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理论文章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绿色”的
2017-02-13 984 次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绿色”的

乌苏市林业局副局长 程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就是“绿色农村”。在全国如此,在降水稀少、风沙严重、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十分严峻的新疆尤其如此。首先来看:“生产发展”。由于远离海洋这样一个地理特点,决定了新疆干旱少雨的大环境,而四周沙漠的环伺,又使我们有限的农业绿洲,时刻面临着被吞噬的危险。具体到我们乌苏---三面沙漠、两道风口,要想保住我们的绿洲,只能而且也只有大力发展林业、建设绿色屏障,从而避免沙进田退的悲剧。没有农防林的保护,我们的农业生产不可能发展,沙漠里种不出棉花,沙漠里也住不了人,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遗憾的是,当小家的局部利益占了上风的时候,往往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这是一个悲哀,然而它掩盖不了“没有林业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有绿洲、没有绿洲就不可能有农业,自然也就没有人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更无从谈起”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因此说,“生产发展”必须要有绿色为前提;其次来看“生活宽裕”。如果我们的工人、我们的农民生活在一个没有一棵树、不是烈日炎炎就是狂风大作,生态环境严重失衡、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生存环境中,生产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不可能有保障;没有好的生产和收成,生活又怎么能宽裕呢?所以,“生活宽裕”和“生产发展”其实是一个因果关系,之所以能“生活宽裕”是因为生产有了发展,这说明,“生活宽裕”同样也是“绿色”的结果。其三,“乡风文明”。古语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又说:“穷山恶水出刁民”,也就是说,在一个山无一棵树、河无一滴水的恶劣环境中,生存都成了问题,那里还顾谈得上谈文雅、讲文明呢?所以说“乡风文明”也是一个“绿色”的产物,或者说,因为有了“绿”,才能产生雅,才能产生一个“文明”的氛围和习俗;其四,“村容整洁”。一个文明富裕的村落,应该有完善的水、电、道路等各种现代化设施,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只有了这些先进的物质条件而没有一棵树,是“光头户”、“秃子村”,那么即使这个村庄无论再富,也谈不上优雅和整洁。没有绿树掩映的村庄只能是一个杂乱无章没有生气的村庄。其五,“管理文明”。在以人为本、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村政管理也应带上“人文”和“和谐”的前提,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应是一种文明的管理、“绿色”的管理。而且这种管理,也应是在前四者的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结果,是对“绿色”的承认和发挥。因此,在我们举国上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绿色是生态的象征、是文明的象征,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