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某钢铁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改善技术装备,优化产品结构,投资新建了198m2烧结机生产线。受业主委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规要求,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一)评价依据
1.法律与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2年5月12日国务院令第352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7日国务院令第376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7月27日卫生部令第49号发布)。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2002年3月28日卫生部令第23号)。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生部1999年12月24日发布)。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02年3月11日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63号)。
➢《高毒物品目录》(卫生部2003年6月11日发布)。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条例》(1989年10月24日国务院44号令)。
2.评价标准与规范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第63号)。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199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12801-1991)。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 11651-1989)。
➢《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WS/T 69-1996)。
➢《烧结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 11662-198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GBZ/T 160.33-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无机含氮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T160.2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无机含碳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T160.28-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T160.10-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氟化物的测定方法》(GBZ/T 160.36-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砷及其化合物的测定方法》(GBZ/T160.31-2004)。
➢《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GB 16203-1996)。
➢《工业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GBZ l32-2002)。
➢《含密封源仪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5-2002)。
3.基础依据
➢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
➢项目批文。
➢项目可研报告书。
➢项目初步设计书。
➢其他相关资料。
(二)评价目的
①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②明确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
③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
④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⑤为建设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依据。
(三)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以工程实际建设内容为准,包括配料室、一次混合室、制粒室、烧结及冷却室、第一成品筛分室、第二成品筛分室、主电除尘室、主抽风机室、主电气楼、成品矿槽、给水泵站、机尾除尘系统、成品除尘系统、辅助设施等。
本项目维修及生活辅助设施依托于工厂现有资源,不在本评价范围内。
(四)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的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要求,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五)评价方法
本评价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和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六)评价程序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技术要求,确定评价工作程序。工作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分别完成方案拟订与审定、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性健康检查、报告撰写和评审等工作。
(七)质量控制
在整个评价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质控部门制订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程序》。评价报告书需经过审核人、审查人和批准人严格审定,质量管理科负责数据与资料核对,确认无误后盖章签发。
二、项目概况及试运行情况
(一)项目概况
该钢铁公司距市中心约4km,属国家重点钢铁联合企业。是一个包括矿山、焦化、耐火、烧结、炼铁、炼钢、轧钢、金属制品及相应的辅助配套设施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该工程建设总投资为27155.32万元,其中职业安全卫生设施投资概算约358.86万元,占工程总投资费用的1.5%。
(二)试运行情况
该项目竣工投入试运行以来,经多次调试已满负荷运行半年。主要设备、工艺、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等达到了设计要求。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依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要求实现了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目前运行正常。
三、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评价
(一)地理位置
该项目选址服从公司总体规划,建在公司烧结厂预留空地内,占地面积55700m2。东侧为现有一烧车间,西部为新建的一烧原料场,南面为烧结厂铁路车站及二烧车间,地势较为平坦,周围1500m范围内没有集中居民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夏多雨、秋季多旱,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偏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选址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和《烧结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 11662-1989)的要求。
(二)总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
本工程依生产工艺流程自北向南布置了配料室、混合室、制粒室、烧结机、鼓风环冷机、主电除尘室、主抽风机室、主烟囱、一次筛分室、二次筛分室、成品矿仓等。
为美化环境,减少污染,在厂区空地和新建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与美化,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绿化率为15%左右。
该项目厂址地势平坦,各生产车间及辅助设施布置在同一平面上,其烧结机、筛分楼和电除尘等工房为多层建筑,烧结机燃烧炉位于顶层,有利于热量的散发。
项目总平面与竖向布置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要求。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一)主要产品与原材料
该新建198m2烧结机生产装置设计年产烧结矿198万吨。所用原料及燃料情况如下。
1.含铁原料
含铁原料主要有原料场混匀矿和高炉返矿两大类。各种含铁原料在原料场混匀之后由胶带机送往烧结车间,高炉返矿由胶带机从高炉返矿槽运至烧结车间。
2.熔剂
烧结熔剂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和生石灰。石灰石在料场破碎成小于3mm粒径后供烧结车间使用。白云石粉在料场储存,由胶带机送往烧结车间。生石灰采用密封罐车送至配料室一侧经压缩空气输送至生石灰配料槽储存。
3.固体燃料
烧结用固体燃料以焦炭为主,当焦炭不足时用煤粉补充。燃料在料场破碎成小于3mm后由胶带机送往烧结车间。
4.点火燃料
点火燃料为公司自产的混合煤气。
(二)工艺流程
该装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先进。采用了微负压点火燃烧工艺、大功率抽风系统和电除尘系统,其工艺流程如图3-1所示。
(三)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项目生产全过程存在机械噪声和粉尘职业病危害。其中粉尘主要种类是铁矿石尘。在混料前还存在少量的石灰尘、白云石尘、焦炭尘和煤尘等。烧结机由混合煤气点火,焦炭粉和无烟煤作燃料,燃烧工艺温度1100-1300℃。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少量铅、砷、氟等多种有毒物质。其有毒物质种类和含量依矿石品种不同而有差异。
在二次筛分后返矿皮带和成品送往高炉皮带两处安装了核子秤,存在射线职业病危害因素。该项目使用的主要原材料为铁矿石、生石灰等,因此生产过程中不直接存在生物致病因素。
综上所述,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铁矿石尘、白云石尘、石灰石尘、煤尘、焦炭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噪声、辐射热、射线等。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混合配料、烧结炉煤气点火装置、环冷、破碎与筛分等岗位。
(四)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项目实行四班三倒作业制。轮班劳动者常会导致“轮班劳动不适应综合征”,连续8h仪表单调作业,容易造成工人精神疲劳、视觉疲劳和强制体位等。
集控室、机头风机控制室等安装了冷暖空调。新风量供应不足时可导致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和氧气浓度不足。
(五)劳动定员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该项目隶属于烧结厂三烧车间。共配备有180名员工,各主要生产工段人员配备与职业病危害情况见表3-1。
维修由烧结厂统一承担。其中皮带维修工可能接触苯系物等有机溶剂;其他维修工可能接触噪声、粉尘、射线和热辐射等。
五、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评价
(一)化学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
该生产工艺采用自动化及计算机程序控制。可能产生煤气泄漏的部位安装了CO气体报警装置。重要设备及设施设有相应的连锁装置,以防止煤气泄漏所致中毒事故的发生。
烧结炉采用负压燃烧方式,燃烧烟气穿过料层进入机头电除尘器,最后经120m高烟囱高空排放。为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选用了含硫量较低的混合煤气、焦炭和无烟煤作为燃料。在正常工况条件下燃烧废气向工作场所逸散的机会很少。且工房通风良好,有利于有毒气体的散发。
(二)通风与除尘防护
据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该项目通风除尘设施及运行情况如下。
①对烧结生产过程中的产尘设备以及产尘点采取了尘源密闭措施,如设置抽风罩或密闭罩,并采用机械抽风方式,确保罩内负压,以控制粉尘外逸。
②炉头、炉尾和筛分处分别安装了高效率的电除尘器。
③除尘器下部输灰设备采用密闭性好、耐磨损、故障率低、适合输送烧结粉尘的刮板输送机。
④对除尘管道系统中容易磨损的部位采用耐磨技术,以延长除尘管道的使用寿命,减少除尘管道的维护工作量。
⑤采用了专有阻力平衡技术,确保除尘系统各抽风点除尘效果运行可靠。
⑥地面设置了冲洗装置,减少二次扬尘。
该项目采用了大风量集中式通风除尘系统,有效地控制了主要粉尘散发点的扬尘,也便于集中管理和维护。
(三)高温危害防护 将烧结室高温作业区布置在厂房的顶层,建筑物设计成敞开式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进行散热。
在烧结机机头布料、机尾排料、环冷机布料和排料处设有4个工业电视摄像点,用一对一摄像显示方式。监视器安装于集控室内,利用工业电视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使操作工人远离高温热源。
在烧结室的高温作业区设置了3台移动式喷雾风扇,用于岗位通风降温,改善了岗位夏季作业条件。
在电气楼的主控室,高、低压配电间的控制室和主抽风机控制室等有操作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岗位处设置了空调,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
为了减少高温热辐射造成的危害和综合利用余热,在烧结机机尾安装了余热锅炉。
(四)噪声危害防护
炉头主风机室选用了进口西门子低噪声风机,并将操作室做了隔声处理。对所有风机出口或入口全部安装了消声器,并在风机外壳包裹了隔声材料,有效地减少了噪声对作业人员听力的损害。
(五)室内微小气候控制
车间办公室、电除尘风机操作室和混料操作室等绝大多数操作室安装了冷暖空调。
(六)生产性采光照明设施
各生产岗位与办公室白天均以自然采光为主,照度要求较高的操作区,辅以人工照明。
主厂房和道路安装了金属卤化物灯照明。各操作台、办公室、仪表等作业岗位安装了日光灯,白炽灯照明。灯光安装位置较为合理,提供了正确的光线方向,减少了工作面阴影,提高了照明效果。
(七)防护设施维护情况
防护设备保养与维护由各班组指定专人负责,并有运行记录。维修由烧结厂维修车间统一承担,设有皮带维修班、电气维修班和机修班等。
六、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一)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测试条件
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测试严格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要求进行。在满负荷生产状况下,对建设项目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铅烟、砷化物、氟化物、石灰尘、铁矿石尘、噪声、射线、辐射热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工作场所微小气候条件(气温、气湿、风速、气压)进行了系统地测定。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及职业病危害程度定量分级情况见表3-2、表3-3和表3-4。计算主要有害作业工种接触各种毒物TWA值共24点次,全部达标。计算主要接尘工种接触粉尘的TWA值12个,全部达标。对两处活度为3.7GBq的137Cs皮带核子秤进行外照射检测,结果为0.42-3.22Sv·h-1。
从上述检测结果来看,毒物测定结果全部合格;噪声有2个点不合格(一筛分二楼椭圆筛和二筛分二楼椭圆筛),其危害程度为I级;粉尘有一个点超标(配料室生石灰加料口),其危害程度为I级。热辐射和气象条件监测结果全部合格(此略)。
(三)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1.有毒物质危害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对项目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铅、砷、氟化物共7种毒物33个点的浓度和主要接毒工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了系统测试与估算,测试点结果均合格,说明该项目在设备运转正常的情况下,有毒气体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
2.粉尘危害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对项目工作场所35个作业岗位粉尘浓度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除配料室加生石灰处粉尘浓度超标外,其他作业点粉尘浓度均达标。说明在设备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其混料机、烧结机、筛分等粉尘危害岗位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配料线粉尘危害的卫生防护应予重视。以保障作业人员免受粉尘的危害。
3.噪声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对项目工作场所44个噪声作业点进行了噪声强度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该项目噪声控制效果总的来说较好。但一筛分二楼椭圆筛和二筛分二楼椭圆筛噪声强度超标,对噪声超标作业点应进行整改,并应给巡检人员发放防噪声耳塞。
4.电离辐射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该项目在返矿皮带和成品外输皮带处安装了两台皮带核子秤(北京首冶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制造,带铅罐密封)。核子秤皮带工作场所含密封源仪器仪表放射防护测量结果未见超标。根据《含密封源仪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5-2002)的要求,该射线装置1m范围内应很少有人停留。
5.微小气候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本次评价时气温为20℃左右,尚未达到本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不能进行高温作业场所的评价。
烧结机部分巡视工人为露天作业,夏季太阳直接辐射作用将加重对作业工人的职业病危害,应加强对工人的个人防护,谨防高温中暑。
6.生产性采光照明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本评价监测19个作业点的采光照明,测试点合格率为100%。该工程的采光、照明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要求。
七、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与评价
(一)防护用品配置情况
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了“职工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对接触有害物质的作业工人定期发放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作业工人由于工种岗位及所接触的有害因素不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亦有所差别,常用的防护用品有工作鞋、工作服、口罩、手套等。车间备有防毒面具、毒物报警器等。
(二)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
公司制订了“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和“防暑降温物质管理标准”等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公司安全环保处配备有专职劳动防护用品管理人员,负责对全公司劳动防护用品的审批与发放工作。建立了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台账,并实施电脑联网管理。
各分厂、车间专(兼)职安全员负责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现场监督与考核工作。
(三)综合评价
该公司有健全的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从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结果看,制订的管理制度合理可行,现场督查严格,管理体系运转正常,防护用品的发放与管理基本能满足职工劳动保护的需求。
八、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一)建筑卫生学
厂房平面及柱网布置在满足工艺主体布置及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了采光与自然通风良好。各建(构)筑物围护结构采用砖墙、挡雨板、1.2m高砖砌栏杆等形式,其中挡雨板采用彩色压型钢板。
所有预制及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均采用SBS'或APP卷材防水。对于要求高的建筑物(电气楼、控制室等)采用Ⅱ级防水等级,并增设隔热层。各车间地面均采用素砼垫层和水泥砂浆地面,电气(办公)楼地面采用防潮地砖地面,集控室采用架空防静电活动地板。
厂房的小门一般用镶板门,个别用隔声门;厂房大门采用钢木大门;车间电气楼采用木质夹板门,局部采用铝合金门;变压器室采用专业的变压器室大门;电气室按防火要求采用相应等级的防火门。钢窗一般采用实腹钢侧窗。主控室、主风机房操作室、高压配电室和低压配电室采用铝合金双层窗。
该项目的建筑结构充分考虑了工房的保暖、通风、采光照明和微小气候等建筑卫生学要求,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有关规定。
(二)辅助用室
车间设有工人休息室、更衣室、卫生间、盥洗室和饮水设施等。其中设有5处厕所,共有蹲位数30个(男18个、女12个),安全教育室(由会议室兼)、食堂及浴室等利用烧结厂现有设施。其设施数量与位置分布基本达到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卫生特征3级的要求,能满足工人生活和保健的需求。
九、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与评价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
该公司有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体系,通过了国家IS0 14001双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负责安全、职业病防治工作。公司设有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委员会,职业卫生工作职能划归为安全环保处和卫生防疫站。安环处负责职业卫生现场工作,包括卫生防护设施的改造与管理,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审批,下达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职工的健康监护计划,管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制订安全操作规程,组织安全生产教育,负责职业病危害申报等。防疫站主要负责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和职业性健康档案管理等。
烧结厂共有专(兼)职安全员10人,其中三烧车间配备了专职安全员1人。全厂安全员均兼管所辖范围内的职业卫生工作。
(二)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为了保护劳动者健康,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与事故隐患,促进生产发展,该公司共建立了42个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如“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指南”、“防暑降温物质管理标准”、“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煤气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等。烧结厂根据公司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严格执行公司及烧结厂制定的各项制度与操作规程。为安全文明生产,保护职业人群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由公司安全环保处统筹安排。每年初安全环保处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负责对作业场所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测试结果存人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公司及各分厂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根据检测结果的超标情况提出整改意见,下达“职业病危害隐患整改通知单”,整改情况列入各生产单位的绩效考核。
(四)职业健康监护
按照公司制定的“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管理办法”,新进厂和离岗人员须进行体检,并定期对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体检,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
公司防疫站负责对体检过程中发现的疑似职业病者组织复查与诊断和对职业病患者治疗。
该项目所属的三烧车间为新建车间,现有职工180人,绝大多数由烧结厂内部调配。查阅全体员工历年体检结果,除发现4人噪声性听力损伤观察对象外,没有发现职业病患者。
(五)职业健康教育
公司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职业安全健康三级教育由公司、车间与班组共同负责实施。新工人要通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
(六)应急救援措施与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公司成立有职业中毒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安全、厂办、保卫部、消防队、医务等部门责任、分工明确,并制定了一系列职业危害事故应急程序与管理制度。用检查表法检查该公司职业中毒应急救援预案落实情况见表3-5。
在工作场所分别设置了“注意防尘”、“噪声有害”、“注意高温”、“当心中毒”等警告标识和“佩戴防尘口罩”、“佩戴护耳器”等指令标识。
(七)职业卫生资料归档
安全环保处负责职业卫生现场资料归档管理。主要包括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场所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资料,职业病危害因素测试结果,职业病危害申报资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料,职工健康教育以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资料等。
有关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诊断与治疗病案等资料由卫生防疫站归档管理。
(八)劳动过程管理制度
该项目多数工人在操作室和设备操作台旁工作,劳动强度不大。公司对生产线工人实行四班三倒工作制,每班工作8h,频繁间断性夜班作业可能导致部分作业工人生活节奏的紊乱和对倒班工作的不适应。
(九)职业卫生管理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该公司有较为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制度完善,机构健全,配备了专(兼)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工作运行有效,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十、评价结论
①该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根据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了总体规划、环保、绿化和职业卫生的要求。车间内绿化、整洁文明生产较好。周围卫生防护距离达到了《烧结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1662-1989)要求。
②该项目所选设备与工艺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劳动组织和制度基本合理。卫生防护设施较为齐全,运转基本正常,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
③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工作场所中存在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铅、砷、氟化物测试结果全部达标;皮带核子秤放射源了射线外照射测定结果达标;粉尘测定结果除配料班生石灰加料口超标外,其他场所均未见超标;噪声有一筛分二楼椭圆筛和二筛分二楼椭圆筛超标。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混合配料、烧结炉煤气点火装置、环冷、破碎与筛分等岗位。
④该项目车间办公室、风机控制室、原料场混料控制室等安装了空调,室内温度、相对湿度、采光照明等均符合职业卫生学要求。
⑤生产区内的卫生保健措施、更衣室、饮水设施、厕所等卫生设施基本完善,可满足工人生活与保健的需求,基本达到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⑥对该项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工人进行了定期健康监护,暂未发现职业病患者。
⑦公司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健全,职业卫生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资料归档等项工作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运行,目前运作情况良好。
综上所述,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运行正常,个体防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要求。
十一、问题与建议
①本次评价是在设备和卫生防护设施运转正常情况下进行的。考虑该项目属粉尘污染严重项目,其粉尘污染控制效果完全依赖于配备的大功率电除尘装置,因此除尘设施的维护保养十分重要。建议公司严格设备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②配料班生石灰加料口装置粉尘浓度超标,应加强治理,力争尽快达标。督促工人做好个体防护,坚持佩戴防尘口罩,以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损害。
③一筛分二楼椭圆筛和二筛分二楼椭圆筛噪声强度超标,应加强减振降噪措施,督促工人在巡检时佩戴防噪声耳塞,减少接触时间。
④烧结机和环冷机操作工为高温作业,另有少部分巡视工人为露天作业,夏季太阳直接辐射作用将加重对作业工人的职业病危害,应加强对工人的个人防护,谨防高温中暑。
⑤该项目使用混合煤气作燃料,存在一氧化碳化学毒物,应加强对煤气管道、阀门和设备检修。进一步完善警示标识,内容要求更全面和醒目,特别是应急救援通道和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通道应有明显的标识。针对煤气泄漏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在日常工作中应进行演练,并加以完善。
⑥工厂实行四班三倒作业制,生产工人频繁间断性夜班作业可能导致部分工人生活节奏紊乱和对工作的不适应。建议减少换班频率、相对延长连续夜班作业天数,这样有利于工人对夜班工作的适应。
⑦根据《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规定,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项目。
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继续做好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定期测定和对作业工人的定期职业性体检工作,以达到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职工健康,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目的。
十二、案例分析
铁矿石的烧结是将粉状铁矿进行高温加热,在不完全熔化的条件下烧结成团块状原料的过程。该项目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大容量烧结机和微负压点火燃烧工艺,配置了大功率的通风除尘设施,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工作场所粉尘、噪声、毒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幅减少。是目前我国烧结技术的典型代表。
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于2005年底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铁矿石尘、白云石尘、石灰石尘、煤尘、焦炭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噪声、高温与辐射热、射线、职业紧张等。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混合配料、烧结炉煤气点火装置、环冷、破碎与筛分等岗位。从现场监测结果来看除配料班生石灰加料口装置粉尘浓度轻微超标,一筛分二楼椭圆筛和二筛分二楼椭圆筛噪声强度轻微超标外,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同类老式生产装置。本案例特点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该项目选址服从公司总体规划,建在公司烧结厂预留的空地内。其布局充分考虑了物流、环保、卫生、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等多方面因素,卫生防护距离达到了《烧结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1662-1989)的规定。
②本项目在工程设计阶段,做到了从源头控制噪声,尽量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如炉头主风机室选用了进口西门子低噪声风机,操作室做了隔声处理。
③该项目采用了大功率通风电除尘系统,使混料、烧结、破碎、运输等产生高浓度粉尘危害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井回收利用了大量的铁矿石资源。粉尘是烧结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该项目粉尘控制效果完全依赖于通风除尘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在进行该类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应重点关注通风除尘系统的设计。
④该案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监测项目全面、重点突出。评价分析深入,为国内今后开展同类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
⑤本案例使用定量分级法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定量分级法系《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中规定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三种评价方法之一。由于预评价关注的焦点是预测其有害因素浓度(强度)能否达标,因此,目前该法在预评价工作中已鲜为人用。然而,控制效果评价则是对已竣工建设项目进行的全面系统监测与评价,了解其实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为控制效果评价结论与整改提供科学依据。可见目前控制效果评价在尚未建立类拟“综合指数”之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定量分级法的应用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该案例的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⑥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的要求,应对工作场所作业点和接触者两方面进行系统地测试与评价。传统的定点采样测试是对工作场所的监测。而针对工作人员接触(暴露)量的测试,应用个体采样器采样。鉴于目前个体采样尚未普及,在普遍采用定点采样的评价工作中,本案例选择工人经常操作(逗留)的地带为采样点,以MAC或STEL测定结果和工作人员接触状况为基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量分级,以评价工作场所的污染程度和防护设施的效果,并根据工时记录,计算主要有害作业工种(人群)的TWA,以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标准(PC-TWA)来评价个体的接触水平。此做法在没有条件进行个体采样监测的情况下值得借鉴。
⑦由于该项目设计时间较早,使用了两台137Cs皮带核子秤,存在放射线职业危害隐患。目前普遍使用电子皮带秤等非电离辐射装置,从而可源头消除电离辐射的职业病危害。在今后对同类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应推荐设计单位和业主尽量采用电子皮带秤。
⑧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中,该案例针对超标作业点进行了超标原因分析,并提出详细的、可行的治理方案,以指导业主尽快整改达标。
⑨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开展个体采样监测,以更准确的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个体接触水平的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