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案例四十七 清水同盟“人与水”系列公益活动
2019-02-28 651 次

朱照南

一 机构简介

清水同盟参见案例三十五机构简介。

二 事件经过

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冲击着社会方方面面,带来高新科技的同时,也带来了全面性的水污染。普通民众是最大的利益相关方,受制于自身教育、工作领域等影响,不能够全面认识、评估水问题。清水同盟通过签署清水宣言、举办“人与水”摄影大赛及巡展、“水与生态文明”演讲等形式,将水环保理念融入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由于得到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关注,清水同盟和民众形成水公益的合力,为之后清水同盟推动生态卫生建设以及寻求与其他环保组织的合作以争取社会支持奠定了基础。

1.“人与水”摄影大赛

清水同盟举办摄影大赛旨在通过摄影镜头捕捉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瞬间,反映我国政府和普通百姓在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以镜头记录的方式促使公众意识到生态的变化——人为污染给环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另外,借助摄影作品的巡展,加深公众对水与健康、水与环境以及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清水同盟携手联合国及国内国际多家知名机构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10年举办了三届“人与水”摄影比赛,摄影大赛每年年初公开征集主题摄影作品,并于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当天举办颁奖仪式并拉开大型巡展的序幕。三届共计收到作品10506幅。参与支持机构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水协(IWA)、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之友等。2010年,第三届人与水摄影大赛将参会摄影作品上传到网上,接受公众网上投票,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公众影响效应。[1]

2.人与水摄影作品巡展

在摄影大赛结束之后,清水同盟在全国各地进行多次巡展,展出地包括北京、重庆、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巡展遍布大大小小的各类地点:既有人民大会堂、中国科技馆、国家审计署等“高门槛”,也有街道办事处、学校等大众场所。巡展场所的广泛性开启了领导、群众万人共览盛胜况。与此同时,为表示对该活动的支持,联合国机构将“人与水”摄影大赛的优秀作品纳入联合国刊物中,由此也可看出活动的影响力之大。

3.签署清水宣言

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联合国组织、清水同盟、国际水协同全国各地各界代表三百余人在京城俱乐部签署了中国第一个清水宣言。这是历史上最短的宣言,只有十个字:“珍惜水资源,让她更清涟”。卫生部长高强、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等十五位政府的部长级官员,十所城市的市长或其代表,中国市长协会秘书长,欧盟等十个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官以及几乎所有联合国驻华机构负责人一同出席了这一纪念世界水日的特殊活动。参与会议的还有数位科学院院士、将军和部分大学校长。该宣言由著名词作家乔羽和清水同盟主席高中共同起草,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的签名支持,至今全国支持者已超过50万人。

4.“水与生态文明”全国巡讲

清水同盟在创建“清水宣言”之初,就把“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号召全民参与”列为机构的立业之本。因此,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就成了清水同盟身体力行的必经之路。“如果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种,那么生态文明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完美结合的最高文明体现,而水则是贯穿生态文明各个环节的最基本的元素。”清水同盟主席高中先生每每都以此语点破以“水与生态文明”作为巡讲基本题目的原因所在。从2005年至今,清水同盟的足迹遍布全国数十个主要城市、数十家大专院校以及政府机关和社区。每到一处,清水同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事育人。众人在“清水宣言”的感召下,纷纷签名背书。“水之清浊,人人有责。请和我们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为水资源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清水同盟力图通过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传递的最朴实的信息。

清水同盟在环境宣教方面的活动非常丰富,“清水宣言”已取得超过50万人的签名支持;多次在全国各地及国外组织“人与水”大赛,一方面大赛本身拥有数干参赛者,另一方面大赛使用网络评比的形式吸引数十万人的参与;在300多个场合开展关于水与生态文明的讲座。由于其负责人高中先生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清水同盟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在国内外高层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得到了广大政府官员、社会名流以及国际机构对清水宣言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清水同盟走入基层,走进校园和社区,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清水宣言,宣传环保。清水同盟让清水宣言的精神传递,上至官员,下至平民,其效果和意义非常深远。

三 总结与思考

清水同盟开展的“人与水”系列公益活动集合了环境宣教类项目的各种形式,并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成为一种可供复制的模式。每一个活动都不是单一的和短期的,而是服务于增强更多人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这一总的主题,这样所有的活动便能够形成积累效应,层层递进,最终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


[1]参见网站:http://city.finance.sina.com.cn/nz/ryssyds2010/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