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钢铁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工业布局,对型材厂进行了异地大修改造。该项目2001年9月动工兴建,2002年6月竣工投产,受业主委托在试运行4个多月后开展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一、工程概述
该公司位于市区的西北部,距市中心1Okm,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夏多雨、秋季干旱,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1℃,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8.6℃。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北风,夏季主导风向是东南风。
该项目位于厂区内,占地面积54000m2,建筑面积25000m2。异地搬迁建设设施主要包括联合大工房、污水处理工房、主控楼、空压机房等。为节省投资,70%以上的设备采取了利旧,工程实际投资1.2亿元,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投资经费未单列。主要产品有圆钢、普通槽钢、轻型槽钢、等边角钢、不等边角钢、矿工钢等品种,设计年产量为50万吨。
(一)项目总体布局
1.总平面布置
主厂房长达350m,长轴为东西走向,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垂直。厂办公楼、工人休息室、洗衣房、淋浴室、卫生间等辅助用房建在主厂房的东侧,位于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厂内道路平整、宽敞,并有铁路直接进入主厂房,实现了生产线上的型材产品直接装载火车车皮的生产运输一体化。厂区内绿化面积达11000m2,沿河建设了15m宽的绿化风光带,充分展现了现代企业的设计风貌。车间内各主要设备岗位(进钢、出钢、初轧、中轧、精轧、冷床、冷剪)均设计有操作室,操作室采用了隔声设计,安装了双层玻璃门窗和空调等设施。加热炉位于主厂房的东侧,与轧钢线分开,避免了热源的交叉污染。
2.竖向布置
主厂房为三跨单层厂房,均为开敞式无墙壁构架,雨遮防雨,设天窗,自然采光通风良好,有利于加热炉和轧钢生产线热量的自然散发。此外,部分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如空压机、泵房等均为单层厂房。其他辅助用房多为多层用房。
(二)主要产品与原材料消耗
本项目系建设一条轧钢生产线,原材料主要是断面为150mm2以上连铸坯,以及用作加热炉燃料的混合煤气等。
主要产品有不同规格的圆钢、普通槽钢、轻型槽钢、等边角钢和不等边角钢等。
(三)工作制度及人员配备
生产线实行连续工作制,除故障和定期维修外均连续运转。工人实行三班三倒作业,班内实行轮休。作业工人实际工作时间为每班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
该厂配备员工632人,其中生产工人552人,后勤行管人员80人。全厂女工140人,其中一线岗位117人。
该项目接触噪声作业人员500人次,接触粉尘260人次,接触高温300人次,接触毒物70人次。
(四)工艺流程
该生产线主要包括进钢加热、热轧成型、冷剪矫直、打包检验入库等生产工段。
1.步进式加热炉
连铸钢坯首先通过精整与检验,由进钢控制室依次推人步进式加热炉,钢坯在炉内逐渐加热至1100℃左右,再由出钢装置将钢坯送上热轧线。
储热式加热炉以公司自产混合煤气为燃料,烟气与煤气预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经大功率引风机送至80m高的烟囱排放。
2.热轧成型线
加热钢坯依次经过热剪、粗轧、中轧、精轧、成型、热锯、冷却等工序完成热轧过程。该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能耗大,配备了多台1000kW至2800kW的大型电机。
3.冷剪矫直生产线
热轧成型后的型钢通过冷床初步冷却后被送人冷剪矫直生产线,首先经冷剪机定长裁剪,然后经喷淋水冷,矫直机矫直,再送往检验包装线。
4.打包检验入库
首先经过手工外观检验,合格产品经打包、过磅、入库或直接装入火车车皮。该工序多为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产品碰撞时产生的噪声强度大。
5.循环水处理系统
为节约用水,该生产线建立了循环水处理系统。设备冷却水和其他用水径流人集水井,通过水泵提升至反应池,经絮凝沉淀、过滤、冷却后再次循环使用。车间污水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该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2和图3—3所示,其主要生产设备见表3-6。
(五)建筑卫生学
厂房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了通透性好,如房顶开有天窗,墙壁采用了围护和挡雨板,采光通风良好。对于控制室等要求高的建筑物采用Ⅱ级防水等级,并增设隔热层,各车间地面均采用素混凝土垫层和水泥砂浆地面。车间操作室采用铝合金构架,双层玻璃门窗隔声,并安装了空调器。
(六)试运行情况
该项目自2002年6月试运行以来,经多次调试,目前生产基本正常,已满负荷运行4月余,累计生产各类型材10万吨。主要设备、工艺、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等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二、职业卫生调查与分析
(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噪声是该项目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之一。生产全过程均产生高强度噪声,其中以加热炉引风机、助燃风机、热剪机、热锯机、冷剪机、矫直机、空压机噪声强度最大。粉尘主要是高温型材遇水冷却时形成的以氧化亚铁为主的氧化铁皮粉尘,以及电焊维修时产生的电焊尘等。加热炉使用煤气作燃料,煤气与燃料废气泄漏时可能产生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水处理池底淤泥有形成硫化氢的条件,硫化氢气体可能对清淤人员造成损害,应引起警惕与重视。加热炉和轧钢线普遍存在辐射热,在局部通风不良等情况下,可形成高温强辐射热作业环境。
该项目没有使用电离辐射装置,不存在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主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情况
该厂配备员工632人,各主要生产工段人员配备与职业病危害情况见表3-7。
(三)职业病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该项目2001年9月动工兴建,2002年6月竣工投产,没有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经职业卫生调查核实,该项目可研报告编写了职业安全卫生专章,但主要内容是对安全生产措施的原则性描述,噪声与粉尘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未提及。
本项目生产线上设有10个带有空调的隔声操作室,多数工人在操作室内工作。煤气加热炉采取了负压排烟装置,密闭性好。矫直机等产生粉尘的地方设置了抽风除尘或洒水降尘设施。高温车间操作区均采用局部抽风及岗位送风设施。加热炉引风机和助燃风机置于大工房东北角,产生高强度噪声,没有设置隔声墙。此外型材产品下线落差较大,碰撞发出高强度噪声。生产线操作工人没有佩戴防噪声耳塞。
三、职业卫生检测结果与分析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要求,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全面检测。
(一)初次职业卫生检测结果
初次检测结果汇总见表3-8,噪声有5个作业点超标(见表3-9),粉尘与毒物等危害因素全部达标。
(二)超标原因分析与整改复查情况
噪声超标原因主要是在设计时未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房设备布局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没有考虑到高强度噪声源的危害。如步进式加热炉引风机和助燃风机布置在大工房的东北角,没有设置隔声墙,产生高达114dB(A)的高强度噪声,导致附近的步进式加热炉进钢坯操作室和中轧机岗位噪声超标。产品下线离地落差太大,且没有设置缓冲装置,导致产生高强度的撞击声,使附近的2号矫直机操作台和精整包装台岗位噪声叠加后超标。
针对上述噪声超标问题提出了整改方案,建议业主在步进式加热炉引风机、助燃风机与生产线之间修建隔声墙;风机房地面进行减振处理,墙壁和天花板进行吸声处理;降低产品下线着地落差,并在地面铺设木块等材料以达到“软着陆”效果。同时建议给操作者发放防噪声耳塞。经整改后复查,所有工作岗位噪声强度均达标。
四、职业健康监护结果
该公司按照职业卫生相关规定,制定了“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定期对接触有毒有害作业工人进行了健康监护,对新进厂工人和离岗人员进行了体检,并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
该型材厂人员均由原轧钢厂转岗而来,没有招收新人员。上述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职业性体检,未发现职业病患者,2001年体检结果见表3-10。
五、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一)有毒物质危害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对项目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共4种毒物11个作业点的浓度进行了系统测试,没有发现超标现象。说明该项目在设备运转正常情况下,有毒气体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
(二)粉尘危害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对项目工作场所8个作业点的空气中粉尘浓度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作业点粉尘浓度均达标,说明在设备运转正常情况下粉尘危害岗位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噪声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对项目工作场所31个噪声作业点进行了初次测试。初次测试结果步进式加热炉进钢坯操作室、步进式加热炉引风机、中轧机、2号矫直机操作台和精整包装台5个噪声作业点超标,经整改后复查噪声作业点全部达标。所采取的整改措施有效,达到了控制噪声危害的目的。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要求。
(四)微小气候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本次评价时气温在25℃左右,尚未达到本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不能进行高温作业场所的评价。
各控制室、办公室、工人休息室均装有冷暖空调或蒸汽暖气片。该项目利用加热炉炉底汽化冷却余热产生蒸汽,能满足全厂供热洗浴与取暖之用,是较好的能源综合利用举措。夏季应加强对工人的个人防护,谨防高温中暑。
(五)生产性采光照明控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生产岗位与办公室白天均以自然采光为主,夜间人工照明。检修及行灯采用36V安全照明电源。
主厂房和道路安装了金属卤化物灯照明,各操作室、控制室、办公室、仪表等作业岗位安装了日光灯或白炽灯照明。主要操作室、主电室等重要场所设有事故照明和应急照明装置。此外灯光安装位置较为合理,如提供正确的光线方向,减少工作面阴影,提高照明效果。灯具类型除直射型外,在仪器仪表区域,采用间接型,避免产生阴影和眩光,使光线保持在柔和状态,光源的颜色接近自然光。经测试作业点采光与照明强度全部达标。
(六)其他卫生设施效果分析与评价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有关规定,该项目车间的卫生特征为3级。厂区内设有700多平方米的工人休息室和更衣室;浴室内设喷淋头58个(男38个、女20个);另有三处卫生间,共计蹲位男30个、女20个;盥洗室、女工卫生室和饮水设施等齐全。其设施数量与位置分布基本达到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能满足工人生活和保健的需求。
(七)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分析与评价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
该钢铁公司系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具有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型材厂异地大修改造项目只是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异地搬迁改造与扩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未做任何变动。其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情况如下。
公司由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分管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公司级职业卫生工作归口于公司卫生防疫站。配备有专职职业卫生医生两名,具体负责公司内部的职业卫生工作业务管理,车间作业环境有毒有害因素定期测定,建立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个人用品的发放,下达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计划,与安全部门联合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参与建设项目的内部设计审查,管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与控制效果评价,以及职业卫生资料归档等工作。
公司职工医院拥有医务人员510人、病床500个,参与职工的健康监护工作及急性职业中毒病人的抢救工作。
型材厂的职业卫生工作由厂安全科负责,工厂专(兼)职安全员均为职业卫生兼职人员,负责所辖区域的职业卫生工作。
2.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完善情况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型材厂依照公司规定,结合本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职业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内控文件。在各危险生产岗位均设置了醒目的防毒、防火、防安全事故的警示牌。
3.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情况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由公司防疫站统筹安排。年初公司防疫站制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负责对作业场所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测试结果存人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公司及各分厂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公司卫生防疫站根据检测结果的超标情况提出整改意见,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整改情况列入各生产单位的绩效考核。4.健康监护情况公司按照职业卫生相关规定,制定了“职业安全健康检查管理烟法”,定期对接触有毒有害作业工人进行健康监护,对新进厂工人和离岗人员进行体检,并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
5.职业健康教育
型材厂职业健康教育由厂安全科和公司防疫站共同负责。所有调业工人必须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或不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此外,在厂区内设置了黑板报,定期宣传职业病防治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6.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情况
型材厂对作业工人发放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有安全帽、工作鞋、工作服、防护眼镜、帆布手套、毛巾、弹性耳塞等,基本能满足作业工人的劳保需求。
7.应急救援措施
公司制定有“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成立有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安全、卫生防疫站、保卫部、消防队、医疗等各部门分工负责,责任明确。针对煤气泄漏的职业危害问题,制定了“煤气(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应急预案”。
8.职业卫生资料归档
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生产场所职业病卫生防护设施有关资料,职业健康教育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等资料由公司防疫站和工厂安全科两级分别归档管理。
9.劳动过程管理措施分析与评价
由于多数工人在操作室和设备操作台工作,劳动强度大为减少。公司劳动组织及制度、劳动作息制度健全。对生产线工人实行三班三倒工作制,每班工作8h,频繁间断性夜班作业可能导致部分作业工人生活节奏的紊乱和对倒班工作的不适应。
综上所述,该公司有较为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制度完善,机构健全,配备了专(兼)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工作运行有效,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六、评价结论
①该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基本合理,综合考虑了总体规划、环保、绿化和职业卫生的要求。
②该项目工艺较为先进,工艺流程合理,自动化程度较高,大多数工人劳动强度不大。经整改后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较为齐全,运转正常,且控制效果较好。本评价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毒物、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测试点合格率均为100%,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有关规定。
③生产线上各操作室微小气候控制措施有效,室内温度、相对湿度、采光照明等均符合职业卫生学要求,人体感觉舒适。
④卫生保健措施、更衣室、饮水设施、卫生室等其他卫生设施基本完善,基本能满足工人生活与保健的需求。
⑤公司与厂两级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健全,职业卫生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资料归档等工作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运行,运作情况良好。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氧化铁皮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高温与热辐射等,经整改后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运行正常,个体防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的要求。
七、问题与建议
①本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充分考虑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同时设计,导致引风机等几处噪声强度严重超标。尽管通过整改后噪声防护效果已达标,但给企业生产和项目投资等方面已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引以为戒。
②型材检验与打捆为手工劳动,不仅劳动强度大,还接触高强度撞击性噪声。建议进一步改革技术,以实现打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减少劳动强度,并要求工人上岗时佩戴好防噪声耳塞。
③加强职业卫生防护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修,特别要注意防止煤气输送管道的泄漏。
④水处理池和下水道等场地清淤时应加强对清淤人员的个人防护,谨防发生硫化氢急性中毒事故。
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夏季对高温作业岗位应采取轮换作业方式。如加热炉出料口、连轧机等高温作业岗位的操作人员持续工作50min后需脱离热源休息10min,并提供清凉饮料等,以免发生中暑。
⑥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工人的职业卫生防护意识。提供符合卫生学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督促工人做好个体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
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继续做好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定期测定和对作业工人的定期职业性体检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职工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发展。
八、案例分析
本案例为典型现代轧钢生产线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该项目2001年9月动工兴建,2002年6月竣工投产,2002年底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现场验收。该项目采用了连轧生产线,建立了循环水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步进式加热炉采用负压燃烧技术和炉底汽化冷却余热蒸汽利用技术,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并利用工厂自产混合煤气作燃料,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符合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
(一)主要职业病危害问题与控制措施
本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辐射热、氧化铁皮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且存在煤气中毒事故和硫化氢中毒事故的风险。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大功率引风机、助燃风机和轧钢生产线的噪声,以及混合煤气输送与燃烧防泄漏问题。
噪声是轧钢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分为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两大类。加热炉大功率引风机和助燃风机组、轧机组、空压机组、水泵等产生高强度稳态噪声,热剪、冷剪等产生高强度脉冲噪声。该项目在设计阶段对噪声职业危害的控制问题缺乏考虑,导致投产后噪声强度多处超标,通过采取工程治理等补救措施后噪声危害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
粉尘主要是受热钢材表面形成的氧化铁皮尘和地面扬尘,由于粉尘产生量少,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低,且分散度不高,故对作业人员危害较小。
在轧制过程中赤热的钢材均产生热辐射。由于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大工房自然通风散热性好,且采用了隔离的空调操作室,多数生产工人远离热源,因此该项目高温热辐射职业病危害因素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所在地夏季气候炎热,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0.1℃,加强夏季防暑降温措施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加热炉采用工厂自产混合煤气作燃料。该煤气主要由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组成,一氧化碳含量较高,煤气输送采用低压大口径管道输送,在可能泄漏的关键位置安装了煤气报警器,并与阀门联锁,从设备本质安全方面降低了煤气中毒事故发生的风险,值得借鉴。
此外据文献检索,我国已发生多起钢铁企业下水道清淤作业人员硫化氢中毒死亡事故的案例。该项目循环冷却水系统需要定期清淤,部分集水井深度达5m以上,且通风不良,因此存在硫化氢中毒的风险。其防制对策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和清淤现场的监管工作。
(二)本案例的特点与不足
本案例写作规范,内容完整。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深入,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检测内容全面,抓住了重点。针对工作场所噪声超标严重问题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与方案,督促业主采取补救措施予以治理,取得了治本清源的作用,使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落实到了实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中采取“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整改后复查——再评价”的工作模式值得借鉴。
本项目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不仅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而且还从工程上控制了噪声、粉尘和高温热辐射等职业危害,显著地减轻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
该项目2001年9月动工兴建,其可行性论证阶段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前,没有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致在设备布局和噪声危害防治设施等缺乏考虑,投产时噪声超标严重。尽管采取整改补救措施后效果满意,但已给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成本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本案例说明投资方做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该项目对职业卫生防护专项费用情况没有进行分类决算。
➢本评价没有开展个体采样监测,无法准确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个体接触水平的监测数据。
➢报告对检修等辅助工种职业病危害情况阐述欠清晰。
➢报告对工厂煤气泄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描述欠详细。
➢在项目控制效果评价期间因其气温尚未达到本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未能进行高温作业场所的检测,故缺乏对高温作业场所的定量评价。
(三)此类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①轧钢是钢铁企业最终产品生产工艺,其职业病危害程度完全依赖于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的先进程度。土法轧钢存在较为严重的噪声、高温热辐射、燃烧废气和粉尘等职业危害。目前普遍采用负压燃烧步进式加热炉和连轧自动化生产技术,工作场所有毒气体和高温热辐射危害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使噪声问题显得格外地突出。因此在开展该类项目的控制效果评价时,应重点关注所选用的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先进性问题,及生产性噪声危害与防护设施问题等。与此同时,还得关注新工艺、新设备可能带来的职业危害新问题。
②噪声危害防护措施主要有设备选型、设备布局和采取消声、隔声与吸声等几个方面。因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项目投产后进行,此时发现噪声超标问题已不可能通过设备选型或改变设备布局来治理,只有被动地从设备消声、减振、设置隔声墙与吸声体等措施来降噪。如对于气动性噪声可重点考虑消声措施;对于伴随有强烈振动的噪声源(特别是低频噪声源)应同时考虑减振措施;对于工房内个别高强度噪声源可采取设置隔声罩或隔声室的方案予以封闭;对于工房内噪声源分散则应重点考虑设置隔声操作室,其隔声效果往往决定于隔声门窗的设计与制作。隔声控制室在轧钢生产线上应用较普遍,评价时应重点检测其隔声效果。
③《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没有规定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在评价时可以引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中工业企业设计的噪声标准。该标准按照等能量的原理,规定接触时间减半卫生限值可放宽3dB(A),并规定不同强度脉冲噪声的每班允许接触次数,此外还规定了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噪声性质引用相应的标准。
④由于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标准是基于对工作效率影响的考虑,而非控制噪声所致职业病。因此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中,此类工作地点噪声超标时不宜作为建设项目不合格的依据,但应建议业主予以整改,力争达标。
⑤目前我国有关建设项目控制效果评价现场测试方法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应用争议较大。由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有关现场测试采样要求是以过去《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1979)为依据制定的,采用定点采样,测试结果取其均值,针对作业点(设备)进行评价。而新颁布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卫生标准,正式引入了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职业接触限值概念,适宜用个体采样器采样,主要是对作业人员接触(暴露)量的评价。目前仍普遍采用定点采样结果的评价工作中,我们认为应选择工人经常操作(逗留)的地带为采样点,以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评价工作场所的过量污染和防护设施的效果,并根据工时记录,计算主要有害作业工种(人群)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以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标准来评价其过量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