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蛟
一 前言
厦门是一个缺水城市,一些备用水库等水源地的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2007年,厦门绿十字组织志愿者行程102公里,共考察了厦门15个水库水源地并进行了污染源调查活动。调查发现作为厦门市同安区和翔安区最大的饮用水源地——汀溪水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污染主要来自社区农户喷洒农药、牲畜粪便、游客带来的垃圾、工业污染等。游人多、垃圾多、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污染等,给汀溪水库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下游村民使用受到严重污染的水灌溉农田,将蔬菜卖向市场,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二机构简介厦门市绿十字环保志愿者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组织最早于1999年开始参与环保活动。2003年8月通过工商注册,2007年8月正式通过民政局注册,主管部门为厦门市环保局。机构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公众参与,共建和谐社会为使命,以节约、循环、参与、和谐为价值观,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参与环境权益维护、环境保护和环境权益教育培训等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项目。十几年来,累计参与绿十字环保活动的志愿者达数十万,影响公众超过百万。
三 项目介绍
2007年,厦门绿十字组织志愿者共考察了厦门15个水库水源地并进行了污染源调查活动。调查发现,作为厦门市同安区和翔安区最大的饮用水源地——汀溪水库,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根据2008年4月完成的中国环境意识项目调查报告建议,绿十字设计了“生态工作假期”的项目活动方式,选择了汀溪水库开展“生态工作假期”环境教育与实践活动。
1.协调各方资源
项目从2008年2月份进入实施阶段,为了争取更多支持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该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月24日,厦门绿十字负责人马天南等到厦门市环保局生态处寻求支持,希望能够在调研内容表格设计、专家支持及相关部门关系协调等方面得到帮助。环保局对此反应积极,安排工作人员与绿十字对接相关具体事宜。借此为前期调研打好了基础。
2.前期资料收集
2月份到3月初,绿十字收集调查所需的水库自然环境资料(汀溪水库水资源状况、厦门市常见动植物物种情况、厦门市外来物种资料、湿地状况的资料),并制订调研前的志愿者招募计划,设计有关志愿者招募、挑选及调查表格等。此外,厦门绿十字准备好了调查问卷及汀溪水库卫星地图。
3.进行实地调查
3月上旬,由刘启明(水资源专家)、陈登雄(植物专家)、陈璜、张辉波(专业志愿者)、汪路(摄影师)、马天南、刘安成、王雪芳等组成的调查团队开始考察汀溪水库生态状况。考察内容包括动植物和水资源情况,同时调查团队根据考察结果绘制水库引导图并利用拍照摄影的方式进行了记录。3月中旬,汇总、整理收集的相关资料,制作生态讲解员手册,并与水库管理处管理人员进行工作沟通。
4月初,工作人员将完整资料进行了整合和排版,制作完成生态讲解员手册。生态讲解员调研队赶赴汀溪水库进行了实地摸底。
4.项目效果
自项目启动起,项目工作团队坚持每周举行一次项目讨论会,在项目讨论会上分析项目调研成果,讨论项目进展计划。活动期间,项目工作团队共开展项目讨论会30次,参与项目讨论会近300人次。至2009年8月,绿十字共组织了5次汀溪水库生态工作假期,撰写包含照片、数据等相关资料的调研报告1本,编制出1份生态讲解员教材并首批印刷100本,同时编制了汀溪水库生态假期手册且首批印刷2000册。在工作手册中,工作人员手绘了3幅步道图。此次调研促使团队开展生态讲解员培训,首批培训省内环保组织生态讲解员人数达到43人。自2009年3月15日至2009年8月28日,参加调研活动及工作假期活动志愿者累积638人次,参与活动的省内各类组织超过40家,举办了以各种形式宣传和推广项目为目标的活动12次,清除外来物种马缨丹5次,清除水库垃圾约1吨。
四 总结与思考
在这个项目中,厦门绿十字搭建了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推动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以各自的影响和行动共同改善水资源环境。绿十字从多个层面培养水资源保护意识,将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公民的行为上。一方面通过持续举办生态公众假期,持续关心水源地。将志愿者带入水源地,不仅有助于环境教育与宣传,也有助于借助志愿者的力量来改善水源地周边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维护。另一方面持续开展自然资源调查,为厦门市物种保护作出贡献,丰富了物种资料,完善了当地物种全景情况,并为当地环境教育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厦门绿十字注意增加生态工作假期地点,扩大志愿者参与范围。选取适合的生态工作假期地点有利于扩大保护范围,以此逐步辐射到整个厦门地区。在这个过程中,绿十字培训了一批专业生态讲解员,在持续的工作学习中,通过不断丰富生态讲解内容打造了一支专业的生态讲解员团队,并在已有生态讲解员基础上吸收专业人士来加强专业性,营造专业气氛。
厦门绿十字通过深入了解周边环境污染的原因,推动公众参与环保,引导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持续改善水源地环境的目标。这一模式可以为其他环保组织开展水资源保护项目提供宝贵的技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