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绿色管理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企业经营管理 孙 键*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当今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实行绿色管理,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实践循环经济。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产经营 绿色管理 企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以及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世界所倡导的经济发展理念,为的是使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合理持续利用,进而促进整个循环型社会的形成。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基础,企业这一“小循环”如何进行就更为重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组成层面,更应当在生产经营中实践循环经济,从而促进整体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该融入循环经济思想,以此为指导,实行生态化的绿色管理。企业的绿色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体现了企业全新的发展观和效率观,它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贯穿企业运行的全过程,要求企业在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生态、体现绿色。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生态经营理念,培育生态企业文化,进行生态设计和绿色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倡导可持续消费,在实施环境友好的管理行为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 一、 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生产—消费—废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项流动的经 济,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片面强调优先发展经济,甚至不惜以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能源的耗竭为代价,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此相比较,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循环经济正式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将传统的经济方式由“资源—生产—消费—废物排放”的开环式模式,转化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使得经济系统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操作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和能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即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二、企业实行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一)企业中的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循环经济的发展体现在三个互动的层面:微观层面,以生态型企业为代表(小循环); 中观层面,以生态工业为代表(中循环);宏观层面,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大循环)。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又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微观主体,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到发展循环经济之中,贯彻执行“3R”原则,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生态化势在必行。现代企业管理在管理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都应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两重性,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还要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将环保纳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行绿色管理,强调从清除废料到废物利用的观念转变,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通过有效的生态管理,实行绿色生产经营,才能促使单个企业的生态化转变,才能由点及面,引起宏观经济环境及整个社会风尚的生态化转变。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实现永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二)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企业实行绿色管理 中国入世以后,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大的机遇,但同时,企业也面临着残酷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不断掀起产业革命和绿色浪潮,利用全球环境状况趋于恶化这一现象,以保护本国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民健康为由,通过制订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商品进口进行严格限制,比如,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关税等等。根据WTO协议规定,只要发达国家制定的这些“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方造成武断的或不公正的歧视对待”,或“不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的限制”以及“符合本协议的规定”,就是正当合适的。但是我国出口的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产品和服务,许多技术指标不符合国际上的“绿色标准”,每年的贸易损失都十分惨重。有关资料显示,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将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将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家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可见,推行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选择。 (三) 日益减少的能源和资源要求企业实行绿色管理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曾指出,按照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应该不成问题,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可见环境资源、能源已经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大量被消耗,今天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多种物质资源正在日益枯竭。在持续的经济高增长率背后,是触目惊心的物质、能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高污染损害。2003年,中国GDP对世界总贡献率是4%,而这四个百分点的贡献,是以全球7%的石油,30%的原煤,27%的钢材,25%的铝材和40%的水泥等能源与自然资源的消耗构筑起来的。2003年,中国从海外进口了超过一亿吨的石油和成品油,一亿四千万多吨铁矿石。能源和材料的持续涨价导致了中国企业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水平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实践循环经济,走节约和循环利用能源、原材料的道路,才具备持久的竞争力。 (四) 全球兴起的绿色消费观念要求企业实行绿色管理 绿色消费就是消费者为满足个人需要,购买和消费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符合环保标准的消费品的行为。绿色消费必定成为21世纪的潮流,使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都发生全新变化,“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建材”、“绿色服装”等绿色产品已经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有数据显示,世界绿色产品市场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在英国,有66%的消费者愿意为购买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在美国,有77%的消费者认为企业的环保信誉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意向;在德国,80%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考虑环境问题;在荷兰,有67%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考虑污染因素;在日本,91.6%的家庭主妇对绿色产品感兴趣。随着“绿色消费”浪潮的到来,绿色产业成了时代的“朝阳产业”。中国企业实行绿色生产经营,实践循环经济,才能适应时代潮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五) 趋于完善的环保法规和蓬勃发展的环保运动要求企业实行绿色管理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的环保法律体系,包括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各种专门性环境保护单行法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管理机构和机构组织法规,以及处理环境纠纷的程序法规和地方环境法规等六个方面。这些对企业的行为给予了越来越多的约束力。不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必将受到相应环保部门的制约和惩罚,也必将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另外,世界范围内的环保运动也成为一支巨大的力量,使得消费者重新思考自己要买什么,从谁那购买,这必将推动企业实施新的产品策略——绿色产品。 三、在企业中实行绿色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绿色管理观念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未来企业的竞争更是观念的竞争。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主要用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等因素来衡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循环经济理念则要求企业把环境影响列入经营战略内,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树立绿色的环境管理理念,要把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并且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从而企业不再消极的回避环保问题,而把环保作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开拓市场、实现最高利润的前瞻性投资。 (二)实施绿色研发战略 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企业要实施研究开发的绿色战略,以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而进行一系列战略决策。它是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实施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绿色管理的保证。面对废物处理成本日益增加和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企业在战略决策之时,必须把环境影响最小化,保证资源供给与最充分利用作为原则,并体现在企业的整个绿色行动计划中。在对产品的开发设计上尤显重要,要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将对环境的影响作为最重要的参量,除了考虑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成本之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回收与处理,要按照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思路设计开发产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产品的质量、性能、成本等作为同等重要的设计指标要求,并保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 (三)实行清洁生产 寓循环经济理念于企业的生产环节,就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到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选择原料、工艺流程和设备以及废物利用、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从源头上预防污染。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调整产品结构,革新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清洁生产自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企业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适时提出更新的目标,争取更高的水平。我国于2002年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就为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提供了依据。 (四)对产品进行绿色包装 产品的包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的分销和使用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绿色包装以环境保护为首要目标,追求的是在确保产品包装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包装材料的消耗,减少由包装物所引起的固体废物。在包装设计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渗透环保意识,可以在包装文字中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可回收利用”等环保宣传或正确处理废弃包装物的说明,以通过产品的包装传播浓厚的环保信息;在包装材料上,要选用无毒害、可降解、能再生利用的材料;在包装风格上,要力求简单化,从追求精美、繁复的包装转向追求简单、环保的包装,这样既减少资源消耗,又减轻消费者的负担。 (五) 争取绿色认证 实行绿色认证制度,就是对那些从产品开发、生产、使用以及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对生态无害或危害极小,并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与回收的产品,由政府有关部门或权威机构通过审查而给予绿色证书。国际上的ISO14000认证,就被比喻为通往国际市场的“绿卡”,是我国企业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绿色通行证”。争取绿色认证是绿色管理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企业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改进产品种类、生产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事实上,我们国家已经有了环境认证标准。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认证中心是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的,代表国家对绿色产品进行权威认证,并授予产品环境标志的唯一机构。认证中心立足于整体推进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把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管理的现代意识和清洁生产技术融入产品环境标志认证,推动环境友好产品的发展,开拓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实现以人为本,让环境标志产品成为联系公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纽带,推动可持续消费;将ISO9001和ISO14001的体系认证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及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的保障措施与抽样检测融合为环境标志保障体系,追求文件简明、内审制度与改进机制有效,开拓中国企业的双绿色发展模式。可见,争取环境认证已经成为企业绿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①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②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版。 ③江伟钰:论我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立法与全球贸易,科技与法律,2003(2)。 ④窦玉珍 李亚红:循环经济立法构想,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⑤周珂 迟冠群: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要性刍议,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⑥陈孜佳 王枢:循环经济立法若干问题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⑦张保华 李晓斌:循环经济与环境法的变革,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⑧陈浩:生态企业与企业生态化机制的建立,管理世界,2003(2)。 ⑨刘翀 李廉水:循环经济中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现代管理科学,2004(5)。 ⑩谢钰敏:循环经济与企业生态管理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