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李雄华 (中南林学院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6)
摘要:“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从民族多样性、宗教多样性和文明多样性三个层次来表述。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保护文化多样,发展先进文化,对推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是由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和发展文化生态系统的过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必须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是一个十分乖巧的定义。为了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含义,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们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等多方面出发,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学家也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延伸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因此,可持续发展已不仅仅是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一种战略和模式,而且还是得到人类社会普遍认同和遵守的社会生态系统发展规则,更是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社会前进机制。
* 本课题为中南林学院青年基金课题,项目编号:02-2-36 李雄华,男,30岁,湖北通城人,中南林学院法学院讲师,环境规划管理专业在读硕士。
一、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涵义
文化具有多重涵义。从狭义上讲,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常常被广义使用,指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包括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物质生活方面;也可说是生活方式之别称[1]。文化生态系统是指构成社会生活的文化多因素所形成的内部协调一致、外部完整统一的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体。社会系统也是建立存系统多样性的统一体,这是系统平衡发展和协调进步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多样性”,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则是指“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9月11日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独特性及其全部独特性所构成的多样化。与“生物多样性”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次来表述一样,“文化多样性”也可从三个层次来表述:即“民族多样性”、“宗教多样性”和“文明多样性”。 民族是一个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社会共同体,是源于同一远祖的文化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文化首先应该是民族的,其次才是全人类的。[2]各民族的起源和居住环境不同,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气质心理,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这就是民族多样性。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00多个国家(或地区),2500多个民族。尊重、维护和促进民族多样性,是当代时代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当今时代民族问题普遍存在,贯穿于世界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之中,因民族问题而产生的对抗、冲突,甚至是流血战争,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历史证明,用战争或其他手段消灭或同化其他民族不仅不能解决民族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加剧。由此,“文化多元主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成为了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所最为关注的重要经验。[3]不论是“文化多元主义”,还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都是在尊重民族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和解、共处和共同发展。 宗教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人们对支配其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信奉和崇拜。近年来,人们对宗教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对于人生有一定理解,提供了对于人生的一定信念,能指导生活作用的学说,也可称为宗教[4],因此,宗教反映了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信仰。宗教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宗教种类的多样性和多样化。目前,全世界主要宗教类型有30多种,各种类型的宗教达1000余种,而且还在不断产生了新的宗教或类似于宗教的学说。而且还体现在人们信仰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信仰是一个民族的心灵慰藉,是一个民族发展和前进的重要心理力量。随着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人们的信仰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维护和促进宗教多样性,对于维系民族信仰和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宗教派别及其信仰群体的和解,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明是文化的本质体现和内在价值,是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在达到的程度[5]。虽然“文明”和“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换使用,但是,文化是个多元概念,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因此,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内涵,而文明则具有单向性,强调文化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文明的多样性,是指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发展所达到的不同程度和水平,体现了各民族发展的特点和方式,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维护文明多样性,可以促进文化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体现出先进文化的指导作用。 二、文化多样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 如果说生物多样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保证地球生物圈与人类延续的物质基础,那么,文化多样性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地球生物圈与人类延续的精神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1、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从提出可持续发展到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已从单纯的关心自然生态系统拓展到对人类发展的全面关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考虑和变革人类的资源观、价值观、科学观和道德观[6]。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为人类转变思想观念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体系提供了源头活水。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的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等环境伦理思想,为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文化根基;东方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和”的统一建立在“不同”的理解和尊重基础上,则体现了新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为实现文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以归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的最有力武器,文化的价值在于实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促进人的个性解决、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真正的经济发展在17世纪之前还不曾出现,全球各地当时还处于低生产率水平,没有持续的经济发展,原因在于文化。因此,文化是社会系统发展的推动力。同时,社会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互动系统,系统内部和各构成系统(即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等三个系统)之间都在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促进系统的不断向前发展。文化所具有可兼容性和交流性,促进文化生态系统内部,文化多样性之间的交流、融合和补充,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系统相互联系的开放性和交换深度,从而推动社会系统的平衡和优化,保证系统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持久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3、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保障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在社会运行正常化和有序化的基础之上。社会运行正常化和有序化的权威规范有三类:宗教规范、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7],这三类规范模式,都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美国社会学家奥尔兰多·帕特森认为“文化是指社会老一代向下一代传播的和同代人之内产生的关于怎样生活和怎样作判断的观念,既为泛指的也为针对特定生活领域的这类观念”。并指出“文化要素向来首先是生活的计划,思维、判断和做事的蓝图,文化模式是实现文化计划的规划”[8]。而此同时,社会学家多萝茜·霍兰和内奥米·奎因等则认为“基本文化模式有时用来确定行动目标,有时是计划如何达到这些目标,有时是指导这些目标的实现,有时是理解别人的行动和探测别人的目标,有时是形成能在上述各个方面以及在事后诠释已发生的事态方面起不同的言辞表达。”[9]所以,“文化是体制之母”。保护文化多样性,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运行权威规范模式,提供了基础和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保障。
三、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系统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类深刻反思后所得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是人类文化生态系统中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正如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化。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化的共存[10]。”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不断引起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磨擦或斗争,另一方面也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是要解决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使之更相互交流、借鉴,并在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因此,要提倡文化共处和特色依存的政策,确保属于不同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关系,理解、尊重、承认和肯定各民族及其文化,并且给予每一种文化存在、传承和发展的平等权利,这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文化是多样性的,同时,文化又是具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在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有些价值观跨越地理界限的,在很不相同的环境下都会产生相似的后果。例如,职业道德、教育、业绩、勤俭等价值观,在世界各地都是共同的。文化的这种共性,是体现多样性的基础,是先进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11]。保护文化多样性,必须在区分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先进文化,扬弃落后文化,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文明间的冲突”的论调,对全球稳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威胁。随着社会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学科思考加深,人类意识到必须像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珍惜和维护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其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机制,以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构建族体多元的和睦相处与文化多样性共同繁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哲学[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梁漱溟文选》,1996.12-13
[2] 王长坤. 经济全球化当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N]. 光明日报, 2002.6.11(B4).
[3] 李德洙.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J]. 民族团结, 2000,9.
[4] 张岱年. 儒学与儒教[J]. 文史哲, 1998,3.
[5] 陈炎. “文明”与“文化”[J]. 学术月刊, 2002,2.
[6] 周浩然,李荣启. 文化国力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191-199.
[7] 周小明, 等. 法与市场秩序[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4-15
[8]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98-322.
[9] Naomi Quinn and Dorothy Holland,“Culture and Cognition”,in Cultural Models,pp.6-7.
[10] 周溢潢. 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多样化的世界[N]. 中国经济时报, 2000.9.15
[11] 夏兴有,张玉堂. 论先进文化[N]. 光明日报, 2000.11.7(B4).
(此论文已发表在《求索》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