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正视药物残留,加快完善标准
2017-02-10 589 次

[案情]

拥有1万吨年加工能力的辽宁省土产进出口公司蜂蜜加工厂, 2004年只收购了40吨槐花蜜,企业已经停产3个多月。吴宣山说,收蜜的时候,蜂农们都说肯定没给蜜蜂喂药,可是拿到进出口检验检疫局一检验,确有一些蜂蜜的氯霉素含量超标。如果企业不收蜂蜜,就要停产,而收的蜜不合乎标准,卖不出去,又要亏损,真让企业两难。武汉市一位蜂农告诉记者:“除了防治夏螨有专用的蜂药外,一般治蜂病都用氯霉素等一类人用抗生素药。市场上专门的蜂药店很少见,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些蜂药,也没有商标,价钱还贵得很,要l0多块钱一包,疗效并不明显,蜂农们都不爱用。” 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专家说,过去我国蜂蜜质量监控没有氯霉素检测这一项,因而绿色蜂药的研发和推广比较有限,蜂病防治仍以化学药物为主,容易造成蜂产品药物残留超出欧盟制定的苛刻标准。我国蜂蜜在欧洲市场遭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养蜂学会在4月22日发布告全国蜂业工作者书,要求立即停止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含有氯霉素等药物的蜂药,尽快开发、使用中草药、无污染的蜂药及其他生物方法解决蜂病防治问题。

5月10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蜂蜜出口企业加大原蜜检验力度,有条件的企业争取购置氯霉素等抗生素快速检测设备,对不合格的原蜜,不予收购。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专家王凤忠说,国际食品法典已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药物最高残留限量标准,而目前我国仅有6个蜂产品标准。因此,加快完善蜂产品检测标准与国际接轨是当务之急。 我国年产蜂蜜约20万吨、蜂王浆1000吨,年创汇1亿多美元,蜂群数量和主要蜂产品出口均居世界第一。但是养蜂业目前还是手工作坊式,从生产到流通处在无序状态,与蜂产品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如今,发达国家设置绿色技术壁垒,更向我国养蜂业敲响了警钟。据了解,我国养蜂业的生产管理十分粗放,有的蜂产品从采集、运输、制作到包装,缺乏标准控制,生产技术由师徒传承,生产设备也由蜂农自发选择。有的蜂农信息不灵,逐花期而居,分散生产,流动性强,得不到应有的技术指导。 缺乏行业自律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湖北省养蜂工作站站长王盛桥说,自杀性降价给我国蜂产品生产和贸易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市场混乱,不能实行优质优价,蜂农频繁采集不成熟蜜,致使蜂蜜浓度达不到标准。目前,阿根廷等国蜂蜜以高于我国200美元价格出口欧盟,抢占了我国一些出口市场。 中国蜂产品协会会长罗梦传认为,应改变“家家户户齐养蜂”的传统格局,尽快建立以养蜂科学技术和国际标准化为核心的养蜂基地,对蜂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传统工艺,逐步实现养蜂组织化、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以具有较大规模,较强经济实力的蜂产品加工型、经营型龙头企业,通过蜂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带动蜂农,建立优质蜂产品原料基地,从源头把好蜂产品质量关,才能重新赢得国际市场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