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浅析 亢 颖* 摘要:国际社会对环境与贸易之间关系的关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发展观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绿色浪潮为背景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被逐步削减,绿色贸易壁垒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那么,在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我国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市场造成的障碍,如何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建立我国的绿色防线,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 绿色壁垒 环境保护 1968年3月,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W.S.高达在国际开发年会上发表了《绿色革命——成就与担忧》的演讲,首先提出了“绿色革命”的概念。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绿色”成了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代名词,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绿色纺织品等纷纷面世,并在全球逐渐形成了一股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推崇的“绿色浪潮”。这一浪潮与“三观”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且融合在一起。世界发展观、消费观和医疗保健观的变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它带来了人类对环境关注的潮流,给世界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发展观转向可持续发展,其内涵是经济、科技、社会、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发展为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对环境的要求。消费观转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提高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包括环境质量。医疗保健观转向重视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整体医疗保健,人们更加重视对健康的呵护,对生活环境和产品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包含贸易手段,所以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影响称为“绿色壁垒”。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即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 一、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由来 1988年,美国根据新修改的《海洋哺乳动物法案》宣布禁止进口墨西哥金枪鱼。其理由是美国认为在东太平洋海域,海豚处于濒危状态,应停止在该地带用大型鱼网进行的捕鱼活动,因为这些大型鱼网在捕捞金枪鱼的同时捕捞了海豚。这项限制对墨西哥影响极大,墨西哥提出上诉,认为美国的这项措施是保护主义行为,因为多年来美国船队捕杀的海豚远多于墨西哥。从此,墨西哥与美国展开了一场贸易之争,这就是著名的以保护环境为名,设置贸易壁垒的“金枪鱼贸易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开始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显现其重要作用,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宣言》,国际上已就保护环境制定了大量的原则和规定,环境保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对解决国际环境纠纷、保护生态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热潮对国际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起来。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是消除贸易障碍,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环境保护政策的目标是防止市场的失败,其中包括自由贸易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保护和改善环境。 一些国家把环境因素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武器,以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为原则,设置贸易壁垒,用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保护本国的利益。这种非关税的贸易保护策略被称为“绿色贸易壁垒”。 由于用传统的关税措施来限制进口正逐渐被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所取代,由环境保护引起的贸易摩擦或纠纷此起彼伏。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所起的作用。 虽然国际上对“绿色贸易壁垒”仍有争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在贸易和环境问题上仍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绿色贸易毕竟推动了各国绿色消费的兴起,环境标志产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的出现等都标志着绿色产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产品,绿色产品——绿色食品、绿色纺织品、绿色纸张、绿色冰箱、绿色包装等必将成为国家贸易竞争的新热点,谁拥有“绿色产品”,谁就会拥有国际市场。正如专家们所断言的:“让贸易披上绿装”已是大势所趋,今后的国际贸易谈判必将是“绿色回合”。 二、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条件 全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压力促使人们愈来愈关注国际贸易领域的环境污染问题。许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贸易规则,它们冲击和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有力地促进了有助于维护环境的国际商品贸易的同时也使一些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国际贸易受到了限制和禁止,从而构成了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绿色产品”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三是随着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的逐渐弱化,“绿色壁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贸易手段。它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它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关卡,限制其出口,是一种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不同国家的生产者或消费者,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强弱差异会对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产生影响,从而造成产品在国际流通的不平衡。“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有三个层次:一是由一些国家的政府或地区性国际联盟颁布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或技术法规,以及由这些法律法规所衍生出来的各类具体的条例、实施细则和强制性标准等;二是由一些国家的产业管理部门、行业公会、国际性行业协会以及标准化组织推出的非强制性的各类技术标准;三是由各类科研单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推出的各种符合性评定程序(包括授权使用各类标志),它们也是非强制性的。 由此可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构成条件有: 1、国际环境公约 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无不对国际贸易中不利于环境的因素予以限制。 2、国际贸易协议中有关环境的条款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从国内问题转变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球变暖的加速,热带雨林减少和臭氧层消耗等问题的加剧引起了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变幻的国际政治风云促进了人们对环境问题国际性的认识。一些国家已试图利用贸易措施(即贸易协议中的环境条款)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以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口。 3、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 ISO14000系列标准是专为保护全球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而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ISO/TC207)组织制定的第一套关于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与审核的通用标准,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共100个,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它是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今后一个出口企业或商品必须持有“三个认证”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它们是:ISO9000—— 质量保证体系,是对顾客的承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对政府、社会和众多相关方的承诺;HSMS18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以上三个要素构成了我们所称的由环境保护引起的绿色贸易壁垒,相当灵活、隐蔽,有技术性,其所造成的歧视性贸易后果往往被其合理的环境保护理由所遮掩。 三、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1、我国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防线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虽然有许多专家学者很早就从事关于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并且不断提醒绿色贸易壁垒将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决策者和广大企业家似乎还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多少人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考虑采取何种措施和对策来冲破外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比如,我国几年前已开展了ISO14000的认证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都还远远不够,仅仅处于起始阶段。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绿色生产的重要性,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也仅仅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因此,就现实状况而言,我国目前仍难以面对国际上日益临近并不断发展强化的绿色贸易壁垒。 (2)即使我们要在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方面做些工作,也还面临着管理上的难度。比如要对各种产品制定涉及环境方面的技术指标,这个指标是由环境保护部门制定,还是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还没有法律方面的明文规定。如果把绿色贸易壁垒的技术指标定义为环境标准,则应由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如果定义为产品技术标准,则应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可是目前这类指标是环境标准,还是产品技术标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3)建立绿色贸易壁垒在技术上也存在着很大难度。假设我国已经有了相应的产品绿色技术指标,但我们是否有相应的检验评判能力,仍是一个问题。过去我国对一般产品在环境方面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故也没有进行这方面要求的检测实验设备。就目前的状况看,我国在这方面的检测技术能力还不能够适应建立绿色贸易防线的需求,今后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加强其检测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检测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因此,我国在技术的资金投入上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4)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不足。任何一个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目前,我国在建立贸易技术壁垒、应对国际上日益发展的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所进行的基础研究工作还不够。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我国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指标体系,也是有很大困难的。 2、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1)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为引导,提高我国产品质量 为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优化贸易结构,使产品符合环境标准,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我们应在转变人们观念的同时,动员企业、进出口商、监督检验机构等各方面齐心协力,认真贯彻环境标准,提高我国农业和工业的产品质量,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产业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出路。从国际市场需求看,有机食品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他们的有机食品基本靠进口;同时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比普通农产品要高30%,农民可以从较高的农产品价格中获得收益,所以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制成品质量的提高是突破国际市场环境壁垒的关键。因此应该在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中,推广环境 标志的认证工作,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的质量。 (2)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绿色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 推进绿色生产活动,也就是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适应国际上绿色贸易的需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改变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而不关注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观,鼓励公众消费那些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对改变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有利的产品,使绿色贸易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去。 (3)建立规范化的认证制度,积极实施ISO14000,加快与国际接轨 由外贸部门牵头、环境保护和技术监督部门配合,组织建立我国的绿色贸易技术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ISO14000系列环境标准作为一套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标准,它的实施已成为国际潮流。在我国,ISO14000管理体系的实施还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推进。我们要尽快配置环境管理的硬件设备和完善各种法规,积极推行ISO14000体系,使更多的企业生产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要求,促进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此外,企业还可以将ISO14000系列标准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优良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促进环境友好产品的出口,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才能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4)完善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环境经济分析方法 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环境管理经验和措施,尽快将与环境有关的行政立法措施和国际标准惯例法制化,加大执法力度,以司法推动立法实践,同时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由于我国对资源管理的不善,以及资源产品的价格未将环境成本计入在内,我国的资源成了可以廉价出口的商品,虽获得了短期利益,但却损失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造成境内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入世后,我国战略资源将面临进一步衰竭的可能,环境失调加剧。因此,要选择若干个地区,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经济分析方法,在环境恶化或环境改善对资源、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影响的定量化上加强研究,把不可更新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长、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逐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量化,实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有偿性,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节约。 (5)跟踪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动态,适时采取应对策略 密切收集、跟踪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动态,建立有关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加强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主要贸易对象国环境壁垒繁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很大,应有专门负责环境壁垒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的部门,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和标准,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为保护国家安全、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应参考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 (6)联合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发达国家苛刻的绿色壁垒要求 面对全球的环境保护浪潮,我们既要适应绿色条款,积极调整有关的产业政策,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要联合发展中国家坚决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有关国际规范的、实际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合理的绿色壁垒。目前有关环境和国际贸易问题的国际规则还没有最终成熟,发展中国家还有空间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条款,使国际规则的制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 绿色贸易壁垒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问题,其本质是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本着构筑新全球伙伴关系的思想,各国共同努力,调整现行多边国际贸易制度与多边环境条约之间的关系,尤其注重加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和保护环境的能力,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海峰、顾肖荣、王勉青:《WTO法律规则与非关税壁垒约束机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 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 3、 林琳:《突破绿色壁垒,迎接环保挑战》,载《法学评论》1998年6月。 4、 吴玉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1月。 5、 李泊溪:《论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3月。 6、 胥树凡:《何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载《中国环境报》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