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照南
一 前言
城市湖泊保护是水环保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行动,而城市湖泊保护的关键是动员市民等普通公众参与到整个行动中来、时时监督破坏和污染湖泊的行为,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湖泊公共资源。武汉市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武汉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湖泊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武汉绿色江城环境文化发展中心(简称“绿色江城”)在其负责人柯志强(人称“柯大侠”)的带领下充分动员包括教师、学生、机关干部、医生护士、外企员工在内的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到日常的湖泊保护行动中来。其中尤其以“塔子湖事件”和“东湖事件”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是公众参与湖泊保护与治理的典型案例。
二 机构简介
武汉绿色江城环境文化发展中心(简称“绿色江城”),成立于2008年,是武汉地区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民间环保公益组织。主要开展水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教育、资源节约利用、企业社会责任等项目。通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行动,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机构负责人柯志强2008年成立武汉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城”,致力于环境保护公益事业,柯志强组织策划了“行走江湖”、“爱我百湖”、“东湖排污口大调查”、“汉江(武汉段)排污口大调查”等水资源保护行动。并联合新闻媒体招募了2000余名环保志愿者。成功制止了破坏塔子湖、龙阳湖、鲩子湖等湖泊的违规行为。尤其是在“东湖排污口大调查”中,解决了半侧山排污口的老大难问题,减少日排量2700吨的污水排入东湖。2010年,柯志强荣获“福特汽车环保奖”及“湖北省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目前专职从事环境保护公益事业。2011年柯志强获得“全国水环保公益人物奖”。
三 事件过程
1.塔子湖事件
2010年9月,柯志强带领环保志愿者[1]随同长江日报记者寻访汉口地区最大的城中湖——塔子湖。志愿者在汉口塔子湖巡湖时发现,这个汉口最大的城中湖已被开发商住宅楼盘围住,而且正面临最后的合围。
柯志强与志愿者们发现离湖最近的位置,建有一人多高的围墙。沿着围墙走了20多分钟,却始终找不到塔子湖入口。后来志愿者们向附近居民问路,一位居民说:“要进塔子湖,必须从开发商新建的小区大门进,没有他们保安允许,外人是不能随便进的。”志愿者们随后来到了位于三环线附近的新建小区入口处大门。小区大门和多数楼盘差不多,有保安值班,横杠放着,以挡住外来汽车和行人驶入。柯志强和志愿者进入小区受到保安的阻挠。柯志强明白如果无法进入小区就不能获得直接的证据,硬闯肯定不行,必须想其他办法进入。经过和志愿者的进一步商议,大家最终达成一致,不可强攻,需智取。于是,志愿者假装是购房者,称要“看房”,保安才打开大门放行。为了验证塔子湖是否真变成“私家湖”,志愿者们以购房者身份,到售楼部进行了探访。售楼小姐以为是要买房的人,便直言不讳:“塔子湖是我们的,小区楼房将其紧紧包围住。小区采取封闭式管理,小区业主凭卡才能进入,非小区居民是不得进入的。”这就意味着,塔子湖一下变成了开发商的私家湖。
通过和售楼小姐的对话,以及对现场实地情况的认真观察记录,柯志强带领志愿者拿到了开发商占用公湖的确凿证据,于是在返回的路上,柯志强与志愿者以及长江日报记者一起决定将此事进行曝光。
第二天,9月11日《长江日报》头版报道《塔子湖面临被楼盘最后合围志愿者呼吁莫让公湖成私湖》,引起广泛社会反响。随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迅速跟进,对此事进行了采访、报道。此后,全国众多媒体纷纷关注此事。搜狐等各大网站转载报道,新华网、凤凰网等发表、转载时评。
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政府压力,最后,围湖楼盘的开发商终于妥协了。开发商表示积极整改并调整建设方案,决定敞开5条公共通道还湖于民。周边的社会居民已经都可以在湖边散步、休闲、观光了,塔子湖重新变成所有市民都能够享有的公共资源。
2.东湖事件
2010年10月,柯志强组织环保志愿者[2]联合《长江日报》开始对东湖排污口进行大调查。10月23日,当水路巡查船行至武汉大学后门半侧山处,发现有个排污口,犹如小瀑布般的污水正在哗哗流人东湖。巡查船靠近排污口,柯志强与同行的志愿者用尺一量,排污口的宽度足足有2.5米。
根据随行专家介绍,这股污水以武汉大学校区生活污水为主,每天排出污水约2700吨。同时,专家指出,武汉大学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不属于整个市政管网,为了将武汉大学的部分污水抽升至市政管网,市水务局于2009年在半侧山武汉大学校园内,建成一座污水抽升泵站和管道,计划截住这股污水送至沙湖污水处理厂,不再直排人东湖。但因为武汉大学属教育部直属,地方部门的影响有限,接管问题出现分歧,致使泵站建成两年来无法正常供电运行。
“截污设施成了摆设,看着东湖继续被污染,真是太不应该了!”柯志强与志愿者们都很气愤。“一定要早日截断这个排污口!”柯志强用一个红色的圆点重重地标注在东湖地图上。
第二天,《长江日报》将“东湖半侧山,一排口日吐污水2700吨”进行了曝光,志愿者这次调查行动发现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对“东湖半侧山,一排口日吐污水2700吨”曝光的问题做出批示。并对发现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整改并及时汇报。依法严肃查处排污行为,加大力度推进相关工程建设,早日全面截污,保护好东湖。
“东湖排污口大调查”志愿者行动,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随后,市水务局召集武汉大学、市水务集团排水公司以及东湖风景区管委会、武昌区水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半侧山排污口现场查看并召开协调会,决定限期15天,半侧山截污设施正式运行。伴随着按钮启动,半侧山截污设施正式通电运转,当地每天产生的2700吨污水不再直流东湖。“东湖排污口大调查”志愿者行动,解决了搁置2年的“老大难”问题。每天减少了2700吨污水排向东湖。
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柯志强并没有停止对东湖的关注,2010年底,柯志强花了2个月的时间整理东湖调查记录及图片资料,编写完成了《东湖大调查报告》,制作完成《东湖排口地图》,并通过长江日报社递交给了市政府,为政府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翔实、专业的依据。
四总结与思考
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要想取得湖泊保护的胜利,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需要有一个作为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代言人的个人或组织。在这两个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到,绿色江城负责人柯志强能够首先站出来对破坏湖泊的行为进行揭露,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动员更多的普通民众作为志愿者加入进来,加之其对湖泊保护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经验召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跟随其进行大规模的巡湖行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报社的记者也参与其中,报道和记录整个的湖泊保护过程。
其次,善于运用公众的智慧和各方的力量。动员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让公众有参与的空间,能够让参与者成为主人,同时激发出每个人的力量。在塔子湖事件中我们看到柯志强能够让志愿者充分参与,在遇到问题时志愿者积极想办法解决,采用非常智慧的策略进入到开发区,这从侧面反映出志愿者非常有自主意识和积极参与湖泊保护的热情。
再次,要有专业化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在动员公众参与水环保的过程中,除了热情和智慧,还需要一整套专业的管理方式,不然公众的环保行动很容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在对绿色江城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柯志强在组织每一期的湖泊调查活动时,都有非常详细的活动方案在网上公布,包括活动介绍、宗旨、主题、时间、集合的地点,并且会附上天气预报和路线地图,以及志愿者报名的方式、条件、要求等。可以看出,绿色江城组织的每一次巡湖活动都是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目的性的,这样规范化的管理不仅让志愿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也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是一个整合各方资源的过程,环保个人和组织需要做的是作为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为公众参与提供良好的空间,同时将公众、专家、媒体、政府等联合起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最终才能共同解决湖泊保护和治理的问题。
[1]柯志强在2009年开始组织“行走江湖”、“爱我百湖”等大型湖泊考察和保护活动,超过1000名志愿者参与到对市区湖泊河流的调研之中。绿色江城给予志愿者专业的培训和系统的组织管理,维护了一批专业的志愿者,能够定期对市区的湖泊进行考察,及时发现破坏、污染湖泊情况,并进行治理。
[2]此次调查属于“爱我百湖”活动的一次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