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及应当采取的对策研究 纪 逗*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在国际贸易中被发达国家作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环境 对策 引言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在国际贸易中继关税贸易壁垒和显性非关税贸易壁垒悄然兴起的被发达国家用来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策略的一种隐性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随着关税贸易壁垒和显性非关税贸易壁垒逐渐被国际社会打破,一种打着环境保护大旗,披着合法外衣,带着极大隐蔽性、灵活性、复杂性的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正在走向我们。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绿色贸易壁垒是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正确认识和突破这道防线,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树立起我国在国际上的威信,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 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了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个清楚、感性的认识,现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海关在我国出口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仿古瓷瓶中,发现有两笔货物用稻草包裹,当即责令将包装用稻草就地烧毁,重新包装,要求我方出口公司陪付客户烧草费和重新包装费。 [案例二] 近年来,我国对日本出口大米数量锐减。原因是:日本政府规定进口大米必须检测的安全、卫生指标,从1994年的56项增至2000年的112项。2001年3月以来,日本对我国出口的保鲜蔬菜、茶叶制定了数量达21种的农药残存限量要求,并保留货到日本后检验的权利,其结果作为最后合格与否的判定依据。 以上两则案例,都与绿色贸易壁垒有关。根据目前国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制度和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限制进口,以实现保护本国市场为目标的新型的非关税壁垒”。 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中心、英联邦秘书处编著的《WTO企业指南》中谈到政府所采取的环境政策措施对贸易产生的影响时说:“环保标准不太严格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经济国家)的生产商担心他们的产品可能会受到进口国贸易措施的制裁,因为这些厂商所处的行业所制定的标准低于进口国更为严格的排污标准。进口国的此类贸易措施,不论是对产品课以补偿性关税,还是完全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事实上都构成对其他国家环境政策和发展政策的单方面干预。”从以上可以看出,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和环境的发展。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特点及其主要形式——迎接挑战 1、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 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环境因素,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解决紧张的市场问题,是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虽然经过关税总协定的积极努力,贸易自由化原则进一步加强,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滞涨状态,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一种短视的救济又重新开始泛滥起来,加之发展中国家象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威胁和经济发展压力。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提供了契机,成为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的借口。可持续发展观念反映在消费行为上,便是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消费观念的更新,“绿色产品”的畅销,内在地推动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随着关贸总协定和贸易组织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各国用传统的贸易壁垒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此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各国在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标准和环保意识方面的差异,是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势必造成环境保护标准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纷纷按照本国制定的环境标准来对待他国商品进口,有的标准的确是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但直接或间接地不利于他国出口商,构成事实上的歧视,最为严重的是各国从本国情况出发,制定有利于本国企业和出口商而不利于外国企业和出口商的环境保护标准,直接构成绿色壁垒。 从以上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长期活跃在国际贸易中。 2、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绿色贸易壁垒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因为它抓住了保护世界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这一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形式上的合法性: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都是以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为依据实施绿色保护措施。实际中,多数国家在制定、实行这类措施时都倾向于援引关贸总协定(GATT)的“一般例外条款”作为其法律依据。根据这两项条款的规定,缔约方可以实施“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须的措施”(第二款)和“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自然资源的有关措施”(第七款)。 由于一些有关贸易规则含义较宽,语言模糊,这就为缔约方以环境保护为名,行绿色保护之实提供了借口。保护方式的巧妙性和隐蔽性:同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相比,它不仅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等分歧,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3、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 发达国家大体通过行政和经济两种手段实施绿色保护措施,行政手段包括:对有害健康的产品所制定的进出口禁令;为节约自然资源以及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进出口限制;有关包装和产品标签的要求;在一定特定的市场上所销售的产品必须遵循的产品标准;关于工序和生产方法的规定以及排污标准。经济手段包括:对有害健康的产品课税;收取排污费和其他价格措施;给予环保补贴等。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归纳为:绿色关税制度;环境配额制度;环境许可证制度;禁止进口与环境贸易制裁;绿色补贴制度;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繁杂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繁杂苛刻的绿色检验检疫措施;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和认证制度。 (二)追踪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抓住机遇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绿色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有挑战也有机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严重威胁着我国产品的出口,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产品出口的结构、市场范围、增长速度及成本等方面造成影响。但又必须看到,绿色贸易壁垒对于国际贸易而言,是某些发达国家用来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的一种手段,但是对于保护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国际绿色浪潮推动下,有利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我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恶化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发展无公害产品;如果执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系列标准ISO14000,将给我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强烈反对这种高水准的环境标准,但又必须适应国际环保的大趋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了解和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环保措施,以此为契机,发展我国环保产业,提高环保水平,促使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就会不攻自破,我国的经济也会实现跳跃式发展。 二、 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在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入手。 (一)争取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利用国际力量抵制绿色贸易壁垒,这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外因条件 首先,积极参加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与贸易问题的讨论,积极参与国际环境组织和国际贸易组织的活动与谈判,扩大我国在一些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阻止一切滥用环保法规、滥用贸易协议条款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结果。其次,我国应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即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责任,但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义务,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并以优惠条件转让环保技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自身环境和参与全球环境保护。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开展“绿色外交”,利用国际机构的“绿色援助”,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 (二)针对绿色贸易壁垒直接影响的微观主体——企业,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方面互动的、有利于经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环保协调机制,这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在条件 1、政府方面 ① 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我国由于环境保护基础薄弱,有关贸易的立法尚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上对环保的要求,在国际社会贸易立法“绿化”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法规体系和与贸易有关的对外贸易法规体系。尽快制定自己的环境法规,以防止污染环境生态的产业和商品流入。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② 在制定发展政策时考虑环境建设的要求。环境经济政策是国民经济管理政策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制定其他各项发展政策时,必须考虑环境的要求。在税收、财政政策等方面,可以用经济手段促进企业环保的积极性。例如,允许企业对环保设施加速折旧,对清洁原料或产品减免税收,考虑设置环境税等。在金融政策方面,为企业环境保护投资、融资创造更好的条件。例如国家把一部分政策性贷款用于企业改善和保护环境。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应积极促进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生产绿色产品,转向有利于环境的产业部门等。 ③ 积极主动地吸取国外有益的环境管理经验,在国内生产企业中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抓好环境管理,建立合理的环境管理体系。政府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企业申请认证,让企业了解认证的益处,为企业认证创造便利的条件。 2、企业方面 ① 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企业只有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才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环境行为才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内在驱动力作用下,企业才自愿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会减少废物产生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常说的“双赢”(WIN-WIN)。其次,买方市场引导企业采取对环境友好的行为。再次,企业为树立企业形象,往往也会扮演环境“卫道士”的角色。 ② 积极采取ISO14000标准体系认证,对企业推行环境标准化管理。国际环境标准ISO14000系列的具体含义为:“是一项关于某个组织与实施、维护或完成其涉及大气、水质、土壤、天然资源、生态等环境保护方针有关的包括计划、运营、组织、资源等整个管理体系标准”。 实施ISO14000无疑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以最少的污染产生最大的效益的有效措施。实施ISO14000,可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同时,可以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树立我国企业的良好国际形象。1996年8月,海尔集团率先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成为当时通过此项认证的第一家中国企业,并成为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电冰箱最多的厂家,海尔的做法是值得我国其他企业认真学习的。 ③ 发展绿色生产,建立清洁生产机制。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术语,并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之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险性。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即减少其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业技术,改进工艺和改善管理来实现。” 清洁生产是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新认识,那种专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获利性的传统生产观得到了革命。实行清洁生产机制,才能适应国际贸易中对绿色产品以及绿色包装、绿色标签等的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开发和引进适用的对环境无害的技术和设备,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3、公众方面 我国应开展深入广泛的环保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要努力培养新型的消费观念,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将保护环境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和现代文明的标志加以提倡。使公众成为监督政府和企业实施环保行为的中坚力量,真正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互动的有效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 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突出反映了国际环境斗争的症结,这就是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合作保护行动中的责任和利益分配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面对现有的国际环境形势,中国面临着双重压力,在国内,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压力;在国际上,面临着发达国家较高环境标准和要求,及如何树立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环境形象的压力,这是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挑战伴随着机遇,只要认真研究这些新问题新情况,提出科学的对策,我们就可以变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书目 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② 《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 ③ 《WTO企业指南》 ④ 《WTO与中国贸易法律制度的冲突与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