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芬
一 前言
霍岱珊,环保组织“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简称“淮河卫士”)的创办者,摄影记者出身,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沙颍河污染调查和受害者救助,是国内有名的民间环保人物,曾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称号。目前淮河卫士的三大项目:清洁饮水救助、医疗卫生救助、对淮河水污染及其治理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与监督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莲花味精,味精行业巨头,中日合资企业,当地利税大户,享受着当地政府提供的诸多关照,曾经连续多年超标排放,多次被媒体曝光,如今已实现达标排放,并走出循环经济的新路。
以上两者曾经是针锋相对的敌人,一方多次披露味精厂偷排污水的事实,一方连续多年超标排放。双方剑拔弩张,僵持了好多年。这个“斗争”的过程,也是双方博弈的过程。其间,霍岱珊发动公众、调动媒体、与环保部门合作等,不断积蓄着自身博弈的资本,最终发展出“莲花模式”这个公众参与环保、企业与环保NGO合作双赢的结果。本案例将呈现出和谐背后的博弈——淮河卫士的实践与努力。
二 “莲花模式”的形成
1.“莲花模式”产生背景
1994年,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污染带70余公里,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随后1995年8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出台,国家设定了清晰明确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时间表: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1998年1月,政府环保部门宣布,淮河流域支干流水质实现达标排放。但霍岱珊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为进一步了解真相,霍岱珊从报社辞职,开始沿河进行摄影,自淮河源头到尽头,走过了20多个县市,拍摄了15000多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照片,取得了淮河水污染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他说,当时已有的治理不过是“十年治污一场梦”。
考察途中,霍岱珊发现莲花味精排放废水造成的污染已成众矢之的,但该公司负责人却在电视上当众喝下该厂排放的污水以证明达标排放。
霍岱珊发现企业偷排有很多招数,他总结为“偷排36计”。为此,他和几个志愿者曾经多次蹲点守候,抓住了不少莲花味精偷排污水的证据,而后到莲花味精向他们当面质问,双方为此结怨甚深。霍岱珊一方面频频曝光莲花味精厂超标排放,另一方面也尝试着与企业对话沟通,但均未见推进,双方的对峙在继续,淮河的生态环境也没有好转。
霍岱珊还发现,当时地方所汇报的信息并不是淮河的真实情况,上级部门并不了解真相。缺乏真实的信息会影响国家对淮河流域的治污决策,而决策有问题更会影响治理效果。
2.博弈资本的积累
一方面,霍岱珊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民众开始对味精厂排污口长期进行跟踪调查和监督。至今,他在整个淮河流域建立了“淮河排污口公众监控网络”,随时随地可发现偷排的企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采用同企业交涉、向环保部门报告等多种治污手段。
另一方面,他努力开辟一条民间的信息传递渠道,使更大范围的公众获知淮河污染事实的同时,也把淮河污染的真实情况报告给政府。
从2003年开始,霍岱珊不再单枪匹马行动,他发动公众参与到保卫淮河中来。他精选自己拍摄的淮河生态图片制作成展板,以“淮河家园的呼唤”为主题,先后在北京、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知名高校和沿淮城市进行了70多次展出。淮河污染的严峻事实引发广泛关注,对排污企业形成了很大的震慑力。同年10月,霍岱珊成立了“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简称“淮河卫士”),并以此为依托,来监督企业环境违规行为,进一步推动解决淮河水污染问题。
与原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的合作,被媒体评论说是“霍岱珊咸鱼翻身,结束了环保英雄惯常走的悲情路线”。2003年,霍岱珊的报告终于让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亲自视察淮河流域的污染,但当地政府的对策是,花巨资购买清水将污水冲走,在检查组离开的当晚,工厂就恢复排污。霍岱珊发现后,建议检查组再杀个回马枪。经过几个来回,检查组终于发现排污的证据,最终开出一张一千万的罚单,主要领导、责任人均被罚款。
这个处罚对一家上市公司是一次致命打击,直接导致它的股价大跳水。从这以后,霍岱珊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建立了联系,他可以站在排污现场给国家环保总局“环保直通车”打电话报告情况,淮河卫士被称为“放在淮河的一双眼睛”。
同时,霍岱珊利用手中掌握的线索频频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仅中央电视台,就有《新闻调查》、《共同关注》等多个栏目聚焦沙颍河的污染。莲花味精厂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一度经营低迷。
到了2005年,整个博弈的局面有了重要的突破,无论是国家的政策、舆论还是莲花自身所处的局势,都在向淮河卫士倾斜。2005年,莲花味精的生产已萎缩到历史最低水平,市场也在萎缩,而莲花味精厂的日本资方表态,宁可撤资也不愿意投入资源整改。同年,日资撤离后莲花味精领导班子进行了大洗牌,中方负责人第一次主动找到霍岱珊,表示决定整改,实现达标排放,接受公众监督,践行企业环境责任。
在前期,淮河卫士动用了多种策略,发动了多种力量,如法律政策的威慑力、政府部门的直接介入、公众的参与、媒体曝光等,这都为之后的发力和博弈积蓄了重要的筹码。并且在博弈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所积蓄的力量就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释放出来,形成杀手锏,给对方致命一击。
3.公众参与创建莲花模式
环保NGO在开展工作时,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要去揭露污染、揭露谎言,对抗是必然的,而在这期间,博弈资本的积累与技巧的运用对于NGO来说尤为重要。同时也必须明确的是,达到共同发展才是博弈的最终目的。
此后,霍岱珊明确自己的方向,就是要帮助莲花味精发展,对抗本身不是目的,最终肯定是要走向对话、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而“莲花模式”则是霍岱珊从对抗转向谈判、合作的标志。
在新形势下,原本“势不两立”的莲花味精与淮河卫士坐在一起,就许多深层次的环保问题进行了多次对话,莲花味精表示接受公众监督是履行企业的环境职责,淮河卫士也自然承担起监督企业环境行为的责任,公开验证企业的绿色诚信度。双方共同创建了企业和环保NGO合作同赢的“莲花模式”。
简单来讲,“莲花模式”就是让公众的深度参与促进企业的深度治理,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企业和民间环保组织创造共赢局面。并且莲花模式并不仅仅适用于环保NGO与味精企业,而是一种合作双赢的理念。
在双方的努力下,2007年,莲花味精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公司在大门边新添了一张环境信息公示牌,在这里公示其每日环境信息,包括排放的污水中COD、氨氮含量、排放污水总量、排放去向等,“淮河卫士”对这些公示内容做实地监督,验证其诚信度。其后,莲花味精改变生产工艺,制造1吨味精从消耗37吨水到耗水4吨左右即可,废料还进一步处理,加工成有机复合肥和动物饲料,一年赢利2000多万元,实现了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已成为莲花公司新的增长点。2008年,莲花味精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上年减少85%,同期,沙颍河COD单项指标也由劣V类水好转为Ⅱ类水。
“莲花模式”的成功,使国内对味精生产这个重污染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污染严重的行业也能解决好它们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淮河卫士”和企业共同创造的“莲花模式”,让人们看到新的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决定在“莲花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制定新的行业标准。
2009年,莲花味精召开了研讨会,霍岱珊说他们下一步准备扩大“莲花模式”,即公众监督和信息公开。现在淮河卫士已经建立起了从漯河到安徽阜阳的8个淮河生态监测保护站,35名核心志愿者执行监控任务,形成了“淮河排污口公众监控网络”。
如果沿着此路发展,前景似乎很乐观,但事实上,淮河卫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莲花味精环保部门的负责人再次更换,霍岱珊在积极与其沟通合作事宜。同时,霍岱珊在逐步将关注点放到其他较小的流域,另外,清洁饮水救助和医疗卫生救助也是淮河卫士的重点项目之一,他们正在努力尝试对接相应的社会资源。环保之路艰辛而漫长,霍岱珊以一个普通公民的力量与责任感,推动淮河治理为公众所关注,他的行动证明了民间力量能够成为环保的主力之一,他实践的公众参与模式也为环境治理及其他的民间环保组织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三 “莲花模式”的启示
1.合作双赢
“莲花模式”代表着社会公众利益的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改变环保NGO与排污企业之间单纯的对抗状态,促使企业转型,达到合作的双赢。同时也实现了与地方政府的“对话”,解决政府了的一大难题。
2.环保需要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环保是最重要的一步。霍岱珊他们对莲花味精所下的工夫就是公众监督。首先要求企业向公众公开环境信息,在企业门前悬挂“环境信息公示牌”等,接受外部监督。通过淮河卫士建立的8个自然生态保护站,为公众监督和参与流域治理提供了一个平台。公众的深度参与,促进了企业的深度治理,这对全国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有示范意义。
3.民间组织要为环保代言
正如霍岱珊所说,环保领域是两头——高层和老百姓——热,中间冷。由于政府地方保护主义,当地群众虽然有行动的意愿却无人牵头,以及其利益群体的特殊性等种种原因,环保这一社会性公益事业只能由环保民间组织作为代言人。霍岱珊说,国家环保总局把他们称作“放在淮河的一双眼睛”,他们和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监察局建立了一个环保直通车的关系,可以现场打电话给他。在一定程度上,淮河卫士也成为国家利益在社会层面上的代言人。民间组织为公共环境利益代言,有序地将公众发动起来,进行有组织的行动,调动公众参与到淮河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