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露事故…
2017-02-10 634 次

世界重大污染事故 1.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露事故…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12.3事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化工毒气泄漏事故。其死伤 损失之惨重,震惊全世界,以至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触目惊心。

(一)污染事故的概况 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的中央联邦首府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炭化公司农药厂发生 毒气泄漏事故。有近40t剧毒的甲基异氢酸酯(MIC)及其反应物在2小时内冲向天空, 顺着每小时7.4km的西北风,向东南方向飘荡,霎时间毒气迷漫,覆盖了相当部分市区 (约64.7km2)。高温且密度大于空气的MIC蒸气,在当时17~C的大气中,迅速凝聚成毒 雾,贴近地面层飘移,许多人在睡梦中就离开了人世。而有更多的人被毒气熏呛后惊醒, 涌上街头,人们被这骤然降临的灾难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博帕尔市顿时变成了一 座恐怖之城,一座座房屋完好无损,满街遍野到处是人、畜和飞鸟的尸体,惨不忍睹。 在短短几天内死亡2500余人,有20多万人受伤需要治疗。一星期后,每天仍有5人死 于这场灾难。半年后的1985年5月还有10人因事故受伤而死亡,据统计,事故共死亡3 500 多人。受害者需要治疗,孕妇流产、胎儿畸形、肺功能受损者不计其数。 这次事故经济损失高达近百亿美元,震惊整个世界。各国化工部门纷纷进行安全检 查,清楚隐患,都在吸取这次悲惨故事的教训,借前车之鉴,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造成这次深重灾难的事故因素也是多种因素凑成的。 1.厂址选择不当 建厂时未严格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没有足够的卫生隔离带。建厂时,像 磁石般地吸引着失业者和贫穷者来这里。先后在工厂周围搭起棚房安家,最后竟与工厂 一街之隔形成了霍拉和贾拉卡什两个贫民聚居的小镇。而政府考虑到饥民的生计而容忍 了这种危险的聚民。结果在这次悲剧中,两个小镇恰好在工厂下风侧,故两镇居民死伤 最多,受害最重。 2.当局和工厂对MIC的毒害作用缺乏认识 发生大的泄漏事故后,根本没有应急救援和疏散计划。事故当夜,市长(原系外科 医生)打电话问工厂毒气的性质,回答是气体没有什么毒性,只不过会使人流泪。一些 市民打电话给当局问发生了什么事,回答是搞不清楚,并劝说居民,对任何事故最好的办法是呆在家里不要动。结果是不少人在家中活活被毒气熏死。在整个事故过程中,通 讯系统对维持秩序和组织疏散方面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农药厂的阿瓦伊亚一声说:“公司 想努力发出一个及时的劝告,但被糟糕的印度通讯部所阻断。在发生泄漏事故的当日早 晨,我花了两个小时试图通过电话通知博帕尔市民,但得不到有关部门的回答。” 3.工厂的防护检测设施差 仅有一套安全装置,由于管理不善,而没有处于应急状态之中,事故发生后而不能 启动。该厂没有像美国工厂那样的早期报警系统。也没有自动监测安全仪表。该厂的雇 员缺乏必要的安全卫生教育,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识,灾难来临时又缺乏必要的安 全防护保障,因此事故中雇员束手无策,只能四散逃命。 4.管理混乱 工艺要求MIC储存温度应保持在O~C左右,而有人估计该厂610号储罐长期为20'C 左右(因温度指标已拆除)。安全装置无人检查和维修,致使在事故中,燃烧塔完全不起 作用。淋洗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随意拆除温度指示和报警装置,当12月2日23时610 号储罐开始泄漏时,未能起报警作用,坐失抢救良机。交接班不严格,常规的监护和化 验记录漏记。该厂自1978年至1983年先后发生过6起中毒事故,造成死亡1人,48人 中毒。这些事故却未引起该厂领导层重视,未能认真吸取教训,终于酿成大祸。 5.人员技术素质差 2日23时610号储罐突然升压,向工长报告时,他却说不要紧,可见他对可能发生 的异常反应缺乏认识。 公司管理人员对MIC和光气的急性毒性简直到了无知的程度,他们经常对朋友说: “当光气泄漏时,用湿布将脸和嘴盖上,就没有什么危险了”。他们经常向市长说:“工厂 一切事情都很正常,没有什么值得操心的。工厂很安全,非常安全”。甚至印度劳动部长 也说:“博帕尔工厂根本没有什么危险,永远不会发生什么事情”。 操作规程要求,MIC装置应配置专职安全员,3名监督员,2名检修员和12名操作 员。关键岗位操作员要求大学毕业。而在1984年12月该装置无专职安全员,只有1名 负责装置安全责任者、1名监督员、1名检修者,操作员无1名大学毕业生,最高也只有 高中学历。MIC装置的负责人是刚从其他部门调入的。没有处理MIC紧急事故的经验。 操作人员注意到MIC储罐的压力突然上升,但没有找到压力上升的原因。为防止压力上 升,设置了一个空储罐,但操作人员没有打开该储罐的阀门。清洗管道时,阀门附近没 有插盲板,水流入MIC储罐后可能发生的后果操作员不知道。违章作业,MIC储罐按规 定实际储量不得超过溶剂的50%,而610号实际储量超过70%。 6.对MIC的急性中毒的抢救无知 MIC可与水发生剧烈反映,因此,用水可较容易地破坏其危害性,如用湿毛巾可吸 收MIC并使其失去活性,这一信息若向居民及时发布可免去很多的死亡和双目失明。医 务当局和医务人员都不知道其抢救方法。当12月5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打来电话称可用 硫代硫酸钠进行抢救时,该厂怕引起恐慌而没有公开这个信息。12月7日西德著名毒物 专家带了5万只硫代硫酸钠来到印度的事故现场,说明该药抢救中毒病人很有效,但州 政府持不同意见,要求专家离开博帕尔市。

(二)污染事故带来的教训 从这起震惊全世界的惨重事故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方面的教训: 1.对于产生化学危险物品的工厂,在建厂前选址时,应作危险性评价。根据危险程; 度留有足够的防护带。建厂后,不得临近厂区建居民区。 2.对于生产和加工有毒化学品的装置,应装配传感器、自动化仪表和计算机控制等 设施,提高装置的安全水平。 3。对剧毒化学品的储存量应以维持正常运转为限,博帕尔农药厂每日使用MIC的 量为5t,但该厂却储存了55[,这样大的储存量没有必要。 4.健全安全管理规程,并严格执行。提高操作人员技术素质,杜绝错误操作和违章 作业。严格交接班制度,记录齐全,不得有误,明确责任,赏罚分明。 5.强化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普及事故中的自救、互救 知识。坚持持证上岗,不获得安全作业证者不得上岗。 6.对生产和加工剧毒化学晶的装置应有独立的安全处理系统, 即时启动处理系统,将毒物全部吸收和破坏掉。该系统应定期检修, 行,它既处于良好的应急工作状态。 旦发生泄漏事故能 只要正常生产在进 7.对小事故要作详细分析处理,做到“三不放过”。该厂在1978年至1983年期间 曾发生过6起急性中毒事故,并且中毒死亡1人,尚未引起管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 8.凡生产和加工剧毒化学晶的工厂都应制订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通过预测把可 能导致重大灾害的报告在工厂内公开。并定期进行事故演习,把防护、急救、脱险、疏 散、抢险、现场处理等信息让有关人员都清楚。 总之,大事故背后潜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于危险大的工厂的安全,如果有 比较完备的应急处理方案和措施,如果能抓住技术、人、信息和组织管理等四个要素, 就可以避免重大事故或灾难的发生。 ①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岗位培训丛书编委会编著.核安全案例分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