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案例四 新建2×600MW燃煤电厂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2019-02-28 422 次

为调整电网结构,缓解用电紧张局面,某发电公司拟在某地新建2×600MW燃煤电厂,并预留再扩建的余地。该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41亿元,项目可研报告对职业卫生防护费用未单列。预计2007年11月竣工投产。

一、评价目的与依据

(略)

二、评价范围与内容

(一)评价范围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范围为新建备煤、制粉、锅炉、汽轮机、发电机、输变电装置、供水及化学水处理、脱硫、电除尘、除灰除渣以及生产、生活辅助设施等。

本预评价工作只涉及到评价与预测项目竣工投产后可能遇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而不包括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

(二)评价内容

(略)

三、评价方法与程序

(一)评价方法

本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采用经验法、类比法和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1.经验法

经验法是指通过调查、咨询、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和科学规律后,依此进行预测与评价的方法。

2.类比法通过对相同或相似企业的职业卫生调查,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数据统计,类推拟评价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职业病危害后果和应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3.定量分级法

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性、劳动者接触时间进行综合考虑,计算危害指数,确定劳动者作业危害程度等级。

具体做法是:依据有关标准及类比对象的测定资料,分别取得劳动者接触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时间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等数据,计算劳动者作业危害等级指数。计算方法按相关国家标准要求进行。

目前《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卫生标准中粉尘和大多数毒物已没有最高容许浓度(MAC)标准,取而代之的是15min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和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因此本评价对于没有MAC标准的毒物和粉尘引用PC-STEL标准计算其超标倍数。

目前尚无分级标准的或无类比调查数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依据国家、行业、地方等职业卫生标准、规范等,结合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配置方案,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推测,并判断是否符合有关卫生标准。

(二)评价程序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技术要求,确定评价工作程序。工作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分别完成方案拟订与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报告撰写与评审等工作。

四、工程分析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一)概况

1.项目选址

该项目选址位于城市西南方向6km。厂址东、北、西三面环江,南面为低洼田地和小山丘,周围有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经过,交通十分方便。厂址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机场、军用设施、重要通讯设施及地下矿藏等。未发现有地方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

项目选址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全年最多频率风向为东风,夏季最多频率风向是东南风,冬季最多频率风向为东风。2.主要原材料燃煤发电主要原材料为煤和石灰石。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少量的氢氧化钠、盐酸、氨水、磷酸三钠、氢气、氯气、水合肼(又名联胺、肼)、0号轻柴油等。年消耗燃煤量为253万吨。

3.产品及废弃物排放量

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为5.39×106MW·h,烟气脱硫产石膏量为16.24×104t·a-1。年排炉灰68.76万t、炉渣7.66万t、二氧化硫2800t。其中炉灰和炉渣多数将用于制砖、筑路或作水泥掺和料。

(二)主要设备布局

厂区布局基本按四列式布置,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500kV屋外配电装置区、自然通风冷却塔区、主厂房区、煤场区。

电厂的辅助生产设施及附属生产设施布置在主厂房固定端侧,由东向西依次布置材料库区、综合办公楼、化学水处理车间、灰库区、油库区、工业废水处理站及净化站区。

主厂房采用汽机房、除氧间、煤仓间、锅炉四列式布置,两机一控。主厂房框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炉后依次布置电除尘器、引风机房、脱硫设施、烟囱等。

(三)评价单元划分

为便于类比调查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将项目按功能划分为8个评价单元。即备煤制粉单元、锅炉与汽轮机单元、发电与输变电单元、给排水及化学水处理单元、脱硫单元、电除尘与除灰除渣单元、维修单元、其他辅助单元。

(四)工艺流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项目拟采用亚临界参数锅炉、四电场电除尘和全烟气脱硫系统,其总体工艺流程如图2-5所示。

1.备煤制粉单元

(1)工艺流程燃煤通过铁路运输到达电厂企业站。经翻车机卸煤、煤斗收集、皮带运输至原煤场,或直接输送至给煤机,再送至磨煤机粉碎。经煤粉分配器一次风机正压直吹送至锅炉炉膛内燃烧,工艺流程如图2-6所示。

(2)主要设备及选型

燃运、储煤、给煤和磨煤工序主要拟选设备及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2-26。

(3)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燃煤的运输、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煤尘和噪声,其中磨煤机产生高强度噪声。

2.锅炉与汽轮机单元

(1)工艺流程

燃煤在炉膛中燃烧,产生的热经热交换产生水蒸气,蒸汽推动汽轮机做功,其工艺流程如图2-7所示。

(2)主要设备及选型

本工程锅炉推荐采用国产亚临界自然循环汽包炉、单炉膛、Ⅱ型布置、“W”型燃烧、一次中间再热、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构架悬吊结构,每台炉配二台三分仓回转式空预器。

(3)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燃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和炉灰的烟气;汽轮机及其配套水泵、风机产生高强度的噪声与振动、高温与热辐射等。

3.发电与输变电单元

(1)工艺流程

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电能再经变压器升压后上网。工艺流程如图2-8所示。

(2)主要设备及选型

本项目拟选用静态励磁或旋转无刷励磁方式的两台发电机,具体型号待定;变压器拟选用三台500kV单相变压器,具体型号待定;以及500kV六氟化硫断路器。

(3)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发电机运行时产生高强度的电磁性噪声和高温,断路器和主变压器产生工频电磁场,以及断路器可能泄漏六氟化硫及其分解产物等。

4.给排水及化学水处理单元

(1)工艺流程

供水与化学水处理主要包括给水系统、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等。

生产用水由江边取水泵房抽取,进入滤池,冷却用水经加氯、缓蚀剂等后进入循环系统。需要化学处理的水进入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经过滤器、离子交换、除盐等处理后,进入凝结水精处理站,经过除氧后进入锅炉。

化学废水处理系统对化学废水进行处理,废水回收。油灌区含油污水处理后回收。生活污水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收。输煤系统排水主要来源于输煤栈桥及建筑物冲洗水,为间断性排水。拟设煤泥沉淀池处理装置,煤泥回收,废水重复利用。

(2)主要设备及选型

供水与水处理系统主要设备(装置)见表2-27。(3)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处理过程中可能接触氢氧化钠、盐酸、氨气、氯气、水合肼等化学毒物和设备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另外,污水(特别是含油废水和生活废水)沉淀池可能聚集硫化氢气体,在清污过程中可能产生硫化氢职业病危害因素。

5.脱硫单元

(1)工艺流程

锅炉烟气经各自的电除尘器、引风机、脱硫系统人口挡板门、增压风机进入各自的吸收塔。石灰石经球磨机磨制及石灰石浆液旋流器分离,制成石灰石浆液作为吸收剂送人吸收塔。烟气由吸收塔下侧进入与吸收浆液接触,在塔内进行吸收、氧化反应,产生石膏。脱硫后的净烟气由吸收塔出口至热交换器将烟温升至80℃后由烟囱排放。脱硫石膏浆经脱水装置脱水后回收。由于吸收浆的循环利用,脱硫吸收剂的利用率很高。

(2)主要设备及选型

烟气脱硫主要设备(装置)见表2-28。

(3)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脱硫单元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各类机械设备产生噪声;给料机产生石灰石尘;热交换器产生高温;烟气泄漏可产生CO、CO2、NOx、SO2等化学毒物和炉灰尘;石膏堆放场地和搬运过程可产生石膏尘等。

6.电除尘与除灰除渣单元

(1)工艺流程

本期工程除灰渣系统采用“灰渣分除、干灰输送”的方式。为灰渣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同时要考虑减少灰渣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拟采用高效静电除尘器,除尘器效率不低于99.7%。

炉底渣处理采用湿式除渣方式,由水浸式刮板捞渣机直接输渣至储渣仓。飞灰集中处理系统由气力输送装置和灰库组成,通过密封罐车将灰送至干灰用户综合利用或送灰场处置。

(2)主要设备及选型

电除尘与灰渣处置系统主要设备见表2-29。

(3)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电除尘器、灰渣处理系统和运输车辆产生炉灰尘、噪声,此外电除尘装置产生工频电磁场。其中电除尘器、灰渣处理系统和运输车辆产生的飞灰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职业病危害程度较大。

7.维修单元

电厂主要维修项目包括锅炉维修、锅炉定期清洁除垢、仪表维修、电器维修、皮带修理和油漆维修等。

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锅炉维修时采用电焊和X线探伤,可能接触氮氧化物、锰、紫外线、X射线、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粉尘。

➢锅炉清洁除垢可能接触氢氟酸、盐酸、亚硝酸钠等。

➢仪表维修可能接触铅、汞。

➢皮带修理可能接触多种黏胶剂与橡胶固化剂。

➢电器维修与油漆维修可能接触苯、甲苯、二甲苯、汽油、酒精等多种有机溶剂。

8.辅助设施单元

该评价单元包括制氢站、柴油发电机房、空压机房、化验室、金属实验室等。

(1)制氢站

制氢站主要设备有水电解制氢装置、氢气干燥器和氢气储存罐等。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干燥器运行产生的噪声。

(2)空压机房

本期工程设置四台40Nm3·min-1螺杆式空压机,供气压力小于0.8MPa,每台空压机配置同容量的干燥器。全厂设两台75m3的仪表用气储气罐和两台25m3的检修用气储气罐。

(3)柴油机房

作为保安和部分消防水泵电源,该项目拟配备柴油发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组存在噪声、一氧化碳、柴油烟雾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4)化验室

包括煤质检验、水处理检验、化学晶检验等。其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接触多种酸碱等化学试剂,并可能接触含汞仪器中的汞。

(5)蓄电池室

目前电厂普遍采用免维修、全封闭蓄电池。推荐该项目采用,以减少铅对操作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如果采用普通蓄电池,则操作与维修人员可能接触到铅烟。

综上所述,该评价单元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各类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此外,柴油发电机组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柴油烟雾,蓄电池室可能接触铅,化验室可能接触汞及多种化学试剂等。

9.劳动组织与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本项目劳动组织拟采取六班四运转。工人除定时巡检外,主要在操作室内工作,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主要通过显示屏,操作主要通过计算机。轮班制和连续6h的长时间工作,易造成视觉疲劳和职业紧张等。

本项目各评价单元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见表2-30,主要工种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见表2-31,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噪声、工频电磁场、高温与热辐射,煤尘、炉渣(灰)尘、石灰石尘、石膏尘,氯气、氨气、肼、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五、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与评估

(一)类比调查

根据该项目可研报告提出来的设计方案,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相似性原则选择类比对象。

经对国内当前运行机组的摸底调查,决定选择相似性最好的某电厂2×600MW机组作为类比对象。该类比机组主要设备及技术参数情况如下。

➢锅炉为煤粉炉,从国外西屋公司进口。

➢磨煤机为双进双出钢球磨机,每台锅炉配置6台,自带隔声罩,从西屋公司进口。

➢一次送风机配套引进,瑞典生产。

➢控制系统配套从西屋公司进口。

➢汽轮发电机组为上海汽轮机公司与美国西屋公司合作,按美国600MW、亚临界、中间再热式标准生产。

➢循环水系统为单元制再循环供水,带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

➢脱硫装置拟配套建设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

(二)噪声危害分析与评估

火力发电厂是一个机械设备比较集中的工作场所,特别是主厂房,布置有相当数量带高强度声源的设备,是火力发电厂噪声防治的重点区域。

火力发电厂噪声声源可分为机械动力噪声、气体动力噪声和电磁噪声三大类。

1.评价标准

①《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l-2002)。

②《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引用其中公式计算噪声危害指数(J)

J=(Lw-Ls)/6

式中I——噪声危害指数;

Lw——噪声作业实测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dB;

Ls——国家卫生标准。

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见表2-32。为了简化噪声危害指数的计算过程,便于实际操作可采用查表法进行分级,见表2-33。

2.危害分级结果以类比噪声检测数据及危害分级数据来预测本项目主要噪声作业点和操作室噪声情况,结果见表2-34。

类比电厂磨煤机和送风机为进口自带隔声罩的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噪声强度小于94dB(A)。同类国产不带隔声装置的球磨机噪声可达105dB(A),部分国产不带隔声罩的送风机噪声也可达102dB(A)。可见在设备选型时对噪声污染情况应予高度重视。

3.危害预评价结论

该项目噪声工作场所较多。噪声类比结果表明,进口设备噪声强度较小。该项目如选用国产钢球磨煤机噪声可能超标,提示该设备选型时需把噪声强度高低纳入考核指标,必须安装隔声罩,确保噪声强度不超标;运行中加强对噪声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进入噪声值高于85dB(A)的工作场所应要求作业人员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如果噪声作业人员能正确佩戴耳塞,接触噪声的实际强度将显著降低。

(三)粉尘职业病危害评估与分析

1.评价标准

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②《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 5817-86)。根据作业工人劳动强度(日工作肺总通气量)、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粉尘浓度超标倍数查表2-35进行分级。

2.危害分级结果

以类比对象粉尘检测数据及危害分级数据预测本项目主要粉尘作业点情况见表2-36。运煤皮带转运站岗位粉尘浓度(STEl)超标,其危害级别为I级(轻度危害)。

3.危害预评价结论

该项目拟用煤种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未知。据文献报道,电煤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一般较低,但炉渣(灰)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一般在10%-50%之间,属危害大的矽尘类。

在今后设计时对输煤皮带岗位的防尘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输煤皮带头部应设计通风除尘装置或喷雾装置,输煤皮带地面设计流水冲洗,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皮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煤尘浓度,同时也避免了二次扬尘。

以往电厂飞灰多采用水力输送方式。为给干灰的综合利用创造有利条件,本项目飞灰集中系统拟采用正压气力输送。灰库内的灰经过湿式搅拌机加水搅拌为含水20%的灰,由自卸汽车运至灰场。考虑飞灰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分散度大,属于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粉尘类,在采取正压气力输送和自卸汽车外运时,应有防止泄漏和地面落尘所致的二次扬尘措施。

文献检索表明:有电厂锅炉维修工长期间断接触石棉尘而导致石棉尘肺的报道,也有接触耐火材料粉尘导致矽肺的报道。据类比调查了解,目前新建锅炉已普遍采用无害或低危害物质代替石棉作为保温和密封材料。对于介质温度≥400℃的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层材料选择硅酸铝复合材料;介质温度<400 ℃的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层材料选择超细耐高温玻璃棉;外径小于38mm的管道的保温层材料选择普通硅酸铝纤维绳;保温防护层采用0.5mm铝合金铁皮。但炉口高温密封面可能还用到少量含石棉的材料。在今后设计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把好炉体用材料关,以减少粉尘对维修人员的职业病危害。

(四)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分析与评估

1.评价标准

①《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②《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③《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44-1985)。该标准规定:苯为极度危害毒物;氯气、一氧化碳为高度危害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甲苯、二甲苯均为中度危害毒物;溶剂汽油为低度危害毒物。

④《有毒作业分级》(GB 12331-1990)。有毒作业分级指数法是根据毒物危害程度级别(D)、有毒作业劳动时间(L)及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三项指标,按下列公式求得分级指数(C),然后根据指数范围查表2—37进行分级。

C=D·L·B式中C——分级指数;

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

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

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其中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的判断详见表2-38,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判断详见表2-39。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计算公式为

B=Mc/Ms-1式中Mc——毒物浓度均值,mg·m-3

Ms——该种毒物容许浓度,mg·m-3

2.危害分级结果

对类比对象毒物职业病危害定量分级结果见表2-40~表2-50。

此外,作业人员在检验、维修等工作时还可能偶尔接触到锰烟、汞、苯系物、黏胶剂及其橡胶固化剂、六氟化硫及其分解产物、氢氟酸、亚硝酸钠、硫化氢及各类化学试剂等。

3.危害预评价结论

类比危害分级结果表明各毒物现场浓度均未超标,危害级别为0”级。说明在正常工况下化学毒物的职业病危害可望得到有效控制。但加氯间存在氯气危险源,化学水处理间存在氨气危险源,故应制订针对氯气、氨气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在各类废水处理系统中,特别是含油废水和生活废水处理系统中,沉淀池和其他通风不良的密时空间有产生硫化氢气体聚集的可能,应注意通风排毒。设备维修时应加强个人防护。

(五)高温危害分析与评估

1.热源的产生

锅炉、蒸汽轮机及脱硫装置运行时,通过热源的红外辐射、传对流使车间气温升高,形成高温热辐射的气象条件。

2.评价标准

(1)《高温作业分级》(GB/T 4200-1997)。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3.危害分级及预评价结论

高温类比工作场所危害分级结果见表2-51。提示锅炉巡检工、汽机巡检工和电气巡检工高温作业分级为工级,属高温作业工种。

(六)工频电场及X射线危害分析与评估

经对类比对象的现场测定,主要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辐射强度均未超标。说明通过加强高压设备的屏蔽与接地,可以有效地控制工频电场的职业病危害。

在锅炉管道维修过程中需进行X射线探伤,该放射源属移动开启式装置,只有在现场维修短暂开机时才存在电离辐射。正常情况下由于锅炉管道维修一年平均只有一次左右,且时间很短,现场测定机会极少。

根据《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GBZ 117-2002)规定:进行透照检查时,必须考虑控制器与X射线管和被检物体的距离、照射方向、时间和屏蔽条件等因素,以保证探伤作业人员的受照剂量低于剂量限值,并应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可将被检物体周围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在40Gy·h-1以上的范围内划为控制区,控制区边界上必须悬挂清晰可见的“禁止进入X射线区”警示标识,探伤作业人员应在边界外操作,否则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控制区边界外空气比释动能率在40Gy·h-1以上的范围内可划为管理区,在其边界上必须设警示标识,如信号灯、铃、警戒绳,并悬挂清晰可见的“无关人员禁止人内”警告牌,必要时设专人警戒;还应注意控制在管理区边界附近不应有经常停留的公众成员;必须加强对现场探伤作业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只有在落实各项规定并做好个体防护前提下,方可有效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危害。

(七)风险预测

本项目属于国际上成熟技术,系目前国内在建电厂的主流设计方案,设备技术先进,国产化程度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经类比分析和经验评估,我们认为:在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到位、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其职业病危害的风险不大。但由于锅炉燃煤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多种有毒气体,并存在氯气、氨气、高温、超高压。当高压管道与设备出现炸裂事故时,以及加氯间氯气罐和水处理间高压液氨罐发生泄漏等情况时,仍可能导致工作场所作业人员氯气或氨气中毒,甚至有致死的风险。此外,在设备抢修、维修时应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特别是清理污水沉淀池时可能存在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职业病危害,应制订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

六、拟采用的职业病防护措施评价

(一)拟采用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该项目可研报告提出了以下职业病防护措施。

①按有关规定,建议业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项目的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预评价。在设计中将严格按国家和地方的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有关规定进行设计。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减少和防范电厂运行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及危险情况的影响,使电厂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与人身健康。

②厂区总平面布置考虑防火、防爆和防尘毒、防噪声及防振动、防辐射等因素,严格执行《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00—2000)。

③凡产生有害气体的工房,均按照《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DL/T5035-2004)进行设计。所有存在酸、碱及化学药品的地方,均采取有关防化学伤害的措施,并加强通风换气。

④运煤系统煤尘治理设计参照《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煤尘治理设计技术暂行规定》。所有输煤栈桥、转运站、碎煤机室、煤仓间均拟设水冲洗设施。煤场设喷淋装置,水雾可覆盖整个煤场,达到抑尘的目的。

⑤脱硫系统中粉尘飞扬的区域设置必要的喷水防尘设施和布袋除尘器,降低脱硫系统粉尘对运行人员健康的危害。

⑥本工程防电伤设计、过电压保护和接地设计,按照《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SDJ7-1979)和《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SDJ8-1979)等进行设计。各种转动机械外露部分均拟做防护处理,确保人身安全。

⑦本工程三大主机及主要辅机的噪声控制,一方面在设备订货时向制造厂家提出噪声控制要求,另一方面设计拟采用消声及隔声措施,以满足噪声标准。

a.在设备订货时,根据有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向有关设备制造厂家提出噪声限制要求,选择低噪声设备,从根本上减少噪声的影响。

b.设隔声室、值班室,使值班人员与噪声隔开;进、排风系统采取消声措施;在锅炉排汽口安装满足性能要求的消声器。

c.在设计上考虑防震措施。各种管道支架合理选型,管道合理布置,以降低震动及气流噪声.

d.优化厂区总平面布置。尽可能将对厂界噪声产生较大噪声的设备、设施远离厂界布置。

⑧电厂设劳动保护基层监测站和安全教育室。并按《火电厂劳动保护基层监测站和安全教育室仪器设备等设置意见》的规定配备设施。

⑨建设完善的生活辅助设施,如食堂、职工文化培训楼及值班休息楼、医务室、哺乳室、女工卫生室、乳儿托儿所、集中浴室等。并在燃运运输系统设专用浴室和更衣室。

⑩防电磁辐射主要遵守辐射防护三原则。主要措施为运用时间、距离和屏蔽三项防护措施。

eq \o\ac(○,11)11绿化在防止污染、保护改善环境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具有吸灰吸尘、调温调湿、减噪、净化空气的功能。工程建设中尽量避免破坏绿化设施,绿化规划将结合总平面布置和建筑形式综合协调,以厂前区、主厂房四周、储煤场、灰场周围为重点。

(二)建设项目选址评价

厂址位于城市西南方向,距市区6km,处当地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可有效地减少烟气对城市的污染。厂址范围内无名胜古迹、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机场、军用设施、通讯设施及地下矿藏等,未发现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地方病流行,基本达到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对选址的要求。

(三)建筑卫生学评价

1.通风换气与空气调节

凡产生有害气体的场所,均按照《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DL/T5035-2004)进行设计。所有存在酸、碱及化学药品的地方,均采取有关防化学伤害的措施,并加强通风换气。锅炉露天布置,有利于热量散发。集控楼控制室、DCS室、工程师室、电气保护室等设置全年性空气调节系统,为操作人员创建了舒适的工作环境。设计时必须保证作业人员至少每人30m3·h-1新鲜空气量。

2.工作场所采光照明

可研报告提出采用以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原则。并设正常照明与事故照明两套独立的供电系统。

该设计原则基本能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要求。但在今后具体设计时应保证各生产岗位的采光及照明达到《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的要求。

(四)卫生工程技术防护措施评价

1.粉尘防护措施评价

参照《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煤尘治理设计技术暂行规定》,所有输煤栈桥、转运站、碎煤机室、煤仓间拟设水冲洗设施,煤场设喷淋装置,部分粉尘浓度较高的场所设置布袋除尘器。

依据类比调查结果,上述除尘防护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在设计时应根据设备特点、生产要求和操作方式予以设计,并兼顾操作、维修方便。对于保温材料应选用对人体危害较小的岩棉或矿渣棉,尽量不使用石棉。

2.化学毒物防护措施评价

可研报告提出凡产生有害气体的场所,均按照《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DL/T5035-2004)进行设计。由于在水处理过程中存在氯气、氨气、肼等高毒物质,在脱硫过程中存在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高毒物质,根据《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工作场所应设计应急救援通道,工厂应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3.噪声防护措施评价

可研报告对设备选型的噪声要求、排汽系统消声措施和隔声室设计等提出了可行措施,在今后设计和施工中应予以落实。对噪声高于85dB(A)的作业岗位的操作工人需佩戴防护耳塞或耳罩。

4.防暑降温措施评价

拟在集控室安装中央空调,其他操作室安装壁挂式空调。为给工作人员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还应做好高温设备巡检、维修和夏季车间人员的防暑降温工作。

5.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防护措施评价

电磁辐射主要是送变电设施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危害。在今后的设计中应做好屏蔽防护。

锅炉管道维修X线探伤时存在X线职业病危害因素,该种作业时间极短。应遵循射线防护相关规定,采取时间、距离和屏蔽防护三原则。合理安排探伤时间,避免与周围其他人员同时工作;加强对现场探伤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在探伤工作管理区其边界上必须设警示标识,如信号灯、铃、警戒绳,并悬挂清晰可见的“无关人员禁止人内”警告牌,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五)劳动组织与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评价

本项目劳动组织采取六班四运转,每班连续6h工作,中间没有间隔的休息时间。工人主要在操作室内工作,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主要通过显示屏,除定时巡检外,操作主要通过计算机。连续6h坐班工作,容易造成工人精神疲劳、视觉疲劳和强制体位。应加强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工间休息和自身调节来减少疲劳等。

(六)个人防护措施评价

企业建成投产时应制定劳动安全管理措施,并设专人负责劳保用品的发放。对工人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应进行宣传、指导和监督检查。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安全帽、工作服、工作鞋、防尘口罩、防毒面罩、手套、防噪声弹性耳塞等。并应对高温作业工人发放防暑降温用品、供给清凉饮料。

(七)应急救援措施评价

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尚未详细阐述应急救援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要求,本建设项目应包括医务室的建设。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对于存在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工作地点,如加氯间、加氨间应有防泄漏措施,并应保持良好通风。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正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八)生产、生活辅助设施评价

本工程将职工生活区布置在市区,不属本评价范围。生产办公、行政办公、生产实验室、招待所、检修公寓、夜班休息室、食堂、浴室、汽车库等设施建在厂前区。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在初步设计时应严格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予以设计。其浴室、盥洗室、厕所的设计计算人数,应按最大班工人总数的93%计算;存衣室的设计计算人数,应按车间在册工人总数计算。按卫生特征3级要求配备设计。

(九)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评价

本工程为新建项目,在投产时需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应明确划分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能。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职业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对其职工建立健康监护档案,组织职工上岗前和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制定急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要求,定期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对其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督、监测与业务指导工作,以确保劳动者健康,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

(十)职业病防护设施专项投资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没有作预概算,初步设计时应明确列支。并在今后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予落实。确保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七、评价结论

通过类比调查,结合定量分级方法,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阐述的建设方案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控制与管理措施等问题作了系统地分析、预测与论证,评价结论如下。

①本项目厂址选择考虑了国土资源、环保、城乡规划、卫生等问题,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的要求。

②本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磷酸三钠、氨气、肼、锰烟、汞、苯系物、乙醇、汽油、盐酸、六氟化硫、一氟化硫、四氟化硫、十氟化二硫、硫酸、氢氧化钠、亚硝酸钠、氢氟酸、二氧化氯、氯气、硫化氢、胶黏剂、橡胶固化剂、铅烟、耐火材料尘、石棉、噪声、工频电磙场、X射线、紫外线、高温,炉渣尘与飞灰尘、煤尘、电焊尘、石膏尘、石灰石尘等。经工程分析与类比调查评估后,认为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噪声、工频电磁场、高温与热辐射,煤尘、炉渣尘与飞灰尘、石灰石尘、石膏尘,氯气、氨气、肼、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经类比分析和危害预测,磨煤机噪声在设备选型不当和防护效果欠佳时可能超标;炉渣处理系统和燃运系统粉尘可能超标,提示在今后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对上述工序(设备)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予以高度重视。

③本项目存在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炉渣(飞灰)粉尘,工业探伤机以及氨、苯、氯气和一氧化碳等高毒物品。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自2006年7月27日起施行)以及《高毒物品目录》(2003年版)之规定,本项目应为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其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过卫生行政部门审查。

综上所述,该项目选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设备与技术,若能在以后的设计、施工和正式投产中,充分吸取同类已投产机组职业病危害防护经验,将已考虑到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与本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一并实施和逐条落实,加强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就能很大程度降低工作场所中有害因素对作业人员的危害。因此认为该项目在科学设计、严格管理的前提下,职业卫生方面可望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等规定的要求。

八、建议

①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到的相关职业卫生控制措施与管理办法,在今后的初步设计与施工中应切实落实。

②在初步设计时,各作业场所的采光照度应按《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的要求进行设计。

③在锅炉管道维修X射线探伤作业中,应执行放射防护有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④针对一些毒性大、挥发性强、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大量泄漏与扩散的化学物品应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如水处理间的液氯罐和液氨罐泄漏、脱硫装置烟气泄漏,以及变电所的高压开关站六氟化硫泄漏等。应根据相关要求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防毒面具、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等,并在日常的工作安排中进行演练和加以完善。此外,这些工作场所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l58-2003)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说明。

⑤类比调查表明:磨煤机噪声在选型不当或防护措施欠佳时可能超标。建议对磨煤机、空压机等噪声危害较严重的生产设备尽量集中布置,远离操作人员集中的作业场所,以减少对相邻车间岗位的污染。在安装噪声设备及基础时注意减震消声,并应安装隔声罩或隔声墙。

⑥隔声操作室初步设计时应使其隔声降噪效果至少达20dB(A)以上,以确保操作室内噪声强度不高于国家设计卫生标准75dB(A)。隔声效果重在隔声门窗的设计,应选用隔声效果较好的材料作隔声门,窗应采用双层玻璃,两层玻璃保持一定的夹角,其厚度应不一致,并减少门窗缝隙。

⑦作业人员进入噪声值高于85dB(A)的工作场所时须佩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

⑧类比调查表明炉渣处理系统和燃运系统粉尘可能超标,提示在今后的设计与施工中对上述工序(设备)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予以高度重视。飞灰处理系统若采用正压气力输送方式和自卸汽车外运时,应有防止泄漏和地面落飞所致的二次扬尘措施。

⑨加氯间和加氨间应有防泄漏措施,并应保持良好地通风和机械通风,其换气次数需达到12次/h以上。

⑩在设备检修过程中,特别是锅炉、化学水处理设施和脱硫装置的检修,应严格操作规程,必须经空气置换、检测合格后方可进人现场检修,并应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和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eq \o\ac(○,11)11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高温作业岗位应采取轮换作业方式,并提供清凉饮料等,以免发生中署。对从事有害作业的工人应发放劳动保护用品,如接触酸、碱的工人配置防酸、碱工作服、手套、防护眼镜、鞋靴等。使用个人防用品应予以指导和督促检查。

eq \o\ac(○,12)12过去火电厂电器维修工中时有苯中毒病例发生。锅炉及管道维修工中时有矽肺和石棉尘肺病例发生。提示电器维修作业中应尽量减少对苯系物溶剂的使用,必须使用时应加强局部通风和个人防护;在锅炉、管道维修过程中应佩戴好防尘个人防护用品。

eq \o\ac(○,13)13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应有专人管理,并定期维护与保养,确保长期正常运行。

eq \o\ac(○,14)14该拟建项目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参照同类电厂成功管理经验。建立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职业卫生档案,搞好作业人员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确保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措施行之有效。

以上建议望在项目的初步设计及投产运行中予以落实,力求使该项目在职业卫生方面达到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要求,为控制职业病危害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案例分析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在今后十年乃至几十年内,煤炭仍将是中国主要能源之一。目前中国的电力主要来自于火力发电,约占电量的81%。持续多年的“电荒”导致了中国近几年来的燃煤电厂投资热潮。在国务院提出电力工业要以“大机组、大电网、超高压”为发展方向的产业政策引导下,300MW燃煤机组已成为中国运行中的主力机组,600MW亚临界和超临界机组是目前在建和今后拟建燃煤火力发电项目中的主流机组。此外,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华能玉环电厂是中国首座计划装备国产1000MW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电厂。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的节能、环保、节水先进技术将代表中国燃煤电厂的发展方向。与国外发电技术差距缩短了30年到4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中国大型火力发电厂绝大多数为亚临界或超临界参数的煤粉炉。为适应中国北方水资源匮乏的状况,现已开发了大型直接空冷系统。空冷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节水。

目前中国600MW燃煤发电机组不仅实现了国产化,而且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绝大多数生产工序实现了远程监控,计算机集中管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显著减小,职业安全卫生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接触尘毒和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也大幅度减少。因此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提升产业技术,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

本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工频电磁场、高温与热辐射,煤尘、炉渣(灰)尘、石灰石尘、石膏尘,氯气、氨气、肼、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从同类电厂现场监测情况来看,在正常工况下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可得到有效控制,但存在氯气罐和氨气罐泄漏事故导致急性职业中毒的风险。其主要防范措施是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确保应急救援措施落到实处。

噪声是目前燃煤火电企业尚未完全控制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球磨机组、引风机组和送风机组等产生高强噪声,是该类企业的主要噪声危害源。其防护重点是项目设计时设备选型和布局。如根据所选煤种的可磨系数来选择磨煤机的类型。可磨系数小的煤种可选用中速磨,其噪声强度就远低于球磨机。一般进口自带隔声罩的球磨机组、送风机组等噪声强度也显著地低于同类国产设备。在设备布局方面应遵守集中布置、远离操作室的原则,并可采取设置隔声墙等措施。

粉尘是过去燃煤电厂另一重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尘肺发病率较高。目前先进工艺与设备使得粉尘危害基本得到控制,但燃煤运输系统和飞灰外运系统常可见粉尘超标现象。飞灰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一般高达20%以上,属危害严重的矽尘类。为便于飞灰的综合利用,多数采用干飞气力输送方式,从职业卫生角度看增大了导致飞灰污染的风险。因此对输送系统的密封性应要求较高,在预评价工作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本案例对上述问题作了全面地阐述,但对关键控制点强调不够。本案例写作特点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全面,重点突出,系统的介绍了定量分级法在预评价类比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并对新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该类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需引用的行业标准有以下几点。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1996)。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00-2000)。

➢《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5053-1996)。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制造运行、实验及检修人员安全防护细则》(DL/T639-1997)。

➢《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定》(DL/T5035-2004)。

定量分级法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规定的3种预评价方法之一,过去评价工作中应用较多,目前应用有减少趋势。在应用定量分级法时需引用下列标准。

➢《有毒作业分级》(GBl2331-1990)。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

➢《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

➢《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1997)。

其中《有毒作业分级》(GBl2331-1990)被列入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废止标准公告(第146号)”文件中急需修订的标准名录,规定该标准“国标废止,转行标,过渡期1年”。因此,在今后应用时务必关注新的行业标准发布情况。

本案例的缺陷是缺少烟气脱硫生产装置类比对象的职业卫生现场监测数据,对其职业病危害程度预测依据不足。

近年来,中国燃煤火力发电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新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程度显著减小,因此,在选择类比对象时务必进行可比性论证。其论证内容应包括生产规模、燃煤类型、主要设备与工艺,以及管理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