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案例三十二 水污染地图:水环保的新方式
2019-02-28 664 次

一 前言

提到水污染地图,关注环保领域的人士并不陌生,这就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和他的团队共同做的数据库。通过新的数据、数字技术的应用,调动公众参与水环保,让数据库通过技术平台来发挥其对水环保的监督作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通过对水污染数据库的发布,来引起公众的参与和关注。

二 机构简介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非营利环境研究机构。自2006年5月成立以来,IPE开发并运行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两个数据库,以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促进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

三 水污染地图及其衍生技术

(一)中国水污染地图

中国第一个环保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于2006年开通。该网络平台成立的初衷是为环保人士和组织提供一个可利用的水污染企业数据库与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公益数据库,用户可以进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相应页面,检索当地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在网站开通后,由于它采取了新颖、直观的地图形式表现水污染现状,一下子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注意,在赢得高点击率的同时,更有很多公众主动提供水污染线索。

中国水污染数据库主要收集来自于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海洋部门等官方发布的数据,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以官方发布的数据为基础,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面对空间限制和现有资源所做出的选择。

水污染地图点击后,能够查看中国各地区环境质量物、污染排放和污染源监管等相关数据;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水污染地图轻松直观地看到周边的污染源,通过对污染源、污染企业的曝光,给企业造成环境压力,驱使企业主动改良设备、让排污达标,从而改善水环境。这样公众、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多方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非营利组织搭建的网络平台,动员公众参与、企业自身改良、政府数据提供平台支持,社会监督的力量促使企业改正污染行为,达成最后水环保的多方共赢。

在水污染地图刚刚向公众开放时,一些媒体用“网络追杀”来形容该数据库对污染企业的影响。通过协助公众更加便捷、直观、系统地获取环境数据,一些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凸显和重视;而当企业的超标违规记录成为可便捷搜索的信息后,一些企业感受到了来自其他利益方的强大压力,进而开始在社会各界关注和督促下解决污染问题,改进企业水污染的排放。某知名企业,在得知其“图上有名”后,积极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进行了沟通,并主动改良了水污染排放设施,实现了企业废水的合理排放。在社会公众、数家非营利组织、企业的共同评估下,将该企业从水污染地图上抹去。

在发布中国水污染数据库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不断更新数据。到2011年底,已经发布了8万多条水污染相关信息与数据。更有490多家企业来主动进行沟通,展示其整改后的状况,以消除其在水污染地图上的“斑迹”。

(二)水污染地图的衍生品

点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网站,以前的“中国水污染地图”网站,已经升级为四大板块:中国水污染地图、中国空气污染地图、绿色选择倡议、IPE公告。在水污染地图公布后,2007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借鉴水污染地图模式发布了空气污染地图。

1.绿色选择倡议

马军在2008年注意到,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沟通并改进排污情况的几乎都是知名的欧美和日本等跨国公司,而国内的企业则少之又少。显然,通过曝光违规超标产生的公众压力只对拥有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有作用。[1]同时,马军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受惠于外需拉动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环境压力。要提升中国的环境质量,须要将压力传递到大量对公众关注尚不敏感的企业,而最好的途径就是对供应链的追索。

2008年8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多家环保NGO组织联合开发了名为“绿色选择联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马军与自然之友等环保公益组织共同联合探讨:大型企业有数百家到上万家不等的供货商,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恰恰有各级环保部门发布的数万条排污超标企业的官方记录。企业将供应商的名单输入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地图中的搜索引擎,把这两个名单一比对,就可以马上发现自己的供应商是否存在政府查处的违规超标记录。

“绿色选择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一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新尝试,它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激发的动力,通过领先企业传递到庞大的全球供应链条,从而调动市场的力量,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进程。”马军说。

在绿色选择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出后,沃尔玛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自2007年起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展开多轮会谈,了解数据标准、更新状况以及使用方法等问题。2008年,沃尔玛郑重宣布:所有供应商必须做到环境守法,污染企业将不能成为供货商!沃尔玛公司还在某次与供货商的会议上,专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设置了一个展台,以便其供货商们咨询相关绿色选择供应链问题。通用电器、耐克,以及香港的溢达等大型企业也都积极地通过污染地图数据库来管理和识别它们的供货商。

在绿色选择倡议下,多家环保组织与企业共同协商合作,企业会在污染地图上定期搜索,在和新的供应商签合同前,也要看这两张地图,并进行搜索,确认供应商没有环保超标、处罚等问题。在这样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供货商前来沟通并说明情况,而它们所提交的解释和政府后续监管记录也被刊登在了污染地图数据库。

在绿色选择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第三方审核流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绿色选择审核,多数都是在客户企业的明确要求下开展的。这其中既包括外资企业,也陆续出现了国内企业。

沃尔玛、GE、联想、西门子、NIKE、联合利华、索尼等30余家企业成为中国水污染地图的用户,用此开展供应链的管理。在客户企业的推动下,截至目前,490余家环境违规企业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系,解释说明违规情况,其中,400多家企业提交了企业反馈、政府后期监测报告或排放数据;百余家企业进行了整改,并通过了第三方审核。很多的企业正是通过这种公众参与的方法,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整治和改进自己的环保设施,使自己的污染信息从数据库中消除,这既维护了自身企业的声誉,又保护了水环境等生态环境。

2.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排名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网站还有“信息公开指数排名”一栏,旨在促进城市、政府对污染企业等信息公开。

马军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环保信息公开,相关的政策、法规日益完善,全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共识正在达成。这其中最为可贵的就是公众参与环保治理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2004年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公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都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预留了法律、政策空间。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完善中国环境治理机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国际经验表明,扩大环境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减少污染排放。为了更为系统地评估各地政府部门对这部法规的执行情况,同时也为了明确信息公开元年的基准线,公众环境研究中心(1PE)与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共同开发了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指数),并据此对113座城市2008年度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和排名。

马军提到,为评价新法规的执行情况,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同时向上百个城市的环保部门发出申请,申请公开污染企业的相关信息。而各地反馈差别很大,其中约1/5的政府部门提供了申请的信息,但有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称不知道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有些称只对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查询申请进行处理,有些则干脆说需要为企业保密。

虽然信息公开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马军介绍,环境信息公开在过去一年间已经取得了进展。在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上海和江苏、浙江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较为系统地披露企业污染记录,而武汉等城市甚至开始实现在线监测的网上披露。

2009-2010年度评价,着重进行了纵向的对比,识别哪些城市在环境信息公开上取得明显进展,而哪些城市出现停滞甚至退步。同时,2009-2010年度的PITI评价意在识别更多的良好实践,促进各评价城市取长补短,推进环境信息公开。评价也着重进行了横向的对比,在省内各城市之间、所有省会城市之间、直辖市之间、全国各个大区之间进行对比研究。评价还增加了对中国2009-2010年度环境信息公开大事记的回顾与分析,旨在为PITI评价结果提供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提升方面更为广泛的背景信息参考。

虽然城市信息公开指数排名可能会刺痛一些地方政府的神经,但马军还是对政府的环保信息工作表示高度赞赏。他认为网站分析使用的所有数据都来自政府公告、媒体报道所披露的官方信息,“中国水污染地图”之所以能够存在,离不开政府在推动信息公开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

四 总结与思考

(1)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最大障碍不在技术和资金,在于缺乏社会动力。只有激发社会动力,才能使得既有的技术和资金得到有效使用。而在执法虚弱和司法系统难以有效介入环境管理的前提下,透过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激发足够的社会动力,有可能促进大规模的污染减排。公众的参与又需要各种灵活的方式和新的技术,来促进公众更简便、直观、便捷地参与其中。水污染地图及其衍生品就是这种便捷的参与方式和新技术。

(2)水污染地图激发的公众参与,不同于以往单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监管形式。除了收集政府信息外,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也依靠当地社区和环保组织等民间力量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以此为线索找到政府监管信息。随后通过媒体的互动与跟进,将企业的污染信息传播给社会,进而对污染企业形成公共舆论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整改。这期间,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回应,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做出了停产整顿的处理。这就实现了各个利益方的良性互动。政府、企业、公众在环保工作中是良性互动关系,三方存在利益的冲突,但更多的是和谐的伙伴关系。只要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新型环保治理机制,中国的水污染问题,甚至空气污染等都将有机制可用。

(3)水污染地图及其衍生晶的出现,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结合当前国家政策,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通过建立新的公众参与方式,借助新媒体的技术,通过网络平台,达成环保组织、企业、政府、公众多方互动的一个良性运作方式。并通过一个平台,不断衍生出更多的工具和方法。当然,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在提高,但政府提供给公民参与的具体渠道却比较少。这就需要更多的公众组织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创新各种技术应用,共同促进公众、社会对污染的关注和重视,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企业自主改良、社会加强监督。


[1]本信息来源于2009年《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