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案例一 某钢铁公司新建360m2烧结机及其配套设施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2019-02-28 350 次

一、总论

(一)项目背景

某钢铁公司烧结厂现有三个相对独立的烧结生产车间。一烧车间有两台24m2烧结机和一座4m2竖炉,其中两台24m2烧结机始建于1973年,已运行了三十多年。二烧车间有90m2烧结机和105m2烧结机各一台,分别于1991年和2000年建成投产。三烧车间有一台180m2烧结机,于2003年投产。与其配套的三个相对独立的烧结矿生产系统均配备混匀料场及供配电、给排水、通风除尘等相应的辅助设施。为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公司决定新建一台360m2烧结机;以取代一烧车间两台24m2烧结机和一座4m2竖炉。

本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48206万元,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715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054万元。预计建设期为一年。

(二)评价目的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产业政策,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通过“新建360m2烧结机及配套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确定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卫生行政部门对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和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论证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可行性,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和建议,从而达到改善劳动条件,有效预防和控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评价依据

1.国家法律与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2年5月12日国务院令第352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7日国务院令第376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7月27日卫生部令第49号发布)。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2002年3月28日卫生部令第23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02年3月11日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63号)。

➢《高毒物品目录》(卫生部卫法监发[2003]142号)。

2.规范和标准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第63号)。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生部卫法监发[1999]620号)。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199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l2801-1991)。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 ll651-1989)。

➢《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WS/T 69-1996)。

➢《烧结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 11662-198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GBZ/T 160.33-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无机含氮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T160.2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无机含碳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T160.28-2004)。

➢《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GB l6203-1996)。

3.基础依据

➢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批文。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合同书。

➢其他相关图纸与资料。

(四)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以项目可研报告设计范围为准,包括烧结机和混匀料场两大部分,如混匀配料室、二次料场、混匀配料变电所、成品整粒变电所、转运站、胶带通廊、燃料粗破碎室、燃料细破碎室、配料室、一次混合室、二次混合室、烧结室、环冷机、主电除尘器、主抽风机室、一次筛分室、二次筛分室、成品矿仓、余热回收装置、电气楼、机尾电除尘系统、成品整粒电除尘系统、配料电除尘系统、燃料破碎袋式除尘系统、循环水泵房、浴室、厕所等。

本项目系一烧车间以新汰旧技改工程,维修及生产生活辅助设施依托于工厂现有资源,不在本评价范围内。本预评价工作只涉及评价与预测项目竣工投产后可能遇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而不包括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也不包括因设备和工艺重大更改后所遇到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

(五)评价内容

本评价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物设计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学要求。

➢分析和评价项目主体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和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等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并描述其理化特性、毒性等。

➢分析卫生工程技术防护设施与措施。

➢分析与评价应急救援设施与预案。

➢分析和评价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分析和评价辅助卫生设施。

➢分析和评价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六)评价方法

本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和经验法,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1.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利用已经建成投产的相同或类似工程的职业卫生管理、检测与健康监护统计数据等,类推拟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职业病危害后果和应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等。需重点关注类比对象的可比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2.检查表法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标准、规范,编制检查表,逐项检查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相关职业卫生防护内容与国家标准、规范符合情况。

3.经验法

经验法是指依据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凭借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预测与评价的方法。

(七)评价程序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技术要求,确定评价工作程序。工作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分别完成方案拟订与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及风险评估、报告撰写与评审等工作。

(八)质量控制

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严格遵照评价单位质控部门制定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程序》,预评价报告书需通过审核人、复核人和批准人严格技术审定,以确保报告无遗漏和技术错误。质量控制程序与内容如图2—1所示。

二、现有企业概况

该钢铁公司已形成拥有采矿、炼焦、烧结、炼铁、炼钢、轧钢、金属制品等主要生产工艺和大型生产设施的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主要产品有线材、棒材、金属制品、耐火材料、水泥、焦炭等。目前公司占地面积约为500公顷,有职工20000多人,企业总资产突破百亿元,已通过中国冶金工业质量体系认证中心“GB/T 9002-ISO9002”认证。

公司具有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体系。由公司主管生产的领导分管安全、职业病防治工作,公司内设有安全与职业卫生管理委员会,拥有专(兼)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100余人。具体工作由安全环保处和卫生防疫站实施。建立了职业安全健康“三级教育”制度、考核制度、检查制度和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等。对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工程分析

(一)自然和社会环境概况

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夏多雨、秋季干旱。夏日最高温度42.2℃,冬日最低温度—12.3℃,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该项目拟建在公司总体规划预留的场地上。选址周围为煤场和其他烧结车间等,在1500米范围内无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地带。

实行“四班三运转”连续工作制。定员为247人,其中新建混匀料场50人(生产人员46人、管理人员4人),新建烧结车间197人(生产人员182人、管理人员15人)。因维修和后勤由烧结厂统一管理,故上述定员未包括设备维修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

本项目可研报告中职业卫生防护费用未单列。

(二)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场分为一次料场和二次料场。一次料场承担各种含铁原料、熔剂、燃料的接受与储存。二次料场则用于对各种含铁原料的配比与混匀,以稳定烧结矿的化学成分。

烧结原料矿与各种熔剂、燃料经配料、混合、造粒后,送人带式烧结机台车上烧结。烧结由混合煤气点火,以焦炭粉和煤粉作为燃料,燃烧温度高达1200℃左右。烧结料再经破碎、筛分等工序加工后进人成品仓。该烧结机设备先进、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采用微负压点火工艺,配备大功率抽风系统和电除尘系统,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2-2所示。

(三)主要设备布局

拟用主要设备、设施及布局情况见表2-1。

(四)主要原材料与产品

新建360m2烧结机装置设计年产烧结矿381.3万t。主要原材料如下。

1.含铁原料

各种含铁原料在原料场混匀之后由胶带机送往烧结车间,另外高炉返矿由胶带机从高炉返矿槽下运至烧结车间。年需含铁原料388.34万t,(湿料),其中精矿83.2万t、粉矿188.59万t、铁皮40.23万t、混合矿76.25万t、转炉渣9.06万t。

2.熔剂

烧结所用熔剂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和生石灰。石灰石在料场破碎成小于3mm后供烧结车间使用。白云石粉储存于料场,由胶带机送往烧结车间。生石灰采用密封罐车送至配料室一侧经压缩空气输送至生石灰配料槽储存。各种熔剂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能见表2-2。

3.固体燃料

烧结用固体燃料以焦炭粉为主,当焦炭粉不足时用煤粉补充。燃料在料场破碎成小于3mm颗粒后由胶带机送往烧结车间。

4.点火燃料

点火燃料为工厂自制的混合煤气。

5.产品

该项目设计年产烧结矿381.3万t。根据所用原料、燃料来源情况及高炉炼铁生产对烧结质量的要求,成品烧结矿主要化学成分见表2-3。

(五)建筑卫生学

厂房平面及柱网布置在满足工艺主体布置及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采光良好,自然通风,柱距统一。各建(构)筑物在满足工艺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围护结构采用砖墙、挡雨板、1.2m高砖砌栏杆等形式,其中挡雨板采用彩色压型钢板。

所有预制及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均采用SBS或APP卷材防水,对于要求高的建筑物(电气楼、变电所等)采用Ⅱ级防水等级,并增设隔热层。各车间地面均采用素混凝土垫层和水泥砂浆地面,电气(办公)楼地面采用防潮地砖地面。中控室采用架空防静电活动地板。

厂房的小门一般用镶板门,个别用隔声门。厂房大门采用钢木大门。车间电气楼采用木质夹板门,局部采用铝合金门。变压器室采用专业的变压器室大门。电气室按防火要求采用相应等级的防火门。钢窗一般采用实腹钢侧窗,主控室、主风机房操作室、高压配电室和低压配电室采用铝合金双层窗。

四、类比调查

根据该项目可研报告提出来的设计方案,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相似性原则选择类比对象。

通过对我国同类在运行烧结机生产装置的调查研究,决定选择相似性较好的某公司新建的180m2烧结机生产装置和原料场大修改造工程作为类比对象。

类比对象与评价对象地理位置仅相差100km。类比对象除生产规模较评价项目小外,其地貌、水文、气象、生产工艺流程、所选设备与布局、生产管理与职业卫生防护等情况均与评价项目相似,因此选择该对象作为类比的可比性较好。

类比对象工作场所热辐射检测结果见表2-4;噪声检测结果见表2-5;粉尘检测结果见表2-6和表2-7;毒物检测结果见表2-8。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一)评价单元划分

按照工程设计将项目划分为原料场和烧结两个评价单元。

原料场单元包括新建二次料场(混匀配料室、混匀料场及胶带机运输系统等)和原有一次料场改造。烧结评价单元包括焦粉粗碎室、焦粉细碎室、配料室、一次混合机、二次混合机、烧结与冷却机室、机头除尘和主抽风机室、烧结矿一筛分室、烧结矿二筛分室、烧结矿取制样室、成品矿仓、变电所、水泵房等。

企业管理设施和生活福利设施均依托本厂现有设施,本项目不予增加。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原料场评价单元

来自国内外不同产地的铁矿石通过翻车卸矿、皮带运输、一次堆放、配料混合等工序储于二次料场备用。矿石的搬运主要靠取料机、堆料机、推土机和皮带运输机完成,矿石配料混合由电脑自动化控制。此过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铁矿石尘、白云石尘、石灰石尘、煤尘、焦炭尘、噪声、振动、不良体位、视屏危害、职业紧张等。主要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2-9。

2.烧结机评价单元

铁矿石、石灰石、生石灰、白云石等原料经皮带运至混料室料仓,定量卸放至运输皮带进行配料。混合料经一次和二次混合机混合与造粒后进入烧结机。在配料、混料、造粒过程中主要存在噪声、铁矿石尘、热辐射。在混料前还存在少量的石灰石尘、生石灰尘、白云石尘、焦炭尘和煤尘等。

烧结机由混合煤气点火,以焦炭粉和无烟煤作燃料,燃烧工艺温度可达1200℃。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砷等多种有毒气体和烟尘,其有毒物质种类和含量依矿石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异。此外,煤气输送系统发生泄漏时可能产生大量一氧化碳。该单元从事看火、烧结操作的作业人员均不同程度地接触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砷、铁矿尘、热辐射和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烧结矿再通过破碎、冷却、筛分、转运等工序进入成品库,该生产过程主要存在烧结矿尘、噪声、振动、热辐射等。

此外,变电所存在工频电磁场,水泵房存在噪声,控制室存在噪声、不良体位、视屏危害、职业紧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主要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2-10。

综上所述,本项目各评价单元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2-11,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铁矿石尘、白云石尘、石灰石尘、煤尘、焦炭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噪声、高温与热辐射、职业紧张等。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混合配料、烧结炉煤气点火装置、环冷、破碎与筛分等岗位。

(三)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评价

1.化学毒物危害评价

通过对类比项目的工程分析和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以及对本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预测本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毒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砷、黏胶剂、苯系物等,其中主要有害因素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参照卫生部《高毒物品目录》(2003年版),其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苯属危害较大的高毒物品。

本建设项目的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烧结和环冷两工序,另外在皮带胶结维修时存在苯系物等多种有机溶剂。从类比结果来看(表2-8):工作场所毒物测定结果均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说明在正常工况条件下毒物浓度可得到有效控制。该烧结机采用炉内微负压燃烧技术,减少了燃烧废气向工作场所的扩散。皮带维修黏结工作量很小,每年累计约60h,因此维修工接触苯系物等有机溶剂属偶尔接触,实际危害不大,但工作岗位应设置临时性的机械通风装置,工作人员应佩戴有效的个人防护口罩。

2.粉尘危害评价

粉尘是本建设项目最重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全过程中均存在粉尘危害。粉尘种类有铁矿石尘、石灰石尘、白云石尘、焦炭尘和煤尘等,从表2-6和表2-7类比调查粉尘检测结果来看,粉尘浓度较高的工作场所有环冷机、配料室、破碎室和筛分楼等。其中环冷机出口和环冷机中部铁矿石粉尘浓度超标(12.8-13.1mg·m-3),导致环冷机巡检工接触粉尘浓度超标(STEL:13.1mg·m-3、TWA:7.0mg·m-3)。分析超标原因有以下几点。

➢环冷机下料落差较大,导致烧结块下跌时扬尘。

➢粗破机密闭不好,导致扬尘。

➢环冷机抽风量不足,或密闭欠佳。

此外,烧结矿筛分、原料场原料转运、焦炭粉碎和配料等场所都可能导致大量的粉尘逸散,应加强设备密封和通风量。

在个人防护方面,应佩戴有效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工作后及时冲洗,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机会,同时对接尘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肺部病变,更好保护劳动者健康。实践证明,加强个人防护也是降低粉尘职业病危害的重要手段。

3.噪声危害评价

噪声是本项目另一重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高强度噪声源的设备有烧结机的主抽风机、环冷机冷却风机、除尘系统的风机和助燃风机、破碎机、筛分机等。

从类比调查噪声检测结果来看(表2-5),机头主风机噪声强度高达97dB(A),但对机房采取了隔声和吸声措施,且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工作人员仅需定期短时间巡检(每班累计接触时间约0.5h)。因此各噪声检测结果均未超标,说明采取必要的工程和管理防护措施后本项目噪声危害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4.高温热辐射评价

本项目产生高温热辐射的工作场所主要有烧结机和环冷机等。

由于本项目采用大通风量的负压燃烧技术,减少了燃烧高温烟气对工作环境的影响,另外烧结楼采取无壁工房构架,有利于工作场所热量的自然散发。类比调查测试结果见表2-4,热辐射强度为0.47-0.86kW·m-2,说明高温热辐射危害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本项目所在地夏季最高温度达42.2℃,夏季露天巡检及维修等作业时,可受到高温和太阳热辐射的职业病危害。因工作人员每次进入现场操作时间不长,大多数时间在空调房休息,因此认为在加强防暑降温保健措施后,夏季高温和太阳热辐射对工作人员危害不大。

5.工频电磁场危害评价

该项目主要存在工频电磁场职业病危害的场所有配料变电所(设置两台1000kVA动力变压器)、整粒变电所(设置两台1600kVA动力变压器)、电气楼内的高压配电室和电除尘等地,由于变电所输入电压不高,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较小。从文献类比资料来看,该类变电所监测点工频电场强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根据上述推断,工频电场预测结果可达标,说明该项目产生的工频电场对人体的危害较小。

6.其他

该项目可研报告提到各物料矿槽采用称重式料位计连续测量各矿槽的料位。成品矿槽采用雷达料位计;料层厚度采用层厚仪;混匀矿、返矿采用双变频调速定量圆盘给料配料秤;燃料、熔剂、粉尘采用拖料配料秤;生石灰采用全封闭式电子皮带秤及星形给料机(双变频调速)。可研报告没有提到采用核子秤计量,因此没有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的职业病危害。

(四)风险预测

本项目属于国内成熟先进技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从采用同类生产工艺技术已运行的生产线职业病危害防护效果来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毒物、噪声和热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绝大多数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认为,在该可研报告提出来的建设方案和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以及我们的补充建议逐条落实的前提下,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可望得到有效控制。但在设备运转异常,发生煤气大量泄漏时,仍可能导致工作场所作业人员煤气中毒,甚至有致死的风险。因此确保职业安全卫生防护设施到位、个体防护有效、设备正常运转及应急救援措施行之有效是十分必要的。

六、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评价

(一)拟采用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1.防尘防毒

可研报告提出拟采取的尘毒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如下,

➢本次烧结工艺设计采用了铺底料、厚料层烧结等先进生产工艺,并采用工业电视装置等先进技术装备和自动监控系统,大大降低厂粉(烟)尘的产生量。

➢在全部产尘设备和排烟处,设置除尘系统进行消烟除尘,各场尘点设置机械负压抽风罩,严格控制粉尘外逸,燃烧废气集中由烟囱向高空排放。

➢对散发粉尘的工艺设施采取有效的尘源密闭措施,同时设置机械抽风,以控制粉尘外逸。

➢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布置及车间配置、生产作业制度和物料性质,设置除尘系统,并尽量采用对应的大集中式除尘系统。

➢选用先进高效除尘设备对含尘废气进行净化处理,除尘设备捕集到的粉尘全部回收利用,

➢燃料、配料、成品整粒、机尾除尘设备下部输灰设备采用密封性好、耐磨损、故障率低、适合输送烧结粉尘的刮板输送机;机尾、配料除尘系统粉尘经刮板输送机等输送设备卸至粉尘仓由气力输送管道集中送至配料粉尘仓。

➢对成品整粒除尘系统粉尘经刮板输送机转运进行加湿处理后再予以回收,以减少二次污染。

➢配料室生石灰消化除尘设置湿式除尘器。

➢对除尘管道系统中容易磨损的部位采用耐磨技术,系统中针对不同性质粉尘的除尘管道,采用不同的耐磨措施;对含尘浓度大及温度高的机尾除尘管道采用耐磨陶瓷,对含尘浓度大及温度较低的机尾、整粒,成品除尘管道采用耐磨管壳,以延长除尘管道的使用寿命,减少除尘管道的维护工作量。

➢除尘管道系统设计中采用专有阻力平衡技术,以确保除尘系统各抽风点除尘效果运行可靠。

➢对于个别岗位,应加强个体防护,以保障工人健康。

针对矿石运输和烧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尘毒污染源,可研报告提出除尘排毒系统包括烧结机机头除尘排毒系统、燃料破碎除尘系统、生石灰除尘系统、配料除尘系统、机尾除尘排毒系统、成品整粒除尘系统,见表2-12。

2.防噪声

车间内的噪声源主要是烧结机的主抽风机、环冷机冷却风机、除尘系统的风机和助燃风机等,主要防护措施为装设消声器和密闭隔声等。拟采取的防护措施如下。

➢选用低噪声的设备。

➢主抽风机外壳设置隔声材料。

➢在主抽风机、环冷机冷却风机和点火炉助燃风机出口处安装消声器。

➢露天布置的电除尘器风机出口设计消声器。

➢对于个别噪声大于85dB(A)的岗位,需佩戴耳罩,以加强个体防护。

➢厂区道路两侧和厂房周围空隙地段进行植树种草,绿化面积将达到11700m2,绿化系数为15%,可减少噪声的交叉污染和叠加作用。

3.采光与照明

厂房照明严格按工业卫生要求设计,主厂房设置天窗和侧窗以满足厂房采光需要。照明电源取自电力变压器,照明网络电压为380V/220V。在烧结室、电气楼等重要及危险场所设置必要的应急灯作事故照明。检修照明及事故照明电压为36V。

4.防暑降温

烧结作业属热加工范畴,公司所在地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尤为重要。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设计考虑将烧结室高温作业区的厂房建筑设计为敞开式,以利于散热。

➢建筑尽可能减少西向开窗面积,以防西晒。

➢在烧结冷却室内高温作业区设移动式喷雾风机进行通风降温。

➢在电气楼中央控制室、主抽风机值班室等有值班人员滞留的岗位,设置柜式冷、暖空调设备。

➢通过工业电视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生产运行状况,使操作人员远离高温热源。 ➢常规防暑降温保健措施由公司或烧结厂统一考虑。

5.生产区的生活及卫生设施

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场地实际情况,设置有车间综合楼、浴室和公共厕所各一座,其余生活及行政卫生设施可利用公司现有设施。

6.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及监测

本工程未单独设置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及监测机构,有关工作由该公司或烧结厂统一考虑,新建车间配备专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1人。

(二)建设项目选址评价

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对选址的要求,通过检查表法对本建设项目的选址进行评价(表2-13)。

(三)总体布局评价

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对总体布局的要求,通过检查表法对本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14。

(四)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评价

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对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的要求,通过检查表法对本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进行评价,情况见表2-15。

(五)建筑卫生学评价

1.通风换气

本建设项目多数工房为无墙壁式建筑物,自然通风良好。集控室和重要岗位操作室均按空调房设计。在今后设计中应严格遵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值得强调的是通风系统的进风口应设置于室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方,相邻工作场所的进气装置,应布置合理,防止有害物质间的交叉污染。

2.采光照明

多数工房为无壁式结构,自然采光良好。有壁工房设置天窗和侧窗以满足厂房采光需要。厂房照明严格按工业卫生要求设计,照明电源取自电力变压器,照明网络电压为380V/220V。在烧结室、电气楼等重要及危险场所设置必要的应急灯作事故照明。检修照明及事故照明电压为36V。基本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的要求。

对于工作场所作业面上的照明,根据各类作业的视觉特性进行设计,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的要求。在某些视觉要求较精细的作业岗位应考虑加设局部照明以满足卫生学要求。采用自然采光的建筑物,设计中应参照《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的要求,做到有利于生产和保护视力。

(六)劳动组织与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评价

该项目投产后拟实行四班三倒作业制。但值得指出的是:约有5%-20%的轮班劳动者常会导致“轮班劳动不适应综合征(Shift-work maladaptation syndrome)。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差、疲倦、易激动、技能下降、身体不适、行为改变、消化不良等。倒班连续8h仪表单调作业工作制,容易造成工人精神疲劳、视觉疲劳和强制体位。应加强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工间休息和自身调节来减少不适感等。

(七)个人防护措施评价

工作人员拟配备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鞋、安全帽、防噪声耳塞、防尘口罩等。

该项目竣工后应加强职业卫生个人防护管理。实践证明正确使用个人劳保用品是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损害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控制职业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八)应急救援措施评价

针对煤气泄漏的职业危害问题,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尚未提及“煤气(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在今后设计中应重点补充。应详细地阐述多种设备故障时拟采取的防止煤气(一氧化碳)泄漏的工程措施和对煤气(一氧化碳)中毒后的自救与互救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工作场所煤气监控预案。

突发性停电处理预案。

煤气泄漏事故处理预案。

煤气中毒现场处置预案。

医疗救护预案。

上述预防煤气职业中毒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应考虑周全,有医疗机构参加,并纳入公司应急救援体系,在日常的工作安排中经常进行演练并加以完善。

(九)警示标识评价

为了使工作人员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警觉,方便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建议业主应根据工作场所各工作岗位的生产特点,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l58-2003)的要求,对有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在醒目的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包括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急救措施等内容。

在产生粉尘的作业场所设置“注意防尘”警告标识和“佩戴防尘口罩”指令标识。在噪声作业场所设置“噪声有害”警告标识和“佩戴护耳器”指令标识。在高温作业场所设置“注意高温”警告标识。特别是在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人口或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需设置“当心中毒”或者“当心有毒气体”警告标识,“佩戴防毒面具”、“穿防护服”、“注意通风”等指令标识和“紧急出口”、“救援电话”等提示标识。依据《高毒物品目录》,在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有害作业告知卡》。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设置红色警示线。在一般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设置黄色警示线。警示线设在使用有毒作业场所外缘不少于30cm处。在烧结机头高毒物品作业场所(一氧化碳)应急撤离通道设置紧急出口提示标识。

当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临时警示践,划分出不同的控制区,以利于施救与治疗。

(十)生产、生活辅助设施评价

该工程生产、生活辅助设施主要依托公司现有设施。在初步设计时应严格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要求予以核实和对不能满足部分的扩容设计。

(十一)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评价

该公司属冶金行业的大型企业,具有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体系。利用检查表对该公司现行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16。

(十二)职业病防护设施专项投资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没有作专项概算。该费用应包括专项经费总额、卫生防护设施费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设备、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上岗前体检、上岗前培训教育费等,以及专项经费总额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等。在初步设计时应明确列支,并在今后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予以落实。确保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与主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十三)应补充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该项目可研报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但仍然存在一些疏忽与不足。归纳应补充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如下。

①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合理布置煤气报警器安装位置,对煤气泄漏风险较大的阀门、管道连接点等地点和操作人员有可能到达的场所均应安装报警器,并应与DCS控制系统联锁。

②煤气管道设计应简练,不得敷设在经常有人来往的通道。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阀门和焊接点的数量。

③类比调查结果表明环冷机粉尘浓度可能超标。其原因是烧结矿石下跌落差过大和设备密闭欠佳等所致。在今后的初步设计中应充分吸取相关教训,从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着手,控制粉尘浓度的超标。

④主风机房操作室、机尾风机操作室、筛分和环冷等高强度噪声作业场所操作室应按隔声操作室设计,其隔声降噪效果至少达20dB(A)以上,以确保操作室内噪声强度不高于国家设计卫生标准75dB(A)。其隔声效果重在隔声门窗的设计,选用隔声效果好的材料制作隔声门,窗页采用双层玻璃,两层玻璃须保持一定的夹角,其厚度应不一致,并应减少门窗缝隙。

⑤在初步设计时,各工作场所的采光照明应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和《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的要求进行设计。

⑥对可能存在煤气泄漏的烧结机头等地点,应根据《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要求,设计应急救援通道,并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

⑦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在初步设计时应严格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要求予以设计。其浴室、盥洗室、厕所的设计计算人数应按最大班工人总数的93%计算。存衣室的设计计算人数,应按装置在册工人总数计算。应按卫生特征2级要求配备设计淋浴器、厕所蹲位等。即:每个淋浴器使用人数为5-8人;每个水龙头的使用人数为20-30人;男厕所100人以下的工作场所按每25人设一蹲位,100人以上每增50人,增设一个蹲位;小便器的数与蹲位数相同;女厕所100人以下的工作场所,按每20人设一个蹲位;100人以上,每增35人,增设一个蹲位。

⑧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要求,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应在醒目地点设置警示标识,并有中文警识说明。

以上补充措施望在项目的初步设计中予以落实,力求使该项目在职业卫生方面达到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要求。

七、评价结论与建议

(一)评价结论

①本项目选址利用厂区内现有场地,符合工厂总体发展规划,总体布局与设备布局等基本达到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要求。与周边其他生产装置融为一体,属移地技改建设项目。在今后进一步设计中应重点关注对粉尘和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②本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铁矿石尘、白云石尘、石灰石尘、煤尘、焦炭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砷、铅、噪声与振动、高温与辐射热、工频电磁场、职业紧张与不良体位等,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铁矿石尘、白云石尘、石灰石尘、煤尘、焦炭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噪声、辐射热、职业紧张等。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混合配料、烧结炉煤气点火装置、环冷、破碎与筛分等岗位。

③经类比调查、检查表与经验分析,认为该项目可研报告考虑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较为齐全。在设备和各种防护设施运转正常情况下,工作场所中存在的粉尘与毒物浓度、噪声与工频电场强度等绝大多数有望控制在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以内。

④该项目可研报告包含“职业安全卫生篇章”内容,对预防职业病危害做了原则性描述,但职业安全卫生专项经费未作预算,没有阐述煤气泄漏所致职业中毒的应急救援预案,应在今后设计中予以完善。

⑤本项目使用混合煤气作燃料,生产用量较大,存在大量一氧化碳高毒物品泄漏的可能。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7月27日卫生部49号令)之规定,本项目应为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其烧结机头点火装置属高毒物品工作场所。

综上所述,该项目选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如果该建设项目在以后的设计、施工和正式投产中,充分吸取同类已投产生产线职业病危害防护经验,将已考虑到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与本评价报告中提出的补充措施与建议一并实施,并逐条落实,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操作规程,加强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就能很大程度降低生产性有害因素对作业人员的危害。因此认为该项目在科学设计、竣工投产后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运行正常并严格管理、个体防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其职业卫生方面可望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等规定要求,该项目就职业卫生而言基本可行。

本预评价工作只涉及到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按照业主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之构想竣工投产后可能遇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而不包括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和今后建设方案做了较大调整后的职业病危害问题。

(二)建议

为指导业主在项目竣工前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①烧结机和环冷机操作工为高温作业,另有少部分巡视工人为露天作业,夏季太阳直接辐射作用将加重对作业工人的职业病危害,应加强对工人的个人防护,谨防高温中暑。

②制定煤气职业中毒应急救援预案,且应依托于企业医疗机构,并经常加以演练。

③本项目为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其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过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其烧结机煤气点火装置等高毒物品工作场所的职业中毒危害防护设施设计,应当报送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审查。经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方可施工。

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规定,项目竣工试运行后须完成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⑤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有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等工作应纳入本公司韵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⑥应急救援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和职业卫生防护工程设施、设备应有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维护与保养,确保长期正常运行与使用。

⑦切实做好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进入大于85dB(A)噪声作业场所时应佩戴防噪声耳塞;从事配料、环冷、筛分和破碎等粉尘作业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

⑧搞好作业人员上岗前和定期的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确保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措施行之有效。

以上建议望在项目竣工投产前予以落实,把项目竣i投产后的职业病危害降到最低点。

八、案例分析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与产业政策要求

铁矿石的烧结是将粉状铁矿进行高温加热,在不完全熔化的条件下烧结成团块状原料的过程。由于存在大量的矿石转运、破碎、高温烧结、筛分等产生粉尘和高强度噪声的工序,因此过去烧结一直是钢铁行业粉尘与噪声职业病危害最严重的生产工艺之一。本项目建设一座360mz烧结机及其配套设施,淘汰污染重、能耗高的旧设备,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大容量烧结机,配置了大功率的通风除尘设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该项目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工作场所粉尘、噪声、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得到有效控制,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幅减少,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减少钢铁行业的职业病危害。

(二)主要职业病危害问题与控制措施

本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铁矿石尘、白云石尘、石灰石尘、煤尘、焦炭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噪声、高温辐射热、职业紧张等。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混合配料、烧结炉煤气点火装置、环冷、破碎与筛分等岗位。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开始设计与制造大型烧结机成套设备。目前各钢铁公司一批265-450m2大型烧结机已投人生产。大型烧结机均采用现代化的工艺和除尘设备,工艺完善,具有自动配料、强化制粒、偏析布料、烧结矿鼓风环式冷却、成品整粒和铺底料系统。而且自动化水平高,几乎都设置了较为完善的检测和控制装置,并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有些装置还采用了模糊控制系统,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也在起步阶段。除尘方面,主抽风系统均采用高效干式电除尘器。筛分除尘采用高效干式电除尘器或高效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和环境污染大为改观。我国铁矿石烧结技术发展迅速,某些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该项目针对粉尘与毒物危害,拟采用负压燃烧技术和6套大型通风除尘系统,对生产岗位粉尘控制点多达100余个,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绝大多数被除尘器回收利用。对于高强度噪声源拟采用消声与隔声措施,并采取减少接触时间和加强个人防护等辅助措施。

(三)本案例的特点与不足

本案例完成于2006年8月,写作规范,内容完整,其内容与格式基本达到了“导则”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全面,重点突出。采用检查表对项目选址、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等进行检查与评价,有特色。评价结论客观,建议可行。应用了新修订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7月27日卫生部第49号令)对该建设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分类。

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该评价选用的类比对象为180m2烧结机,尽管工艺流程与设备等相似,但生产规模相差一倍,可能由此带来职业病危害程度的差异。

➢报告对皮带胶黏剂成分及职业病危害阐述欠清。

(四)此类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①过去铁矿石烧结属粉尘与噪声危害较严重的工业项目,具有量大、点多、面广等特点。评价中应注意是否采用了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其设计规模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发改委2005年7月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要求现有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建设的烧结机使用面积必须达到180m2以上。

②项目选址和布局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和《烧结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 11662-1989)的规定。厂内各种操作室、值班室等不宜布置在常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不应设在有可能泄漏煤气的危险区。

③工作场所粉尘污染的控制完全依赖于设备的密封程度和通风除尘系统的可靠性。环冷机和振动筛是粉尘危害控制的重点,应关注抽风罩是否密闭,抽风量是否足够。

④采用微负压燃烧技术是控制烧结机工作场所燃烧烟尘和废气污染的关键点。

⑤对主抽风机室和机尾风机室等高强度噪声源应进行吸声与隔声处理,并对设备加做隔声罩。对集控室、破碎室、筛分和混料等值班室应进行隔声处理,重点应做好隔声门窗的设计与安装。

⑥对点火煤气事故泄漏应有应急救援预案。

⑦应注意是否使用含放射性的核子秤和料位计;

⑧类比对象在工艺、设备和管理等方面须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