,对各级风景名胜区实行归口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风景名胜资源调查和评价;申报审定风景名胜区;组织编制和审批风景名胜区规划;制定管理法规和实施办法;监督和检查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管理工作。 第六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行使主管人民政府授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受上级人民政府城乡建设部门业务指导。其主要任务是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规划,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第七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批准后,应在风景名胜区主要入口建立入口标志并沿划定的范围立桩,标明区界。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入口标志内容和标徽图案由建设部公布。入口标志可根据风景名胜区特点因地制宜设计制做,要求朴素自然、庄重大方、具有永久纪念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入口标志设计由建设部审定。 第二章 保护 第八条 保护国家风景名胜,人人有责。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机关、单位、部队、居民和游人都必须爱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林木、设施和环境,遵守有关规定。 第九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必须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列为首要任务,配备必要的力量和设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保护责任。同时,要搞好宣传工作,对景区、景点、景区要设立言简意赅的说明和醒目的保护标牌,其形式应因地制宜,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第十条 风景名胜区要建立健全植树绿化、封山育林、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的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管理责任制,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抚育管理。 风景名胜区内的林木均属特殊用途林,不得砍伐。必要的疏伐、更新以及确需砍伐的林木,必须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报经地方主管部门批准后,始得进行。 风景名胜区妥善地解决区内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一时尚不能完全避免燃用薪柴的,可在景观价值较低的区域规划一定数量的薪炭林,供近期使用。 第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名木要严加保护,严禁砍伐、移植,要进行调查、鉴定、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经鉴定的古树名木要悬挂标牌,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还应专门介绍。 风景名胜区应建立责任制度,落实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措施,及时搞好松土、施肥、补洞、防止病虫和预防风雪雷雨灾害工作。要切实保护好古树名木的生息环境,严防游人、人工设施、施工活动、大气和水体污染对古树名木的损害。 第十二条 风景名胜区应当加强对水体的保护管理,制止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破坏的活动和过渡的利用;对河流、湖泊等应及时进行清理和疏浚,不得随意围、填、堵、塞或作其它改变,对水源地,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保护和管理。 第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要切实维护好动物的栖息环境,严禁伤害和滥捕野生动物。要宣传普及野生动物的生态知识和保护知识,形成爱护野生动物的良好风尚。 第十四条 风景名胜区的地貌必须严加保护,禁止开山采石、挖沙取土等经营活动。风景名胜区内维护工程必须就地取用的沙石料,应在不破坏地貌的前提下由地方主管部门安排适当地点,限量采取。 第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的古建筑、古园林、石刻等文物古迹、革命遗迹、遗址和其它人文景物及其所处的环境要严格保护,定期维护,做好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责任制度,落实防火、避雷、防洪、防震、防蛀等措施。 第十六条 风景名胜区应保持原有的自然和历史风貌。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大兴土木和大规模地进行改变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防止风景名胜区的人工化和城市化倾向。 第3章 规 划 第十七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切实地保护、合理地开发建设和科学地管理风景名胜区的综合部署。经批准的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十八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及本办法的要求进行编制。 第十九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城乡建设部门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会同文物、环保、旅游、农林水利、电力、交通、邮电、商业、服务等有关部门组织编制。 第二十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文件的编制,可委托国内有资格的规划、设计、科研单位或大专院校协助进行。要指定技术总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汇总规划。 第二十一条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首先要搞好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多学科综合考察,收集完整的基础资料。 风景名胜区规划基础资料,由规划文件编制单位负责收集并充实完善。全部资料经费整理后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永久保存。 第二十二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保护和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方针政策,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效益,协调各项事业之间关系。 (二)充分认识资源的特点和突出本风景名胜区特性和自然环境的主导作用。风景名胜区要区别于城市公园,切忌大搞“人工化”造景。 (三)深入地调查研究,搞清风景名胜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解决规划问题的工作方法。 第二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范围,应当根据景观完整,维持自然和历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一定规模,便于组织游览和管理等需要,在规划中规定,在总体规划批准后确认生效。 在风景名胜区外围根据保护景观特色,维护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防止污染和控制建设活动等需要,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划定保护地带,保持原行政管理和隶属关系不变,对该保护地带,在风景规划批准后,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根据规划提出环境要求,由当地行政管理机关实施。 第二十四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 (一)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市、县城乡建设部门审查后,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并向省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二)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所在市县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并向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一般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审批。特殊重要的区域详细规划,经省级建设部门审查后报建设部审批。 第二十五条 报送审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文件的规定见本办法附件三。 第二十六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如确实需要对规划作重大修改或需要增建成重大工程项目时,必须经过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同意报原受理审批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章 建 设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内占用土地,建设房屋或其它工程等都要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按规划进行审查同意,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要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规模,风景名胜区土地和设施都应有偿使用。 第二十八条 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发布前,已经占用风景名胜区的单位和个人,由管辖的人民政府、管理机构或主管部门根据《条例》和本办法进行清理,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凡属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自然风貌,严重妨碍游览活动的都要限期治理或逐步迁出,迁出前,不得扩建、新建设施。风景名胜区内原有的有碍景观的工程设施,要按规划要求进行遮掩,改造或者拆除。 第二十九条 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不得建设工矿企业、铁路、站场、仓库、医院等同风景和游览无关或破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单位和设施。按规划建设的各项设施,其布局、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等,都必须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三十条 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自然环境保留地内,不得建设旅馆、招待所、休疗养机构、管理机构、生活区以及其它大型工程等设施。 第三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特别是特殊重要的工程项目,如大型水库、公路、火车站、 缆车索道等,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在报请计划主管部门审批之前,必须经同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工程的初步设计分别由地方各级城乡建设部门审批,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签证许可,任何工程均不得施工。 风景名胜区规划批准前不得兴建重大建设项目。个别特需兴建的,其规模与选址必须经过可行性分析和技术论证,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报上一级城乡建设部门审批。 第三十二条 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各项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景物及周围的林木植被、水体、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结束后,必须及时清理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 第三十三条 风景名区管理机构应以规划为依据,积极组织各项设施的统一开发建设和管理,集中各个渠道的资金,用于风景名胜区维护和开发建设。任何建设项目,都不能违反规划,不得为了争取资金而迁就投资单位的不合理要求。 第五章 管 理 第三十四条 为使各类风景名胜资源都受到保护,使各有关事业协调发展,风景名胜我管理机构对设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园林、文物、环保、农林、科研、宗教、工交、商业、服务、环卫、治安等所有单位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单位的原有业务渠道和经费渠道不变。 风景名胜区所有单位和个人,应遵守风景名胜区规划,服从统一管理。 第三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要加强治安、安全管理,要设置维护游览秩序和治安的机构或专门人员,配备必要的装备,加强治安巡逻和检查。对寻衅闹事、扰乱秩序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不法分子,要严厉打击,确保国家财产和游人的安全。对船、车、缆车、索道、码头等交通设施、游览活动器械、险要道路、繁忙道口及危险地段要定期检查,落实责任制度,加强管理和维护,及时排除危岩险石和其他不安全因素。在危险地段及水域或猛兽出没、有害生物生长地区要设置安全标志,作出防范说明。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不得开展游览活动。 第三十六条 风景名胜区要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同有关地区的交通、铁道、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安排好输送游人的计划和做好疏导工作,禁止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人。因超容量引起的人身安全和景物破坏事故,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管理者的责任。 第三十七条 风景名胜区要妥善处理生活污水、垃圾、不断改善环境卫生,加强监督和检查,严禁随意排泄或倾倒。 要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对饮食和服务业的卫生管理,对于不符合规定和卫生要求的要及时处理。 第三十八条 风景名胜区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当地群众,发展具有地主特色的生产和服务事业,生产游览纪念品,提供多种服务,停止那些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事业。 第三十九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并持有营业执照,在规定的区域和营业范围经营。 第四十条 风景名胜区根据资源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游览休息和科学文化活动。有条件的应按照规划逐步地建立游人咨询中心,采取多种形式介绍风景名胜区,指导游览活动,提供服务。风景名胜区的一切游览活动都要讲求科学、文明、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排除低级、落后、迷信等不健康的活动。 第四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要做好文明游览的宣付教育工作引导游人遵守公共秩序,爱护风景区名胜资源,爱护公物注重卫生。每个风景名胜区都要制定游览注意事项,认真贯彻执行。 第四十二条 风景名胜区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对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资源状况、范围界限、生态环境,各项设施、建设活动、生产经济、游览接待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研究形成完整的资料,妥善保存。 第四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要加强职工队伍的建设,提高职工的素质。要采取脱产学习、业余学习、轮训和游览淡季集训等多种形式,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技术水平,掌握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风景名胜区的领导干部和骨干人员,都要进行风景名胜区管理的专门培训。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附件一为《风景名胜区调查评价提纲》; 附件二为《关于申请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申报材料的规定》; 附件三为《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内容和上报材料的规定》三个附件均为本办法的组成部分。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国各风景名胜区 第四十六条 各地可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于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一 风景名胜区调查评价提纲 一、风景名胜资源调查内容 (一)自然景物: 1、山岳、峡谷、熔岩、冰川、火山等特殊地貌、典型地质现象、地质剖面、海蚀、岛屿等; 2、江河、湖海、溪潭、瀑布、泉源等; 3、野生动植物、森林、草原、古树名木、观赏花木等; 4、日出、彩霞、云海、雪景、佛光、海市蜃楼等。 (二)人文景物: 1、古建筑、古园林、摩崖石刻、石窟、古墓、古代工程、古战场等历史遗迹和遗址; 2、近现代革命活动遗址、战场遗址以及有纪念意义的近现代工程、造型艺术作品等; 3、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村寨、民居、集市和节日活动等风土民情。 二、环境质量调查内容 (一)有关地震、断层、火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情况; (二)有关气候特征、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寒暑季期等; (三)有关的水域特征、水位、水温、水量、潮汐、凌汛、泥沙含量等情况; (四)有关土壤、植被、大气、水质以及污染源的状况; (五)有关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地方病及有害动植物等情况。 三、开发利用条件调查内容 (一)内外交通状况 (二)公用服务设施状况(包括食宿、购物、文娱、医疗邮政、银行、厕所等情况); (三)基础工程设施状况(包括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环卫、污水处理、防灾安全设施等); (四)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包括人口、民族、生产、物资供应、群众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等); (五)管理工作状况(包括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立法工作等)。 四、风景名胜区评价依据 (一)景物的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及其分布和环境规模; (二)自然环境质量; (三)开发利用条件。 从以上三方面综合评定,以(一)、(二)两项为主要依据。 1987年6月10日 建设部
版权声明:本站为非盈利型网站,如果您认为本站的文章或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