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案例十二 从冲突走到“绿乡村计划”
2019-02-28 344 次

卢玮静

一 前言

这是一个村民与企业及政府之间从冲突走向合作的案例,而绿家园在其中扮演着利益格局之外的第三方矛盾协调者角色,为村民提供专业支持、帮助政府建立起权威公信,让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中各自“归位”,发挥出原本的作用,并尽量帮企业谋取一条“最佳”出路。可喜的是,当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这家组织并没有就此终止行动,而是开启了“绿乡村计划”,在原先建立的公信力基础上对村民开展环境教育与咨询,提升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能力,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鼓励村民配合政府加强环境监督工作,让村民成为保护自身家园的行动主力。

二 机构简介

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电视台“绿色家园”环保科教栏目。2006年,成为福建省第一家正式注册的民间环保NGO。绿家园一直致力于福建本土的环境保护,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培养和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政府、企业与民间沟通交流的桥梁。项目领域涉及水环境保护、环境维权、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政策倡导等。曾组织过“福建农村环境调研”项目、“环境友好日”项目、“福州零鱼翅”项目等。下设12家分支机构,拥有由科研人员、大学教授组成的环境专家团队,由律师组成的法律援助团队,以及全省各地的志愿者团队六干余人。

三 事件介绍

1.背景与问题

福建马尾长安村位于福建“母亲河”闽江的人海口,同时也是马尾工业区的一部分,多家企业在此建厂。但一些缺乏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因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废气恶臭等污染给闽江流域的生态及附近的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古杉生物柴油厂、戴维斯化工厂的工业废水直排闽江,致使闽江长安村江面段油污遍布,河里的水草、生物死亡,工厂排出的气体恶臭延绵至3公里外,一年12个月里当地人有8个月无法正常生活与工作。

同时,地方政府执法力度单薄,需要社会公众、舆论等力量的支持,但群众与企业多次协调无果,上访无门,造成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同时民众与企业的矛盾也加剧升级。污染地的农村理应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对所居住环境的环境保护权益,但在农村,政府、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十分常见,加上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农村环境意识与法律维权意识贫乏,使得农村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晶,农民缺乏保护环境的资源和渠道,农村环境权益公正性缺失。

2.过程与策略

2008年3月,在马尾长安村发生古衫生物柴油污染,工厂排出的气体发出阵阵恶臭,废水直排闽江,造成河里的水草、生物死亡。污水、废气、恶臭等污染给附近的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地村民与企业多次武力抗衡,并向当地政府部门上访。在多次抗争、上访无果的情况下村民向绿家园举报求助。

绿家园在收到群众举报后立即召开紧急应对会议,成立由绿家园工作人员、法律专家、环境专家、媒体记者组成的应急小组前往当地进行调研,开始的第一阶段的行动:

(1)对污染事件展开实地调查,了解污染事件的实际情况和来龙去脉。

(2)引导公众,获得公众支持认可和参与。

(3)进行媒体报道,实现信息公开,上报政府、为政府提供专业支持及群众基础、获得政府信任。

(4)遏制企业的污染,化解群众与企业的矛盾,搭建公众、政府、企业的交流平台,整合公众、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进行圆桌会议碰撞。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质上需要NCO背后拥有一定的力量,绿家园拥有科研人员、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污染事件的调研结果进行评估,提出了可信的评估调查报告,获得了村民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起到威慑作用;绿家园法律事务组律师在此基础上从“非法征收土地”、“缺乏企业环评程序”等多角度对企业提出诉讼;另外,绿家园本身是由电视媒体演化而来,并拥有一定的媒体资源……但他们拥有的这些力量并不一定需要放到冲突的战场上“厮杀”,而是真正为着长远的环境及社会利益考虑,跳出冲突战场。

在行动中绿家园多次走访各方:首先是获得村民信任认可,并引导村民合理、合法的维护环境与自身的权益,应急小组数次组织村民召开了应对古衫污染事件的探讨会,以村民需求为核心,并对村民进行环保知识、法律知识普及。同时,绿家园联络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媒体,对污染事件进行报道,做到污染信息及时准确公开。接着绿家园联络当地环保部门、海事局、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调查,并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持和群众基础,获得政府部门信任并协助政府加强执法力度。最后,绿家园一次次上门与企业沟通,并以第三方的名义多次组织圆桌会议,邀请村民、政府、污染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污染问题的解决。

经过8个月12次的多方协调,谈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企业做出妥协让步,并承诺停厂整改半年。

在第一阶段项目运作的后期,基于村民对绿家园的信任,也为了更有效、系统地帮助村民解决污染问题,培养村民独立保护环境和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2008年10月,绿家园在长安村启动“节能减排与农村环境建设”项目,又称“绿乡村计划”,建立了农村环境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志愿者、环境专家、法律专家到农村与村民进行交流,提供专业扶助。绿家园的行动进入到了第二阶段:

(1)建立农村环境互助网络。

(2)培养村民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村民成为农村环保的主力。

由于长安村大部分青年都在外发展,村里多为小孩和年长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多数村民只懂方言而无法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因此,绿家园在与村民交流、开设“乡村环保课堂”上面临很多的问题与挑战。经过多种方式的尝试与探索,绿家园通过征集懂得当地方言的志愿者,由专家组将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再由志愿者以方言、普通话双语讲授的方式向村民开设“环保课堂”,对村民进行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能力的培养。

除了开展环境教育与咨询,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动力以外,绿家园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鼓励村民配合政府加强环境监督工作,成立村民自治的农村环境监测队,对农村的河流、湿地以及工厂生产进行实时观察与监测,每日轮流值班记录企业的信息,如发现可疑问题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以预防和应对潜在的环境污染。

3.产出与社会效果

面对企业和政府的重重打压、沟通困难等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绿家园仍坚守“自己守护绿色家园”的信念,与村民风雨同舟,经过不懈的坚持与努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1)以法律途径制止镇政府非法买卖土地6起。

(2)引导总投资3.5亿元的古杉生物柴油有限公司进行整改并转型;

(3)引导戴维斯化工厂停产搬迁。

(4)因巨源有色金属厂存在的土地侵占、污染、项目安全性等问题,阻止企业工厂筹建,从而帮助企业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最终企业承诺迁址,当地政府予以企业3000万元的经济补偿。

(5)引导1家筹建在距居民饮用水水库不足50米处的污水处理厂重新规划退出到300米外,并承诺不定期对水库抽样检测,若发生污染问题,将给予当地居民“以水换水”补偿。

同时,绿家园推动当地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思。村民们坚持每日轮流值班记录企业行为表现信息,受到了马尾区政府、环保局的高度重视,并全力配合,及时回馈。

自2008年10月绿家园启动“绿乡村计划”以来,项目共覆盖3个镇5个村,在闽江长安村流域段建立了两个农村环境教育基地,加入环境教育基地成为环境志愿者的当地村民共计280余人,培训当地村民883人,约10000村民受益。同时项目的实施也保护了闽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了闽江人海口沿岸1200万百姓的生产生活。

2009年,福建马尾区亭江镇政府因“绿乡村计划”合理化解了因环境污染问题而导致的村民矛盾,为诸多村镇学习和借鉴;2010年亭江镇政府凭此项目被评选为“全国优美乡镇”,“绿乡村计划”正被复制推广。2010年,“绿乡村计划”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学会创新奖;2010年,该项目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保护部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的“中国环境意识项目优秀奖”。

四 总结与思考

“绿乡村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农村环境建设项目,它针对农村的环境问题,涉及农村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权益保护、农民环境意识与法律维权意识、企业社会责任、地方政府执法力度、政府公信力、村民与政府及企业间的矛盾等问题。该项目运行至今,从最初绿家园派驻工作人员,对绿乡村基地进行建设、改变企业产生方式,到如今基地由长安村村民志愿者自主运营和管理,使村民成为自己家乡的保护者和农村环境运动的核心力量。最终,使得村民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性地位回归,既对农村环境进行长远保护,也有效预防了潜在的环境问题。

该做法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NGO参与动员和利益协调的特长,通过专业的力量以第三方的方式搭建政府、企业、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不管是面对企业、公众还是政府,都站在对方的视角考虑问题,力图使其利益和环境利益共赢。

企业层面:既要通过法律、媒体等力量对企业污染行为形成威慑,提高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停止污染生产,同时也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帮助企业降低风险和损失。

公众层面:开放信息渠道,接收群众举报,建立农村环境互助网络,为环境保护诉求地提供资源平台,帮助环境斗争中的弱势群体应对环境问题;并开展农村环境教育,提高村民环境意识和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使村民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

政府层面:协助政府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监督企业发布突发性事件调查报告,并将调研情况反馈至环保执法部门,推进监督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