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理论文章 > 正文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山西可持续发展
2017-02-13 385 次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山西可持续发展

山西财经大学2004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生 张喆

[摘要]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为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但同时,这种以煤炭、冶金、电力、化工为主体高耗能产业结构, 使山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如何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高效能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地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困扰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重新构筑生产流程,实现资源的低投入和高利用,减少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产出,从而达到降低地区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压力。本文拟从分析这种生产组织模式的核心内容,对山西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如何立法保护研究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寻求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立法保护 1.资源、环境、生态的现状严重制约山西经济发展   1.1污染物排放量大。山西大气污染物排污量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03年山西废水排放9.3亿吨、化学需氧量35.9万吨、氨氮4.1万吨、二氧化硫136.3万吨、烟尘109.7万吨、工业粉尘63.5万吨、工业固废628.88万吨。污染物绝对量大。其中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分别在全国31个省市中列第4、第1、第5位。  

1.2我省于 2004年污染物排放总量出现反弹。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废6种污染物分别比上年增长13.7%、8.93%、28.8%、15.4%、2.8%、1%。出现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清理任务十分艰巨。   

1.3生态状况日趋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占国土面积69%,森林覆盖率为20.1%,在全国排21位。地质灾害频发。地表塌陷、地表破坏、煤矸石堆存等原因造成2.6万公顷水田变旱地。煤矸石堆放占地7.5万公顷,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   1.4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山西水资源总量以每10年一个台阶快速减少,减少幅度达50%。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破坏严重,地下水、岩溶水中均检出了污染物,造成了污染。   山西自然生态和环境不堪重负,已不能支持重污染的工业发展,没有自净能力。经济增长以自然生态的免费使用已经达到极限。要继续发展,客观条件要求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补偿,循环经济的方式成为一种较好思路和发展方式。

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山西的可持续发展

2.1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它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强调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不仅要求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而且强调生产和消费要做到资源最小化和废物资源化以及无害化。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原料——产品——废弃物排放”的线性模式,使下游工序的废弃物返回到上游工序循环利用,从而形成了“原料——产品——废弃物——原料”的循环模式,大大减轻了污染,减少了资源耗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良性互进的有效途径。

2.2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工业在地方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存在煤炭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较差,使得资源优势未能很好的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表现在煤炭的低回采率。目前全省的资源回采率,国有矿平均为55%,乡镇矿仅为15%~20%,也就是说,采一吨煤损失资源为616 吨。按此推算,自1980 年以来全省乡镇煤矿(扣除规范合理损失储量) 资源浪费量已超过百亿吨。其次是煤的共伴生资源的浪费严重。山西煤层中与煤共伴生的各种矿产资源有煤层气、铝土矿、高岭土、耐火粘土、铁矾土、陶瓷粘土及稀有元素镓、锗等伴生矿产资源,远景潜在价值达10 万亿元。但目前尚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各煤矿煤层气一般作为废气排放掉,高岭土, 即煤矸石就地堆放, 不仅浪费资源, 还污染空气。 因此,发展煤炭矿区循环经济,建设煤炭生态工业园,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使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促进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

2.3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煤炭矿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正在逐年加剧。首先,煤炭的大规模开采使得土地原有含水层和隔水层被打乱,地下水储存、排泄和流向发生变化;地下采空区的扩大造成了地面塌陷,土壤扰动,地下水位下降,由于水土条件及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的流失,整个生态系统都遭受到破坏。目前,全省地下采空区达1300平方公里,地表塌陷面积520 平方公里,占全省含煤面积30% 以上。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 全省每年还将新增塌陷区面积约25 平方公里。其次,地面固体废弃物大量增加。山西地面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煤矸石及电厂粉煤灰。目前全省煤矸石堆放总量已超过9 亿吨,大小矸石山有106 座,其中有40 多座在自燃,每年因自燃产生的废气排放量达358 亿立方米。此外,全省燃煤电厂排放大量粉煤灰,其堆放总量约1 亿吨。大量煤矸石、粉煤灰的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还给土地造成酸化污染,进而污染地下水和大气。第三,水资源破坏严重。据统计,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煤炭工业大规模开发已使全省采煤区漏水达30 多亿立方米,每年矿坑排水量达4 亿多立方米。山西水资源原本就很贫乏, 高强度采煤对水资源造成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用水紧张局面,使水浇地变为干旱地,植被破坏,粮食减产甚至绝收,人畜吃水困难。 循环经济是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用循环经济活动的形式从事环境保护,必然成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力支持。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做好渭南煤炭矿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最佳手段,符合环境保护工作 2.4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煤炭矿区大多处于晋北和晋西北的旱塬沟壑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职工住房简陋,一般远离城镇,子女就业困难,矿区社会环境比较落后。循环经济的建立,可以大力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由于产业链的延伸和企业的增加,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富余劳动力,保证社会安定。还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医疗、学校等公用设施的完善,提高矿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山西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

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关键是要建立山西“循环经济新体系”。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不排放污染物,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其目标是构造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相协调的人居环境。 3.1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思路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1产品设计做到物尽其用,即使产品使用周期结束之后,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产品设计尽量采用标准化,在升级换代时,不必整机报废。产品尽可能不使用和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3.1.2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3.1.3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如将废纸生成再生纸、废钢铁生成再生钢,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原生材料量百分之二十至九十。另外,把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的产品,上家的废料变成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做到各种资源充分利用。

3.1.4加强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从清洁生产的角度看,工业污染物排放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是管理不善造成,只要强化管理,不需要花很多钱,便可获得削减废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3.2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途径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被确立以后,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效益--环境并重”新价值观和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去实现。循环经济要求开发多种技术,使资源能够最充分、有效、多层次甚至循环利用。 3.2.1新技术开发的思路 据有关资料表明,指导这类新技术开发的思路如下几方面: 1)在“生产--消费--废弃”链中减量化运行,以减少资源循环,即低物质化运行原则。对一些危害环境严重的物质可禁用,尽量采用高强度、低密度、低能耗材料。 2)根据产品灵巧化原则,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如尿素颗粒在土壤中的完全分解仅需十数天,而植物的吸收利用则需几十天,这使尿素的利用率仅为35%,尿素流失也会形成污染。如果根据各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中对氮、磷、钾各种肥料需求速率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控释肥料,可同时解决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问题。 3.2.2节能技术的思路 物质循环的最终制约因素是能耗,只有能耗低至经济上合理的循环过程才有实际价值。 1)低能耗工艺优先。比如生产一吨合成柴油或汽油需耗原煤5.5吨,而合成一吨甲醇或二甲醚为代用燃料仅耗2.6吨煤,在大规模生产合成燃料时,后一种工艺应当优先被考虑。 2)强化生产技术优先。要开发非传统化学反应与分离技术,如超短接触、超临界、超细微化等技术,同时达到节能高效。 3)生物化工技术优先。生化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能耗低,较传统化学合成有明显优势。 3.2.3生产源头工艺路线选择 循环经济要求的不仅是尾端治理型的清洁生产,而且要求从生产源头消除污染。 1)开发无毒原料、溶剂和催化剂来改善有毒的老工艺; 2)开发“原子节约”反应工艺路线,在多种工艺路线中选择和找到基本或完全没有副产物的路线,从源头消除副产品的污染; 3)在化学合成工艺中采用新型催化剂、新型反应工程技术,提高反应选择性,或突破反应平衡制约等,使污染减少到极限。

3.2.4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要使资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或循环利用,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十分重要。在一个界区内实现物质流、能流和信息流综合利用的模式称之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自80年代初从丹麦起步,在欧洲和北美发展开来并被联合国推荐。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下,清华大学在太原、枣庄、衢州、南海等地参与规划了一些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内数十家工厂的数百个不同种类,不同品质,不同大小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进行集成、分析,形成物质充分循环利用,能量交换梯级使用和环境源头治理的生态产业链和生产网,且通过对其生产链和生产网的分析,发现其断点位置,并优先开发“粘结”技术,使在园区内形成更高交叉度的“产业链”和“产业网”。

3.2.5建立“生态工业群落” 建立经过统一规划、有计划的实施、一体化运行的工业群体叫做“生态工业群落”。我国近年来已成功开发出数十万吨级的磷肥厂、水泥厂、硫酸厂、高硫煤矿联合共生工业群落,它们也是实现生态化清洁生产、保证良好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4.山西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在2005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今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启动立法程序,责成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起草《循环经济促进法》草案。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我省提出的《山西21世纪议程》也明确提出尽快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运用法律手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既定方针决策。   但在当前,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发展循环经济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障碍,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方可克服。应特别注意的是,法律手段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公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等特征,是国家调控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其作用和力度是其他手段无法达到也不可替代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法律手段的作用。 “十一五规划建议”要求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最根本的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我省的实践,总结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并科学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整合现有的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础,若干专项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规范做配套支撑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群。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首先要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这部法律在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中发挥基础作用。根据这一定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该法应当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4.1明确循环经济立法的目的,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2明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如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等。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   

4.3要求政府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并有财政做保证。   

4.4明确公民个人和所在社区的责任。  

4.5明确生产单位的责任。例如,要求企业在设计、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把产品的再利用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企业经济考核指标中,为企业履行产品回收的义务创造条件;要制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录,将那些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重点企业列入名录之中,要求其必须承担回收和循环利用废弃产品以及负担部分处置费用的义务,并规定重点产品的回收利用标准。

4.6依法明确生产单位利用、处置原材料和废旧资源的基本顺序。即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顺序是,要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第二顺序是,要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其过早地成为废物。其具体措施包括产品或者拆解后的零部件继续使用,或者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第三顺序是,要在产品所设计的功能消失即报废后,将其全部或者一部分转化为资源来加以利用。也就是要将废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第四顺序是,要将无法回收和利用的物质集中焚烧发电和供热,尽量回收热能量。第五顺序是,将热回收之后仍然剩余的废物集中安全填埋。  

4.7通过推进绿色消费和绿色采购创造循环经济的市场需求。社会再生产的末端是消费者,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消费者必须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倡导绿色消费必然要求推进绿色采购,同时要扩大政府绿色采购的范围,使循环经济型企业获得市场的支持。  

4.8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该法应当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容、渠道、方式。公众参与的层次很多,例如:参与立法,参与法律的实施,参与有关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制定,参与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等。当前公众参与的重点在社区。   4.9

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要建立相关的中介组织和服务制度,促进有回收产品和包装废物意愿的企业联成网络,并发布废品回收信息,从而使个人、企业、政府合为一体,加强交流,调剂余缺,共同发展。   

4.10制定和完善激励制度。要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制度。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拓宽循环经济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实行资源回收奖励制度,调动各方面回收资源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产业;调整税收、信贷、财政等政策,对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及购买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也可以考虑通过增设新鲜材料税、垃圾填埋税等税种,鼓励企业、公众尽可能使用再生物品,少用原生物料。同时,要培育和奖励环境友好型企业。   

4.11建立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鼓励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鼓励产业界的积极创新和开发。要求政府部门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力量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害或者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对研究和处理废弃产品的研究机构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4.12法律责任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对各类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   在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同时,还要按照“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健全法律法规”的要求,抓紧修改、制定与发展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当前应当抓紧以下立法工作:修改《节约能源法》,重点研究建立严格的节约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制定节约用水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制定节约原材料的法规;制定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完善回收体系、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定石油节约的法规;制定建筑节能的法规;制定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法规等。   最近,全国人大环资委成立了以冯之浚副主任委员为组长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起草领导小组,正在抓紧起草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或者修改有关的法规规章。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适应我国国情和省情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群,将在今后几年内逐步出台。以此建设我省循环经济,加快实现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力, 郑京淑. 产业生态研究与生态工业园开发模式初探. 经济地理.[M] 2001,21(5):620--623. [2].田海潮,毛平宇.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渭南煤炭生态工业园. 陕西环境.[J] 2003,10(5):22--23. [3].高峰. 山西能源环境问题及对策. 经济问题. 2002(5):60--62. [4].山西省信息中心 [5].中国山西新http://www.sx.chinanews.com.cn [6http://www.cnhube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