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 1995年,某县遇上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县90万亩中 稻,受旱严重的达40多万亩,大部分塘堰干涸,水库蓄水减少。 面对严重的干旱,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机关200多名干部职工 深入基层,组织群众抗旱。 该县位于温峡口水库北干渠灌区的某镇和某乡,干旱十分严 重。按历年的规定,均是轮流放水灌田,由于今年水库可放的水 越来越少,就打乱了原放水的一些规定。而且,干旱的时间长, 农田用水量大,供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某镇和某乡是紧邻的两个地区,同放一条渠的水,某镇由于 水少田多,村组干部不能满足农民用水的需要,就跑到镇政府所 在地找领导,吵架要多放水。而该镇的一位书记不仅不作细致的 思想工作,还说:“你们放不到水,说明你们无能。”无形中在群 众中也播下了争水闹事的种子。某乡也是一样,在山上开了一些 荒田,用水就更为困难,他们放点水,还必须经过某镇管水的同志的同意方能让点给他们。这样,又在这一部分群众中出现埋怨 情绪,他们发牢骚说:“同是共产党领导,同在一个县的版图上, 为什么不一样地对待呢?”也产生了一种要水闹事的阴影,一场 水事纠纷迫在眉睫。 县里参加抗旱的同志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向领导作了汇 报,县政府领导立即赶赴现场,对双方的用水量进行了全面调 查,采取了3条措施。 第一,从抓教育人手,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分片对乡镇 村组干部做了“同心协力,顾全大局,积极抗旱,夺取丰收”的; 教育。 第二,从现实出发,切实解决稻田用水的实际困难。由于情 况掌握具体,哪些田块需要及时放水,哪些田块可以缓几天,一 直把用水计划落实到田块。本着先远后近,先丘陵后湖区的原则 放水,放水也只放“跑马水”,不准灌塘堰,更不准浪费水。 第三,由县里去的领导牵头,组织双方干部共同管水。一个 干部管一个闸门,根据计划,统一调度,合理配水。谁管的闸门 出了问题,谁就得受党纪、政纪处分。 由于措施具体得力,两个乡镇的干部群众都很满意,因此, 一场即将爆发的水事纠纷就这样平息下去了。 [案例思考] 从行政执行的角度考察,这场即将发生的水事纠纷得到妥善 处理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案例分析参考要点] 这起一触即发的水事纠纷能得到妥善处理,主要是县政府领 导行政沟通与行政协调工作做得好,行政指挥与行政控制得力的 结果。在行政管理中,指挥、沟通、协调和控制是行政执行的基 本环节。通过有效的指挥,使行政执行活动沿着预定的轨道前 进;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互通信息,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获 得对共同任务的一致认识,从而产生协调一致的行动,消除隔 阂,减少矛盾;而行政协调的作用在于使各单位、各成员之间能 够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避免矛盾、摩擦,减 少离心力,增进机关的向心力;有效的控制则可以纠正行政执行 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防止失控。本 案例中,该县领导充分发挥了这几个环节的作用,从而把这场水 事纠纷妥善化解。其主要经验是: 1.沟通及时。 2.协调得当。 3.指挥有方。 4.控制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