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伦理建设思考
戴凤霞 (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人类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农村生态意识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生态意识状况,正确剖析农村生态伦理,加强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是生态文明所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统一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 农村生态环境 伦理建设
一、农村生态文明概述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社会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生态文明就是要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实现最优化运行。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1]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二)农村生态文明
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农村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及共同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超过9亿的人口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地区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农村生态文明的提出,旨在解决农村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减少新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农村生态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文明的内涵,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2]
二、农村环境现状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一)工业污染严重
1、乡镇企业破坏。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很多乡镇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和一些私人盲目开办了一些技术落后、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的中小乡镇企业,如砖瓦厂,沙石厂,小水电站,废渣、薄膜加工厂等。而大部分的这些乡镇企业没有治污意识或能力,废料、废气和工业垃圾等基本上是“原汁原味原形”的“回归自然”。据统计,我国乡镇工业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分别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21%、67%、89%,已远远超过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己成为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之一。目前,虽然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三废”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但排放总量仍然很大,治理水平仍然较低。
2、城市工业转移。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人尽皆知,为了生存环境,国家曾对城市内化工、造纸等重污染工业企业进行强制关停和肃清。一些企业将发展眼光投向农村,有些乡镇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则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这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企业,工业污水污染水域、工业固体废弃物侵占农田及河道、工业噪声扰民等污染问题在农村屡见不鲜,加速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破坏。
(二)农业污染加剧
目前,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其中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60%-70%进入生态环境,而农药10%-20%附在植物体上,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里。化肥、农药过量和使用不当以及化肥、农药本身产品结构造成的污染,越来越成为农村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另外,中国地膜使用已超过1300万公顷,地膜年残留量高达30-40万吨,残留率达40%之多。在新疆、河南一些棉花产区,严重的地膜残留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最主要的问题。[3]
(三)生活垃圾难以有效处置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垃圾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或放任自流的状况。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急剧增加,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污染源之一。据测算,农村平均每天每人产生生活垃圾0.86千克,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4]由于农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多数农村没有垃圾处理厂和处理设备,加之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大量生活垃圾未经处理就被堆弃。而全国农村一年的3亿生活垃圾中,有过1亿吨的垃圾被随意堆置,许多不易降解的塑料袋、玻璃、物品包装材料以及破旧衣服等随处可见,许多未被利用的农副产品,如秸秆、果藤、稻草等随意堆放,道路、河流、农田成了天然垃圾场,农村频现“垃圾围村”“村级垃圾”现象。
三、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存在问题的伦理分析
导致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从生态环境伦理方面来说,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缺少生态伦理约束
政府决策行为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对经济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地方政府特别是农村地区重经济、轻环境的倾向十分严重,有很多地方缺少生态伦理约束,一些干部盲目追求经济指标,忽视或不考虑当地的环境、资源、能源等的可持续发展,对所辖企业破坏环境的污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辖区内的违法排污企业采取放任态度。而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对于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而言,农村的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物质及其危害性都具有不确定性,治理难度更大。而环境保护部门针对的也仅仅是主要大中城市环境、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无暇顾及数量多、范围广的小城镇和农村环保工作,环境保护监管力度不够。
(二)农村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问题也是环境压力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现象比较严重,这与农村许多落后而又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比如“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人们过分相信单个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幻想通过增加人口数量来提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使人口密度增大、土地开发和其他经济活动范围扩大,增加了对农村环境的破坏程度。同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思想下,人们用极端、粗暴的方式理所当然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滥砍滥伐、竭泽而渔的现象屡禁不止。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富足,“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费思想成风,攀比心理及封建迷信残留影响,农村大肆毁林、毁草,自取土地烧制建筑用砖,占用耕地修建“豪宅”“豪墓”。 所有的这些旧观念都阻碍着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不强
生态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农民的环境意识状态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治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普遍生态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和“粗放式”耕作方式使得农民习惯性的忽视着生产和生活环境保护,随意排放生活污水,随意丢弃、堆积生活垃圾的行为人人皆做,而且将这种世代沿袭下来的陋习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有些农民在运用化肥、农药、杀虫剂时不是想怎样能减少其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而只是能想到怎样使最终的产量达到最高。为达到农业生产产量的最大化,往往毫无节制地使用进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很多农民从不关注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因此当自己的人身、财产权利受到环境污染损害时,根本没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而是忍气吞声,顺其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使许多农民对近在咫尺的环境污染麻木不仁,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受到严重影响。
四、农村生态环境伦理建设思考
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要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当务之急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大对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的力度。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主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公正、可持续性等生态伦理原则,也就是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人一社会一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让三种效益相互促进和同步发展,坚决摒弃那种只强调一种效益而牺牲其它效益的做法;就是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各个方面,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引导农民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美好家园;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保持;就是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荣。勿庸置疑,农村生态伦理建设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大力转变农村生活生产方式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要搞好农村生态伦理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实践中大力转变农村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建立一种新型的、高效的、生态的生活生产方式。按照十七大的要求,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走生态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发展生态农业就要在农业生产中体现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精神,科学合理的改进传统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注重对资源、能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进绿色生产,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工业就是要求转变当前不合理的掠夺性开发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行绿色文明的现代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文化与观念的问题。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环保宣教工作,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更新观念,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的乡规村约,加快改进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5]
(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
公众的生态意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只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和成熟,才能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和价值导向。农民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农村生态伦理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意识水平,才能培养人们保护环境的社会整体感和责任感,才能使人们自觉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
1、农村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唤起农民的生态忧患意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当前的农村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在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其意识到如果不对环境加以保护,对当前的破坏置之不理只能最后威胁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激发其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心,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观。
2、农村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强化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在生态道德教育中,要教育农民改变过去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唤起人们珍爱自然资源和自然生命的道德良知,其自觉承担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负起对未来、对人类整体、对自己及子孙后代切身利益、根本利益的责任与义务,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逐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自觉地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按自然规律办事,还要使农民认识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义务,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关心自然、爱护自然,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参与各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
3、农村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加强农村生态知识培训。通过宣传和普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增强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通过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的宣传和引导,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6]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余谋昌,生态伦理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华夏出版社,2002年
[4]韩伯成,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学习论坛,2005年1月
[5]田文富,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及创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牛志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J],世界环境,2008年第1期
[7]管冬兴 邱诚,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年8月
[8]王周,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研究—从中国农村的环境保护看农村生态伦理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0月
[9]张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0月
[10]周雪,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作者简介:
戴凤霞(1981—),女,江西井冈山人,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1] 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J],求是,2008年第4期
[2] 周雪,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3]牛志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J],世界环境,2008年第1期
[4]管冬兴 邱诚,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年8月
[5]张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0月
[6] 周雪,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