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热点连线:“药厂怪味”缘何挥之难去
2017-02-10 1128 次

热点连线:“药厂怪味”缘何挥之难去

www.XINHUANET.com   2011年06月15日 16:36:14  来源: 新华社

热点连线:“药厂怪味”缘何挥之难去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热点连线,我是董非。近日,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制药总厂因污水、废气违规排放被媒体曝光,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经权威机构检测,哈药集团总厂排放的污染物严重超标。据了解,这家企业排污历史达10年以上,周边居民“开不了窗,吸不了气,上不得街”。虽然群众不断投诉,媒体屡屡曝光,政协委员数次提案,却都难见实质性举动。那么“药厂怪味”究竟为何挥之难去?当地环保部门到底是怎么监管的?让我们来听一听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陈兵的分析。陈兵,你好。

【陈 兵】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哈药集团总厂的污染到底从何而来,它对周边环境和老百姓生活的危害程度又有多严重呢?

【陈 兵】哈药集团总厂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重点抗生素生产基地、国家大型一级制药企业,现有员工近万人。多年来,药厂超标排放污水和废气,导致哈尔滨市哈西地区被一种怪味笼罩,“夏天不敢开窗,出门要戴口罩”成为当地夏日里的特殊现象。据药厂附近居民介绍,臭味不是最近才有的,至少二三十年之前,他们就受到药厂臭味的困扰。据哈药集团总厂有关负责人介绍,药厂属于微生物发酵企业,这就决定了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性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废气就是“药厂怪味”产生的主要原因。主持人。

【主持人】作为一家全国知名的医药生产企业,哈药集团总厂的污染排放如此严重,他们有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此外,当地环保部门是不是存在监管缺位的问题呢?

【陈 兵】据介绍,这些年哈药总厂在污染防治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总体投入严重不足。哈药总厂环境保护部部长韩洪彬说,上世纪90年代,工厂已经开始探索实施污染治理的途径。1999年以来,他们已累计投入4亿余元用于治理污水和废气,并取得一些成效。但即便这样,距离周边百姓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哈尔滨市环保局监察支队支队长彭旭说,哈药总厂的污染问题是个“老大难”。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对药厂进行专项监测,结果表明臭气浓度历次监测均超标约20倍;污水排放则一直处于“低超标”状态。环保部门为遏制污染,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征收“排污费”,五年收取“排污费”3000多万元。

【主持人】那么既然药厂在治理,政府也在监管,为什么污染还是难以消除呢?

【陈 兵】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原因是,药厂产能在增加,但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却没能同步跟上;另一个原因是企业的污染成本较低,监管部门往往只是收取“排污费”了事,并没有让企业从根本上重视环境保护。几百万元的“排污费”,对于一个年销售收入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来讲,实在是“九牛一毛”。企业乐得拿出这笔钱,大模大样地继续污染,而不用花大价钱进行污染治理。

【主持人】那么有关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哈药集团总厂的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呢?

【陈 兵】专家认为,首先,企业应该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环保意识,增加环保投入,力争做到产能与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相匹配。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让污染企业付出更大代价,才能督促其有效进行污染防治,保护环境和群众身心健康。对于哈药总厂这样一个高污染企业,只有将重污染车间彻底搬离主城区才是根治之策。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陈兵为我们发回的详细报道和分析。从哈药污染事件中不难看到,虽然当地居民饱受污染之苦,但监管部门每年可以收取巨额“排污费”,企业则能在顺利排污后日进斗金,最终遭殃的是群众利益,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要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就需要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斩断监管部门与排污企业的“分赃”链,使政府、企业与群众在治污问题上形成一致的、良性的公共利益链。好的,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