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中南海情系大三峡
2017-02-10 267 次

案例十一 中南海情系大三峡 [案例正文] 正在雄伟壮丽的西陵峡谷崛起的长江三峡工程,犹如一座历 史的丰碑,凝聚着三代中央领导者的半个世纪的心血。 新中国成立初期,神州大地百废待兴,出生在长江南岸湘江 边的毛泽东治理洪水之心尤为迫切。在1953年12月第一次考察 长江时,毛泽东把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请进自己的 船舱,详细询问了长江流域的治理规划,探讨了治水大计。“既: 然修那么多支流水库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那为什么不在三峡: 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个彻底征 服长江的宏伟蓝图在这位伟人胸中诞生了。他曾诙谐地对林一山 说:“你看,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 修三峡大坝?”长江洪水时涨时落,但中南海对大三峡的热情却 日益高涨。1958年春节刚过,周恩来总理从朝鲜访问回来就和 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带领100多位中外专家,日夜兼程,实地 考察了长江。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防洪开发,牵动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思 绪。1980年7月,在考察长江的行程中,邓小平多次关切地询 问“有人说三峡水库修建后,通过水库下的水变冷了,下游的水 稻和棉花不长了,鱼也不长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陪同考察 的同志回答,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实际观察,不会发生这回事。长 江两岸人民的得失利弊,始终是邓小平考虑三峡决策问题的首要 出发点。他认为只要技术、经济问题能解决,三峡工程就应该 上。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对三峡工程的建 设,一直给予深切关注。1989年7月21日,他当选总书记的第 26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三峡,参观葛洲坝工程;考察三峡大 坝坝址,详细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的专题汇报,参观三峡水库扼 沙模型试验。4天时间,江总书记边看边听边问,从三峡工程的 效益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解得非常具体。这次实地考察, 进一步坚定了他的决心:三峡工程要争取早日上马,把几代人的 伟大设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成现实。在此前后,李鹏总理和党 中央、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多次来到三峡。 地球上防洪效益最大的“高峡平湖”,即将在西陵峡谷托起 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水电城市。但是,要使这一“全球 超级工程”真正做到“前无愧于古人,后无愧于来者”,确实难 乎其难。 从70年前孙中山先生的梦想到新中国建立后40年的规划设 计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过的长期争论和论证以及从丹江口工 程到葛洲坝工程的长期实践和准备,备受中南海关注。三峡工程 虽然历经曲折,却因此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的航船将三峡工程带进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80年7 月,长江上游的“火炉城”重庆,邓小平从朝天门码头登上了长 江“东方红32号”轮。一路上,从防洪到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 从航运到三峡库区移民的安置困难,从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到三 峡工程的社会影响,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无不关怀备至。 1984年,经过国务院16个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 研施工单位、11所大专院校的专家、领导审查通过,党中央、 国务院批准了蓄水位为150米的三峡方案。葛洲坝集团公司迅速 组成一支900人的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三峡工地;三峡 特区筹备组也宣告成立,三峡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相继紧锣密鼓 地展开。 就在这时,一份《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的调查报告,送到 了中南海。经过38天的考察,10名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同意见。 这时,中共重庆市委也对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 案提出异议,认为其回水位末端仅止于涪陵忠县间180公里的河 道内,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舶仍然 不能直接抵达重庆。 三峡工程究竟上不上,早上还是迟上?怎么上? 1986年3月,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来访的客人时也表示:“对 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 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 决不会草率从事的。”这年6月,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宣 布,成立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对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重新 论证。 这次,国务院从全国65个单位、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 校抽调412名专家时,不仅着重吸收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参与,而 且还将方方面面的不同意见印成7大本资料,人手一册,分发给 全体专家讨论、参考。在这次大规模论证过程中,胡耀邦、李先 念、万里、邓颖超、姚依林、宋平、薄一波等先后视察了葛洲坝 和三峡工程坝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者,运筹帷幄,对三峡工 程的最后决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1992年2月20日,江泽 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 决定将这个议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92年4月3日,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通过蓄水位为 175米的新方案。 江泽民同志在回忆这项工程的决策过程时说:“这个大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各方面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我们 多次听取不同意见,最后才拿到全国人大会议表决。” “一级开 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可以说,这项凝聚了党 和人民心血的新方案,是一个更加有利于千秋万代的英明决策。 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前夕,江泽民对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 了考察。他明确提出:“现在经过多方论证,既然已经下定决心 要上这个工程,我们就要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必 求胜。”他号召三峡建设者“一定要发扬奉献精神,保质保量将 三峡工程建设好。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一点都不 能马虎”。 三峡工程在建设体制上进行了改革,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管 理经验,走出了“重点工程重点浪费”,“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 松”的种种怪圈,建立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制、项目监理 制、合同管理制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模式在5年的实 践中,凸现了令人瞠目的“三峡效应”:大江截流圆满成功;整 体一期工程提前达到预定目标,工程优良率占8成以上;施工5 年不仅没有超过概算,还节省投资近40亿元。 市场机制把三峡工程推到了国际市场的大舞台。在15平方 公里的工地上,集中了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机械设备、最优秀的 施工队伍。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峡工程浸透了中国共产党三 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铸就的这一世纪丰 碑,昭示着中国人民迈向新世纪的坚定步伐。 [案例思考] 为什么说三峡工程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典范?请运用决 策的有关理论加以阐释。 [案例分析与参考答案]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认为,建立和健全现代行政决策体制是现 代行政管理和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这是我国行政决 策实践经验的总结。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 说:“要把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同立法结合起来。逐步形成 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体制,推进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科学的行 政决策,还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和决策程序;科学的行政决 策必须坚持民主与科学相结合、领导决策必须合法化、兼顾政治 与经济利益等。本案例中讲述了新中国三代领导者关注三峡工程 及其基本的决策过程。在这一重大决策项目出台的过程中,决策 者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到各种有利与不利的因素, 高度重视专家和智囊团的意见,对各种反对意见也认真倾听,最 终集中民智、反映民意,通过合法途径确定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