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李 磊* 摘要:林业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什么是林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界尚无统一认识。本文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目标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目前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些对策,目的在于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 目标 对策 一、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及内涵 1、背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不仅是一种理论,可持续发展本身内在地包含着把这种新的发展观念、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发展战略付诸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备受世人关注的能源消耗、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调等六大危机都与林业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林业工作的重点在于保护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许多国家纷纷把目光转向森林,强烈希望扩大和恢复森林的面积和质量,以便获得“绿色宝库”及其资源,使人们对森林地位作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森林作为林业的主体,林业的发展离不开森林,林业的作用显而易见。 2、含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在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特殊意义,还在于为广大山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与生存条件,为脱贫致富提供经济来源。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主要背景是以水土流失、荒漠化、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工业污染等为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而森林生态系 统的局部消失、退化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从全人类根本利益来看,应当处于最重要地位,这也是森林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的本质原因。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三大目标的统一,是林业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境界。但是,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实践中3个目标常常处于矛盾之中。虽然全社会对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在逐步深化,但至今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 林业处于一种不利的发展环境。林业内部,除自身不合理经营活动所造成的困境外,更主要的是林业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发展的封闭系统中,为了生存不得不砍伐森林。结果,不仅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条件,也与社会要求相背离。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重新认识林业以及重构林业与社会经济大系统之间合理关系提供了机遇。 三、 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林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造林绿化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防护林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林业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林业和林业队伍自身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我国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林区可采资源萎缩,企业经济危困,生态平衡受到破坏。(1)没有建立资源的补偿机制,违背了资源再生产规律和价值规律。采取重采轻予的政策,只向森林索取,不承认林价,只计算采运成本,没看到森林的生态价值。再加上“原”字号、初加工的林产品较多,木材价格偏低,使资源的消耗得不到必要的投入和补偿。(2)林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条块分割,责权分离,产销脱节。(3)经济政策和投资政策不当,长期实行以木材为中心的单一产业结构,忽视了森林的保护培育和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投入。(4)林业技术研究、推广与信息发展滞后。由于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林业科技进步滞后,科技贡献份额仅占20%左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由于采伐与更新方式不当,林区生态失衡问题日益明显。迹地更新树种单一,大多形成针叶纯林的单层林分。林木生长率低,病虫害严重,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气候异常。 2、发展林业的意识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1)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在造林营林工作中,大多数是急于求成,没有按照林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出现了森林植株过密,林木分化严重,树种单一,形成大面积纯林,加剧了森林的病虫害,使林木成活率不高,经济效益差。(2)林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国家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账太多,林业基础脆弱,导致森林环境建设与发展后劲不足。如火情了望台覆盖率仅为50%左右,防治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综合能力差。(3)发展林业的意识同林业的地位作用不相适应。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肩负着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但由于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全民的共同意识。(4)当前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随着木材产量调减政策的实施,使木材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林区的生产结构调整尚未全部到位,因此,使一些地方林业产业的发展处于低迷状态。 四、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改革旧体制和旧机制,使林业管理体制顺畅,机制灵活。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以粗放的外延发展为特征的,即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实现经济的较高增长。这和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积极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 2、加快林业改革步伐,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反映林业特点的林业经济体制。当前,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对林业的领导,逐步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按区域化、社会化原则,合理设置林业生产管理组织,调整生产力布局,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逐步推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转让和资源资产化管理,参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做法,调整林业企事业组织,构建新的产业群体。同时,应加快研究建立可操作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综合核算体系,使有关统计和林产品价格能够较准确的反映经济活动所引起的森林资源和环境变化。 3、制定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制体系。(1)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法律规范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促进全社会对林业的参与,消除非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林业管理。运用税收、金融、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调整利益结构,保证林业投入和防止短期行为。(2)开征生态税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由于现行税收体制的缺陷,使得自然资源与能源价格过低(鼓励了低效和浪费),而劳动力成本过高(抑制了就业的扩大)。在这种税收政策引导之下,其结果必须是企业特别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重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率,于是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的加速退化,同时,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不足,出现严重的失业现象。而通过征收生态税,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削减劳动所得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这样可以实现税收的转移,从而可以明显地促进就业机会的扩大。(3)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尤其要以法治林,在全社会创造良好的保护林业发展的法制环境。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林业的行业特点和社会性,使得林业的总体效益非常巨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在很多地方不显著。由于以下原因,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第一是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素质低下;第二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林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并且森林资源相对短缺,中国人均森林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森林占有量的20%。第三是山地多,土地瘠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政府调控(政策支持);②科技支持;③资金支持;④意识支持;⑤社会公众参与。 5、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首先,加强林业科技研究。当前,应尽快研究建立人工林集约经营技术体系,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其配套技术系统,研究开发森林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和森林灾害预测、预报、预防和应急反应能力等技术。使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其次,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开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其目标是探索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研究解决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典型示范。 参考文献: (1)《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李笑华 李海东 中国林业企业 2001年5月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构想》向艳辉 四川林勘设计 2003年3月 第1期 (3)《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浅议 》周易 黄旭 青海农林科技 专题综述 1996年 第4期 (4)《论建立可持续发展学的必要性》廖荣华 生态经济 2000年11月 (5)《国外开征生态税收的实践及影响》杨多贵 陈邵锋 周志田 生态经济 2001年 (6)《论安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虞沐奎 生态经济 2001年 (7)《试论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政策保障体系》林剑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9月5期 (8)《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目标与途径》 黄选瑞 周怀钧 张玉珍 高玉娥 第13卷 第3期 河北林果研究199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