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理论文章 > 正文
以最低的价钱进军沙漠
2017-02-14 2284 次

以最低的价钱进军沙漠

作者: 许立戈 GordonXugordonace@hotmail.com

近年来, 我们国家耗用大量资金在防沙工程, 即使如此, 效果不是那么乐观. 根据资料(1)所显示, 我们不但没有克制沙漠的扩展, 反而被它逼得在节节后退. 这不是在前线的科技人员的懒惰, 无能, 或什么的, 而是他们在战场上所攻击的对象错了(2). 沙漠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简单而又艰巨的问题. 说它简单, 它无非是我们小学所认识的追及问题. 就是沙漠的扩展与防御系统的建造进度在追赶. 只不过它们的运动方向不同而已. 说它艰巨, 无疑, 跟任何大自然力量对抗永远是艰巨的, 而且往往以失败告终. 所以我们不应该与大自然的力量正面交锋. 我们要巧妙的利用就地资源, 以毒攻毒. 不要再想着用什么硅酸钾(每吨2000RMB), 什么干芦苇或者外来资源来克制沙漠的扩展. 原因很简单, 沙漠面积这么大, 要用多少外来资源才能克制沙漠的蔓延? 想一想, 沙漠里哪些资源最为丰富的? 无非有三样: 风, 沙, 阳光. 巧妙的利用这些资源, 或者能找到什么路子来. 就地取材这个理念很重要. 所有世界之最的庞大建筑工程都尽可能用这种理念. 举例说英国与法国一起建造的地下通道(Channel Tunnel)(3). 这个举世无双的庞大工程所需要的水泥当然也是惊人的. 刚开始施工的时候没有就地取材. 随之而来就是因为供给线太长而拖累了工程. 但不久就用挖出来的废物作为水泥的原材料. 而且水泥厂就设在洞口前不远. 又举例美国的胡佛水坝(Hoover damp)(4), 它需要的水泥是前者的14倍. 水泥的原材料也来自当地. 更巧妙的例子, 在远航太空探测器(deep space explorer)需要改变轨道, 加速 或减速的时候, 靠的不单单是自身的动力, 大部分的作用力来自于 “附近” 星体的吸引力(5)或大气层(6). 无论工程有多大, 难度有多高, 就地取材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而减轻投资者的资金负担. 现在我们所拥有的材料是沙, 也只能是沙. 因为风跟阳光不能作为材料. 如果把沙粒加热到它的熔点时, 它就变成玻璃. 在这所需要的不是精心雕刻的玻璃艺术品, 而是可以防止风沙的盾牌. 再者, 玻璃的成品不是用在商业用途, 对它的要求并不高. 基于这些原因, 原材料不用筛选, 过滤, 或净化. 引用邓小平的猫论: 不管是高等玻璃或劣等玻璃, 如果在沙漠里起到防风沙作用就是好玻璃. 熔化的玻璃在还没有凝固之前可以很容易的改变形状. 要把它做成什么样的形状, 那就要跟风联系起来. 改变风向就可以改变流沙的运动方向. “人” 字型跨在沙丘的脊梁对防御系统的作用与安全都有正面的效果 (7). 另外, 玻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能使它长存在沙漠的恶劣自然环境. 高熔点, 无污染, 不易受腐蚀, 难风化, 高硬度, 可承受断裂力度与它的厚度成正比, 以及它的反光效果可以减少沙漠对热能的吸收和水分的蒸发. 如此优良的材料, 我们为什么不用它呢? 说起来很轻松. 那怎么把沙子熔化呢? 要多高的温度呢? 沙子的熔点是500~1650 摄氏度, 根据它的元素含量结构而定. 要达到这种高温其实也不难. 把阳光聚焦就可以. 在沙漠里, 阳光强度可以超过 1000WH/M^2. 我们只是把阳光的热能收集, 没有把它改变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所以我们不需要考虑能量流失. 用冷钢制造的管道收集多个聚焦(8) 单元所得到的阳光然后输入熔炉里. 这种双重聚焦方法可以把最终焦点温度提升到能瞬即间熔化沙子, 大大地提高熔炉的效率. 2004年研发的Plasmelt 可以每小时生产200~500LB (91~230kg) 玻璃 (9). 以1998的科技, 理论上的数据, 熔化每吨玻璃需要2.2~2.7百万BTU, 但实践中要用三倍的能量. 到2020年, 效率可望降低50% (10). 要达到2004 年Plasmelt的效率只需要546平方米的太阳能. 在材料与能源方面我们都不用钱. 这是一个100%免费的交易. 还有, 它们都是取之不尽的. 在沙漠周边植树造林, 无论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都是可以的. 可是, 效率低, 树木的成活率也低, 后遗症难以解决. 等到一棵树幸存的树苗长大以后, 很可能它周围的兄弟姐妹们都死精光了. 所以我们虽然在理论上做对了, 但在实践中做错了. 我们不能用有生命的植物来对抗或者改变没生命的恶劣环境. 因为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我们应该用没生命的东西来改善, 对抗没生命的环境. 等时机成熟了, 再用有生命的植物来进一步改善环境. 我们可以用免费的材料, 免费的制造过程来植没生命的树---玻璃树. 还记得田忌赛马这个寓言吗?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玻璃树对我们来说没什么真正的价值, 因为我们制造它的时候是免费的. 那它就是田忌的劣等马. 相对来说, 有生命的树木在培育过程中我们是有付出的. 而且它将来长大以后的价值会更高. 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想树木长存与那里. 那它就是田忌的上等马. 它的死活就是比赛的输赢. 沙漠这位齐威王也有两匹不同等级的马(风头, 风尾), 而且他的上等马每次都是跑第一局的. 那么田忌应该怎样出马, 不用多说, 我们都清楚了. 前面所说的具有技术性问题, 有待开发. 不过没所谓, 有一种很直接, 也很省钱的方法, 但要全民行动. 如果照顾过婴儿的人都知道婴儿每天所用的尿布起码要7~10片. 大部分的尿布里面用化学产品一种叫高吸水性树脂(12)来吸收尿液.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固水材料. 中国的出生率高(13). 婴儿所用的尿布数目多, 特别城市里的消耗量更多. 我们应该把用过的尿布回收再埋在计划的沙漠边缘. 在地下水还没来得及被蒸发掉前, 用尿布来捍卫干渴的大地. 唯有降低地表的蒸发率才能在不毛之地养活绿色的防沙林. 二十年后如果计划生育还不松懈, 出生率很有可能下降. 现在出生率还处在高峰, 使用这种尿布的婴儿有高攀的趋势, 现在应该是接近排放量的黄金时间. 利用回收的废物来回收废地.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 这是无懈可击的方法. 当然, 这种方法可能存在一些未知问题, 譬如健康. 不是每个婴儿的尿布都可以用在这个计划里. 假如婴儿带有某种严重的传染病. 他(她)所用过的尿布是不能回收, 除非这个工程有处理这种病毒便宜而有效的方法. 所以回收尿布是有风险的. 但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很难. 每个婴儿出生后都要定期检查. 医务人员有权和义务给他(她)开红灯或绿灯. 除了有监管条例, 国家也应该给予捐赠尿布的家属一些奖励从而利于集中全民响应. 任何类似作用, 对环境没污染的材料都欢迎捐赠. 资金, 我们一定要投资. 但也不能盲目投资. 除了投资在幼苗培育方面(必要支出), 尽量不投资其它外来附加材料与能源, 除非外来资源也是非常便宜. 唯有这样, 如此庞大的工程不会受国家财政肥瘦的干扰. 跟投资给军队建设一样. 我们只需要投资在打造一支有实力, 高效率的建设部队. 他们不是人, 他们是自动化机器. 他们的任务是生产与部署防御系统的盾牌和玻璃树; 运输, 埋藏固水材料, 种植, 保护幼苗. 他们每个个体都有GPS 定位仪. 操作人员通过卫星网络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得知他们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 通过互联网, 他们的作业都由总部的操作人员指挥. 以今天的科学技术, 这不再是科幻的说法或设想了. 当然,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很多作业需要人手现场操作. 众所周知, 美国的航天事业非常发达. 为什么他们能遥控远在上几百万公里的卫星或探测器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这种方式遥控在自家门口的机器来完成这么意义重大的任务呢? 虽然我们国家的人口众多, 但也不能把活生生的人派到如此恶劣的环境被煎熬.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两亩地而是几千万平方公里. 再者, 现在国家正发展航天事业. 为什么我们不把沙漠作为练兵之地来发展太空探索技术呢? 美国NASA研制的Voyager 1和 Voyager 2 (11), 它们自行寻找途径的思维就是来自荒漠的启发. 目前为止, 太空探索的每个需要登陆探测仪器在它们被选定任务执行者前, 它们的前辈或前辈的部件都需要在恶劣的荒漠里(或模拟环境里)试验过. 原因很简单. 气候恶劣与变幻无常, 寸草不长就是沙漠与其它星球的共同点. 如果我们无法征服家门口的沙漠, 我们休想征服别的星球. 既然对沙漠工程的投资对航天技术有启发和帮助, 我们为何不做一箭双雕而意义重大的事呢? 任何投资者都希望他(她)的投资得以应有的回报. 沙漠工程不是只有一位投资者, 国家政府不完全是这个工程的投资者. 政府其中一个功能是管理国家的财政. 就是说, 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是国民的经纪人. 真正的投资者是人民. 最好有私营企业参与这样的工程. 明智的投资者不会因投资风险而退缩, 而是绕道让风险擦身而过. 最终目的还是达到的. 精明的经纪人不会用客户的资金跟大财团硬拼. 沙漠本身就是大财团. 我们怕的不是这个财团的沙, 而是他的风.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做废物回收省下了不少资源. 如果可以利用这个大财团的资源来制约它的扩展并改善它的环境也就等于废地回收. 国家有的是人才. 技术是否能开发出来不是完全靠他们的智慧而是我们国家愿不愿意让他们在这个领域贡献他们的才干. 请不要忘了, 一旦沙漠被征服后的回报是不可估量的.

以下是我写这篇文章时所找到的资料. 有中文, 有英文, 也有照片. 希望能帮助你的阅读. 更希望读者对国家环境的关注. 如果有好的建议, 请贴上, 让更多关心国家领土的人分享和参与. 1http://www.ruishi.info/forum/simple/index.php?t849.html 2http://www.fon.org.cn/index.php?id=3820 3http://www.theotherside.co.uk/tm-heritage/background/tunnel.htm 4http://en.wikipedia.org/wiki/Hoover_Dam 5http://www.aerospaceweb.org/question/spacecraft/q0218.shtml 6http://www2.jpl.nasa.gov/basics/grav/primer.html 7http://gordonace.myphotoalbum.com/view_photo.php?full=1&set_albumName=album02&id=DSCN0163 8http://www.corrosion-doctors.org/Solar/images/88kwL.jpg 9http://cgr.alfred.edu:80/RGMW.pdf 10http://www.eere.energy.gov:80/industry/about/pdfs/glass_fy2004.pdf 11http://voyager.jpl.nasa.gov/ 12http://www.bjkp.gov.cn/wskpx/k21146-02.htm 13http://www.moh.gov.cn/statistics/digest01/Ty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