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案例四十三 湿地使者行动
2019-02-28 778 次

朱照南

一 前言

通过很多的案例我们发现,在水环保行动中,总有一批先行者和勇敢者在与各种各样的水资源破坏行动进行着斗争,努力保护着我们共同的水源。然而,这些先行者需要接班人,需要将他们的理念和行动传递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湿地使者行动就是这样一个旨在激发大学生的环保理念,促进他们进行环保行动实践的项目。这个项目运作了10年,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这个项目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了湿地保护以及其他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

二 机构简介

参见案例二组织机构介绍。

三 项目介绍

1.湿地使者——11年在行动

“湿地使者行动”是WWF为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而开展的一项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旨在组织全国高校的大学生环保社团和环保爱好者,利用其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开展湿地保护和宣传工作。WWF于2001年发起了湿地使者行动,其主要目的包括:一是提高公众对湿地及其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度;二是在青年一代中树立湿地保护意识,培养湿地环保人才。

大学生湿地使者们肩负两个重要使命:一是深入湿地,对湿地生态系统展开实地调研,更真切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二是在当地社区开展宣教活动,宣传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在全社会推广。

当前,湿地使者行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动模式。其主要过程包括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主办单位根据湿地保护的现状与热点问题,确定当年的主题、活动区域与主要合作伙伴。活动的主题要有很强的吸引力,需要紧扣湿地保护的核心工作与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第二阶段,竞标。主办单位发布活动主题与征集方案后,各大学生环保社团根据每年的主题,制订自己的活动方案,参加竞标或网上答辩,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方式,决出湿地使者优胜队伍。

第三阶段,使者培训。湿地使者获胜队伍派代表参加主办单位所开展的培训活动,一般培训持续2—3天,有时采用集中培训,有时采用分区域培训。培训员和培训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培训效果。湿地使者培训可将保护湿地与合理利用湿地的观念传递湿地使者,并避免湿地使者行动可能存在的问题,对确保湿地使者行动的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阶段,活动实施。湿地使者队伍按照活动方案,利用假期到湿地进行实地调研和宣传活动。实地活动需要有长期和细致的准备、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活动主办单位还派专家到现场进行监督和评估。各社团在结束野外的实地活动返回高校后,还要继续开展宣传活动,把湿地活动的各种调研信息带给身边的老师、同学和所在城市的市民。

第五阶段,总结评估。全部活动结束后,各湿地使者队伍按照主办单位的要求,提交详细的总结报告。主办单位根据各湿地使者队伍提交的总结报告和专家现场评估的情况等,进行评奖。

2001-2011年,累计参与湿地使者行动竞标的大学生社团有619个,有378个大学生环保社团、5000多名师生成为湿地使者直接参与到该活动中来,其足迹踏遍中国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28个省、市、自治区和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5国境内的湄公河流域,直接访问了近800个社区的近50万群众,直接将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知识传递给数百万湿地地区的基层干部与群众。

2.湿地使者——大学生环保先锋在成长

湿地使者行动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通过大学生宣传促进社区和居民对于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教育,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些具体的调研和宣传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环保精神和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环保先锋。

首先,湿地使者行动推动了大学环保社团的建设。湿地使者行动具有高度的公益性、知识性,为充满理想的青年人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锻炼和实践机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团加入到行动中来。湿地使者行动的长期性也帮助大学环保社团明确了社团的行动方向。在一些长期参与湿地使者行动的环保社团中,江西师范大学蓝天环保社团、兰州大学达尔文协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环保协会、厦门大学绿野、安徽大学环保协会等社团成立了湿地小组,自发地长期开展湿地宣传教育相关项目。许多高校环保社团也由于湿地使者行动而建立,并因为湿地使者行动而长期开展湿地相关的教育和保护相关的项目,这些高效环保社团也通过参与湿地使者行动而提升了社团的影响力,多次获得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实践奖项或社会的环保奖项。

其次,湿地使者行动吸引大学生投身环保事业。主办方每年都为湿地使者提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培训,内容涵盖湿地基础知识、项目设计、问卷调查、宣传技巧等方面,在青年人心目中播撒环保种子,并培养了一批青年环保领袖和先锋。湿地使者中的佼佼者还因此选择进入环保或NGO领域工作。比如2001年的湿地使者周敏创办了济溪青年环境交流网络,2008年的湿地使者朱翔宇创建了江苏青年环境交流中心,继续从事环保NGO工作,并承接湿地使者行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对于一个宣教类的环保项目而言,能够吸引项目的参与者选择环保作为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并且创立环保组织,这是非常难以估量的成果,也从侧面反映出项目的吸引力和对大学生的触动是发自内心的。

再次,湿地使者行动的扩展和延伸。2001年湿地使者行动创办之初,国内尚没有太多针对大学生的环保项目,湿地使者行动为大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提供了平台,并直接催生了一批大学环保社团。在随后的操作中湿地使者所开创的活动模式(竞标一培训一实地行动一总结评选)日益成熟,也逐渐被国内其他的针对大学生的环保公益项目所借鉴,包括阿拉善基金会的“青国青城”项目,谷歌、联想、佳能等企业所发起的大学生环保项目,都基本沿用了这一操作模式。WWF内部也沿用这一操作模式,分别开发了针对大熊猫、老虎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大学生环保项目。

四 总结与思考

自2001年以来,湿地使者行动紧扣湿地保护的核心工作与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一直坚持鼓励大学生的参与,重视对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环保社团的能力建设,11年的项目开展,让湿地使者行动在全国的大学环保社团中形成了稳定的品牌效应,每年都能吸引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参与。同时,大学生是环保事业的生力军和未来的领导者,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湿地使者行动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湿地使者行动可以整合各大学的环保社团力量,形成合力。虽然我们知道很多大学都建有环保社团,但是大学生环保行动较分散、缺乏专业指导,并且很多活动都是短暂的、临时的,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而WWF利用自身的知名度和专业平台,将这些环保社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大学生环保行动力量,并且通过湿地保护这个载体,将其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到合适的地方,不仅效果显著而且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例如:2010年湿地使者行动推广绿地图这一环境教育工具,推动30支高校环保社团制作了中国首套湿地绿地图,并在上海世博会展出;2011年“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则开始采用微博等社交网络、明星参与等全新的宣传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扩大活动的影响。

第二,湿地使者的宣传行动能够推动政策和产生实际效果。以今年的江豚项目为例,湿地使者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在于江豚是WWF在长江流域保护的三大旗舰物种之一,但是目前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社会关注度不高。为此,湿地使者行动通过发起大学生开展社区调查、明星志愿者参与提升项目曝光度、公众网络参与支持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形式,极大地提升了江豚的社会关注度,以及公众保护的参与意识。湿地使者也成为这股保护热潮中的实地行动者,不但得到了长江中下游各个江豚保护区的支持和协助,也和江苏、江西等省市的渔政部门共同组织水生生物宣传保护工作。湿地使者也因为社会的认同而增强了对江豚保护的信心,一些社团表示愿意在社团内长期开展江豚保护和宣传项目。 最后,湿地使者行动形成了一个大学生良性的循环参与模式。很多参与行动的大学生通过这个项目,不但提升了自身能力,增加了对社会的了解,也因此获得更多的环保实践机会。这又使得湿地使者对项目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愿意通过做志愿者、指导老师、承接项目等形式反哺湿地使者行动。目前湿地使者的许多环节,包括培训、评估、组织等都有老湿地使者的参与,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是项目能够不断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项目的理念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是环保事业的生力军,培养和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环保行动是环境宣教类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湿地使者行动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开展的11年的项目活动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培养环保人才虽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其影响是深远的,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生能够在环保活动中越来越活跃,我们的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事业才有希望不断取得更好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