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理论文章 > 正文
浅谈山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017-02-13 401 次

浅谈山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山西财经大学04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佘晓阳

摘要:循环经济是生态型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山西经济实际出发分析循环经济在山西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循环经济 山西经济

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发展战略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一直努力把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来加以规划和实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循环经济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手段,己成为了世界热点,其中心意图是要从根本上将传统的生产,消费和行为方式转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而建立一种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循环经济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同时又使其进一步深化的战略步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趋势,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不断循环的流程,使之适应生态循环的需要,使物质,能量,信息在时间,空间,数量上得到最佳运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地步,并努力使之保持在环境承载力以内的一种与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经济模式,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循环经济的经济系统是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高效的人工经济系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它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而是加入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干预和活动,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使经济活动的运行效仿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度和谐和物质多次重复利用,循环的模式,从而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最高效的利用,最少量的废弃,较大的产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理想的经济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形成一个由复杂的生态网交织联系在一起的.具有资源的开发者,处理者,消费者,回收者和处理者构成的物质循环体系,仅靠市场和经济机制是无法解决的,是要以社会各个层次主体合理的责任分担及结合一系列社会发展战略,政策机制等为依托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循环经济的推行将伴随着社会发展观,伦理道德观,发展战略,社会运行机制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变革,建立一种能够有效,长期稳定地支持循环经济系统的变革和运行的社会机制和结构.逐步建立一种以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为核心,适应生志循环的需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极限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型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统一的较高境界. 中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以来,作为资源丰富、耗能水平高、污染较严重的山西省,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经济结构调整全局,嵌入各种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并作为制定本省“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

经过努力,山西省初步实现“产值增、浪费减,效益升、污染降”的预期目标。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运用一组数字表明:与1999年相比,山西省GDP总值大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两番还多,但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指标下降10%以上。煤炭资源回收率达40%,机焦比例比重占到81%。全省工业固体废渣综合利用量达到当年产生量的45%,规模以上万元产值取水量较2003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素有“中国鲁尔”之称的山西省,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42亿元,财政收入连破400亿和500亿元两个大关,达到533、5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大步前移。山西省政府表示,经济发展创下近20年来最好的水平。但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山西省原煤产量去年已经突破5亿吨,但煤炭总体资源回收率偏低,资源损耗较大。“照这个速度,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在几十年后就面临枯竭问题。”山西省发改委的一位负责人不无忧虑地说。同时由资源采掘和焦化、冶金、化肥、建材业带来的地面沉降塌陷、地下水严重流失、固体废物和空气污染物增加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山西可持续发展难以摆脱的阴影。“山西要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张宝顺指出了山西省未来的努力方向。为此,山西将实行高耗能、高污染、高物耗设备和产品的淘汰制度,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洗煤技术,抓好劣质煤、煤矸石及与煤共生矿、伴生矿物的综合开发利用;继续整顿焦炭行业,强化煤焦环保和化工设施建设,延长焦化产品链;对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对生态良好地区实施积极性保护;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培育和扶持环保产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我省以能源重工业为主要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循环经济的势在必行。山西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一位姓常的负责人介绍,我省可持续发展总能力在全国排27位,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较低。全省的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焦炭、冶金、化工、建材、采选业,这6个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工业废水等都占到非常大的比例。2004年,全省11个城市中的23个主要控制断面中没有一个符合1~2类水质标准,符合3类标准的只有1个。自1984年以来,我省水资源量减少了42.6%,人均占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17%,是全国倒数第二;全国城市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山西占了前三名;矿山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也非常严重,全省各类采空面积已经达到2万平方公里,地面坍塌面积超过120万亩;全省污染比较严重的耕地有1000多万亩,重污染的耕地有120万亩,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也成为一大难题。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几乎就是空白。发展循环经济中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农业问题。山西省农业厅厅长杨文宪说,山西是全国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主要表现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差,产出率低下。 这些与人们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先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造成基本农田的污染;农民生火做饭和生产用能源来自烧柴草和砍伐当地植被,造成林草植被破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也造成了对土壤的污染;规模化养殖对农村居住环境和农业污染也起到了加重作用。由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杨厅长说,在农村,建一个10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投入约1300~1500元,一年可以节省生活燃料费五六百元,生产的沼渣等可以使用到无公害果园或者蔬菜地,节约化肥、农药开支400元,粮食产量也会有所提高。主要是现在人们还不能接受这种生产方式,但是潜力巨大,像农作物茎杆、畜禽粪便都是可再生资源,十分丰富。对于我省高污染、低技术的发展现状,省财政厅常先生建议,政府可以取消现行征收排污费的做法,实行“费改税”,按照“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开征生态环境补偿税,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支出、生态环境建设、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等,实现山西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课题组组长、山西省环保局助理巡视员王景龙介绍了山西发展循环经济的阶段目标:2005年到2007年是起步阶段,基本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政策法规、管理体系,组织一批工业园区、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试点,特别要在县城范围内对消耗资源浪费大、污染物的产生、排放量大的企业建立废物利用的循环产业链。第二阶段是从2008年到2010年,为全面实施、深入开展阶段,城乡环境显著改善,大量消耗浪费资源的趋势得到扭转。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到2030年,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被基本摒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当前,山西省经委负责的工业领域的循环,农业厅负责的农业物质循环等工作已经开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