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葛洲坝水电工程方案的由来 [案例正文] 葛洲坝水电工程已于1988年底全部建成并投产发电,它的 建成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不应求的矛盾,促进我国国 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这项宏伟 工程的设想最初是怎样提出来的呢?我们知道,葛洲坝工程是三 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设计三峡工程方案时,根 本没有想到要兴建葛洲坝工程,而是后来在讨论三峡大坝的选址 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形成了“三峡工程—葛 洲坝工程方案”,这才有了葛洲坝工程的建设。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工程师萨凡奇曾提出过在南津关河 段修建三峡大坝的方案。解放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下简称 “长办”)的同志认为,上述河段石灰岩溶洞现象复杂,存在溶洞 绕坝漏水的问题,地基不容建坝,便没有采纳萨凡奇的方案,另 选了南津关河段上游30多公里的美人沱河段为三峡大坝坝址. 1955年和1956年,我国邀请苏联专家来研究坝址方案。他们 不赞成长办的意见,认为在美人沱河段建坝有两个问题:一是将 坝址上移30多公里,会损失10米水头,这等于损失了一座300 万千瓦装机的大电站;二是会使美人沱至南津关的峡谷河段成为 碍航道。萨凡奇的方案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因此,他们主张采纳 萨凡奇的方案。长办同志则认为,坝址地基是带根本性的问题要解决南津河段坝址漏水的问题是极困难的,而美人沱河段就没 有这个问题。因此,长办的同志仍然坚持在美人沱河段建坝的方 案。 双方的意见,真可谓针锋相对。然而,正是这种相互否定, 并经过双方对对方否定意见的研究,才明确了自己深入认识的任 务。苏联专家从长办的否定意见中,认识到需要研究南津关河 段坝址漏水的问题,长办的同志从苏联专家的否定意见中,明 确了需要深入研究美人沱河段坝址水头损失和碍航的问题。 苏联专家为了弄清南津关河段坝址漏水的问题,从国内动 员了对岩溶问题研究造诣较深的一批专家和科技人员到现场勘查 研究。大量的勘探和有关资料证明,南津关河段的地质情况比原 来设想的复杂得多,确实不允许建坝。这样,苏联专家对萨凡 奇方案的认识就全面了,不仅看到:它的优点,也看到了它的弱 点。长办的同志对自己提出的方案也认真地作了研究,认为在美 人沱河段建坝确实存在水头损失和碍航问题。因而长办同志对自 己的方案也有了全面的认识。中苏专家都确认自己方案中所存在 的问题后,这就为双方利用各自方案中的优点和避开其弊端提供 了可能。 后来,长办的同志在坚持美人沱河段建坝的同时,又吸取萨 凡奇方案中多发电和不碍航的优点,提出了“三峡工程——葛洲 坝工程方案”,即除建三峡大坝外,再在下游葛洲坝修建一座大 坝,这样,既可以多发电,又可以改善峡谷河段的航道,这一方 案兼有长办方案和萨凡奇方案的优点,又避开了这两个方案的弊 端。经过中苏双方的共同讨论,一致认为这一个方案是可行的、 合理的。于是就有了造福中华民族的葛洲坝水电工程的建设。 [案例思考] 在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方面,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选址的决策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分析参考要点] 从案例介绍的情况来看,苏联专家不赞成长办的方案而主 张萨凡奇的方案有其充分的理由。在美人沱河段建坝一是损失 10米水头,二是阻碍航行,但萨凡奇方案也有致命的不足,即 坝址漏水不宜建坝。为此专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进一步的 论证过程中,双方专家充分运用了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现代科学决策理论认为:科学决策包括确定决策目标、准备 决策方案、选定决策方案和决策方案的组织落实与修正完善4个 程序。对本案例而言,前两个程序已经完成,现在面临的问题是 如何优选决策方案的问题,在本案例中,中苏专家在选定决策方、 案时,运用了现代决策理论中的基本原理,组织专家内行集思广 益,进行了反复论证。 三峡工程大坝选址的决策给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1.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首先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发现问 题,确定目标。 2.必须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制订多种方案。 3.必须遵循“对比选优”原则,对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比 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优”或“满意”的决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