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研究会论文集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文章 > 会议论文 > 2010年研究会论文集 > 正文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2017-02-11 271 次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兰 卓* 吴丽涵** 摘要: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代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将对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持续发展模式将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强后盾。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可持续消费 循环经济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生态规律,对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才是协调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最佳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受到最终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影响。因此,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将会极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会为产业结构的变革提供绿色需求动力。 一、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勃兴,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从而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也即循环经济。 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简称3R原则),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从根本上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换句话说,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只能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之路才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自觉地选择循环经济的产品,才能形成绿色消费市场,从而促使企业自主地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据统计,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消费模式下,资源的利用效率仅为10%到20%,在系统的终点,约有接近80%的资源被当作垃圾处理掉了。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从生态圈挖掘资源,进行加工、生产、销售,最后将废弃物扔回生态圈。而可持续消费则鼓励人们使用绿色产品,积极选购简易包装、大包装、易拆解包装的商品,减少污染量,优先选购可重复使用包装的产品;做好商品消费后包装物的分类、回收、以利于包装物的重复利用,从而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可见,可持续消费是与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并且有利于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应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作为一种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可持续消费即指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包括了商品选择、消耗到废弃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考虑,并应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为后代人提供同等的消费权益,使他们能够公正地享受到同样的自然环境。 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相适应,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以节约资源(Reduce)、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Reuse)、垃圾分类(Re-cycle)、救助物种(Rescue),(简称5R)为基本原则。在消费内容上,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在消费观念上,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可持续消费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限制非环保产品,还能够成为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联合国统计署提供的调查资料显示,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消费品的环保标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商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绿色市场也正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之而来,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必将促使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对污染治理设施的投入和生态产品、生态技术的开发,为回收产业创造大量需求,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消费体系正处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发展可持续消费模式将促使我国企业行为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将为新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形成中国入世后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大助力。 三、 可持续消费的实施机制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我们应当鼓励适度的消费,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也要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对消费进行引导和规范,使人们通过消费能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留下充分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可持续消费观念虽已日益被社会所接受,但要使这种消费模式成为生活的主导,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大力提倡可持续消费,转变消费观念 1、加强对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宣传。为了使消费者建立全新的消费理念,增强全民绿色消费意识,倡导和建立一种社会消费文明,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革除传统消费观念,改变亿万人的生活消费习惯,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改变观念。新闻媒体、经营实体以及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广泛开展可持续消费的宣传活动。对可持续消费的教育也应从小抓起,将这种观念渗透到教育、校园文化中,并转化为青少年儿童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时尚。通过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形成可持续消费观,使消费者建立合理的绿色消费结构和多样的绿色消费方式,从根本上认识可持续消费的益处和重要性。 2、重视环境保护组织的作用。可持续消费的大众性决定了环保民间组织的特别的角色。近年来,环保民间组织在教育和引导公众、促进公众参与,推动和帮助政府实施环保措施,监督和帮助企业更多地关注环保,促成民众与政府的沟通,促成生产者、消费者、决策者之间的沟通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了解,北京市环保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开展北京市公众参与绿色生活行动,发起、组织、推动各种活动上百次,参与人数达到十万人。同时,环保民间组织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人代会提出议案,也可以对有关立法、政策及税收等提出建议。 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消费之路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就需要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公众参与绿色生活行动才刚刚开始,倡导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消费模式,实施可持续消费战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推行可持续消费的政策体系 1、运用经济杠杆实施利益驱动政策。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更多的消费绿色产品来减少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缓解人类发展工程中所产生的与自然的矛盾。目前,各国都在立法中努力建立低成本的循环利用管理体系,发展绿色产品的市场,致力于在税收、废弃物管理费用上实现减免或低支出。一方面,政府应该为绿色产品的生产提供更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对生产绿色产品企业的支持,使其能够在价格和环保效应上都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在绿色产品的流通上,也可以通过消费税等措施来调节、鼓励对绿色产品的购买和消费。 2、建立和完善绿色标志制度,对可持续消费进行引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绿色产品的生产、消费。1988年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开始实施绿色标志,1992年欧盟国家又率先实施环保认证制度,让消费者能识别产品的环保品质,同时鼓励厂商生产低污染的绿色产品。我国的绿色产品最先在食品行业出现。随后,在1994年成立了中国环境标准认证委员会,标志我国绿色工业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但目前我国绿色产品认证部门对认证对象要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使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标志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同时还要健全对产品的检验检查,坚决查禁假冒绿色标志的产品,维护绿色产品的信誉。各级政府的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应协同作战,建立有效的监管程序,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在地方保护主义掩护下的制假、贩假行为,为绿色产品提供一个开放、统一、公正的规范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既是对绿色产品生产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同时也能保障社会整体消费安全,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为可持续消费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政府可以通过对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倡导,促使公众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确保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有序进行,为社会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消费环境。  3.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对消费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目前,我国已陆续出台一些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1996年8 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些法律法规和《决定》中,有些涉及到对非持续性消费的节制和对可持续消费的倡导。但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规范人们消费活动和行为的专门法律规范。随着人们对可持续生活消费方式的理解和接受,我们需要有相关的法规政策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生活消费活动及行为,限制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方式。另外,在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中,消费结构和方式的不合理还是较普遍的现象。对此,应加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进行控制。如对于白色垃圾,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贸市场、商店、快餐业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饭盒等“白色污染”的管理;农贸市场、商店要尽快限制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用可降解塑料膜制品来代替,或用可以回收利用的纸制包装袋来代替;快餐业应承担一次性饭盒的回收处理的责任,尽快在全国铁路列车上推行纸制饭盒。同时建立起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有助于垃圾变废为宝。   总之,合理的经济、政策手段将有助于居民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落实,并进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可持续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循环经济无疑是一条最佳选择,而市场经济中,生产模式的选择最终都是要由消费者来检验的。因此,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必将改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循环经济产生更强劲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