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案例四十一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保护行动规划
2019-02-28 573 次

李远香

一 前言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中外生态及鱼类专家认为是长江流域珍稀、特有鱼类最主要也是最后的庇护所。在经历了保护区合并、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边界和范围调整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如今的保护区正遭受着生态属性严重退化、水生生物种群资源下降,肆意的采砂作业,非环境友好型大坝水库调度,流域内航道建设,污水排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此外,该保护区涉及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是我国唯一一个跨越四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基于这些特点,使得该保护区面临很多特殊的威胁、制约因素和挑战,也使得保护区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和困难。

本项目致力于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帮助保护区制定良好的行动规划,从而推动政府更好地管理长江上游水生生物以及淡水生态环境。

二 机构简介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情况见案例四十机构简介。

三 项目介绍

(一)项目思路

保护行动规划方法是由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开发,用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策制定及其成效评估的管理系统,已被40多个国家的近干个保护区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中国的云南、上海、四川等5个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也在试用。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行动规划》由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撰写,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用于淡水保护区的保护行动规划。

该规划是保护行动规划方法在国内第一次用于淡水保护区,之前在国内外主要是对以陆生生态系统为主的保护区进行规划。这次规划的制定也为国内淡水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以及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项目,为国内其他淡水保护区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二)项目过程

1.针对一线管理部门开展保护行动规划方法培训

2010年12月,在杨波博士的组织下,为来自保护区各级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合作伙伴和专家共计35人进行了相关培训,向参与培训的人员介绍了保护行动规划方法的理论及其在国内外的实际应用。

2.编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行动规划》

在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和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支持下,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和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组成联合项目组,开展了4次长期的野外走访和调研,与沿线保护区管理人员以及当地渔民等利益相关者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交流。

2011年6月,项目组进入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行动规划》的编写阶段。2011年12月,在文本编制工作完成针对保护对象生存力评估的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明确了保护区保护管理的关键制约因素,并根据保护区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制定了14项保护对策与58项行动建议。

3.扩大保护规划的影响力和落实保护对策

因为小南海水电站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项目启动,以及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电工程的试运行在即,保护区受到了公众的极大关注。项目编制组完成的保护行动规划,作为保护区新近完成的保护规划文本,也得到了重视。项目组先后向多家研究单位和媒体介绍了保护区的重要性。

(三)项目策略

1.跨部门的整合与合作

专业性是整合和合作的基础。杨波作为项目主持人和负责人,在规划编制之初积极协调与项目支持单位的合作关系,共同组建项目团队,建立了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特点的项目团队。

合作是在对利益相关需求进行协调整合的起点上进行的。项目团队努力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多次组织召开保护行动规划培训会,争取最大的项目协助和支持。

2.积极探索国家保护行动规划在中国本土的具体应用和借鉴意义

本次行动是对保护区内淡水生物多样性以及淡水生态环境的评估与规划。就方法本身而言,可以为国内其他保护区提供指导和借鉴。当前国内其他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问题具有重叠性,具体体现在保护区综合管理能力较弱,保护资金短缺,保护人员能力不足等。基于保护行动规划方法,针对各保护区受到的不同威胁和面临的不同问题,可制定适应每个保护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结合共同的问题寻找到适合中国保护区的管理方法。

三 总结与思考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行动规划》的制定,并不单纯是一个一次性的规划文本,随着保护区的发展与社会影响的扩大,保护区的规划需要不断调整,它鼓励保护工作者把保护视为不断趋近的有规律的重复过程。

这只是保护区管理与建设的开始,需要一系列针对目标的行动的支持,因此本项目的关键在于推动政府如何更好地实施前期制定的科学规划。这需要大自然保护协会开展许多的后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