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务资讯 > 环保案例 > 正文
案例五:渤海生态修复与治理思路
2018-04-24 279 次

谢恩年(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渤海为一个近封闭状的内海,是重要的传统渔场,素有“黄金鱼盆”之美誉。沿海还有丰富的盐、石油、矿产等资源,在沿海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巨人的支撑作用。随着渤海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力加快,大量工农业废水干和生活污水排海,致使渤海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口趋下降,对渤海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治理已是势在必行。

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的实践经验

针对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局部水域生态呈现荒漠化等渔业生态资源变化的严峻形势,多名院士、专家联名向国务院建议“尽快制订国家行动规划,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有效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温家宅总理就此作了重要批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中韩、中日渔业协定的签订实施,使山东渔业发展深受影响。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温家宝总理的批示精神,山东结合《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制定实施,从2005年起组织实施“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近年来,已在渔业资源的修复和生态改善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

通过人工增殖放流补充自然资源 多年来,由于大量的污染物通过河流和排污口进入渤海,渤海受流域污染的问题突出,加之海洋开发、船舶溢油污染事故频发、捕捞过度等方面的问题,渤海渔业资源锐减。针对渤海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的严峻形势,近几年,国家加大人工增殖放流政策支持力度,山东积极贯彻国家的政策部署,抓住机遇,优先在渤海近海海域开展大规模的鱼、虾增殖。据统计,“十五”期间,山东以省里投资为主,连续每年追加投资3000万元,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21.9亿尾。通过增殖渤海渔业资源,有效转化了渤海氮、磷等无机盐,达到了改善渤海生物质量、保护海洋生态的目的。预计 “十一五”,建设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场)40个,国家级濒危生物救护中心3处,各种重要渔业经济生物和60%以上濒危野生水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在重要渔场和近岸优良海域建设大规模人工鱼礁群,建造10个省级人工鱼礁示范区,鱼礁体积达到500万空立方。海参、鲍鱼、梭子蟹、文蛤、魁蚶等地域性优质种群的放流增殖规模扩大,每年增殖放流重要水产苗种20亿尾(粒)以上。

通过建设人工鱼礁促进藻类繁衍 针对传统渔场渔业资源乍存环境遭受破坏程度严重、酷鱼滥捕的违法行为不断发生的问题,为了改善传统渔场环境,山东通过建设人工鱼礁,为海藻繁殖、鱼类生存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同时人工鱼礁建设使重要渔场的拖网生产受到限制,客观上有效阻止了以底拖网为主导致的毁灭性捕捞生产。近几年,山东建设人工鱼礁、增殖渤海藻类,与渤海养殖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据调查,到2008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已建和在建人工鱼礁130处,面积6000公顷,省里扶持建设的大型人工鱼礁16处,投礁110万立方米,其中在渤海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人工鱼礁10多处。据调查,礁区单位水体内藻类生物量是未投礁前的3.2倍,鱼类由投礁前的5种增加到28种,每百平方米存鱼量由投礁前的0.48公斤增加到52公斤,虾蟹贝类大量增殖。

通过转产转业降低海洋捕捞强度 山东坚持“两条腿走路”,既通过人工增殖渔业资源的方式有效恢复渤海海洋生态环境,又从减少捕捞渔船入手根本性解决捕捞强度过大的问题。自2003年农业部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对调整近海捕捞结构作出新的部署以米,山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减船压产计划,争取资金,加大对报废渔船的经费补助,报废渔船2053艘,近海捕捞船只减少了20%以上,近海捕捞生产结构得到科学调整。

实施渤海生态修复与治理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

组织制订和实施渤海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

科学确立实施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资源养护与资源修复并重原则,通过人工手段,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方法,有计划地培育和保护渤海渔业资源,重建渤海“黄金”渔场,逐步恢复渤海生态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海上人工牧场”的框架基本构成,生态退化的水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濒危物种数目增加趋势得到遏制,水生生物多样件得到有效保护。80%以上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柄息地和60%的典型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水域生态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率达到90%。水域重大污染事故处理率达到90 %。

落实好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抓好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渔业法》渔业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以负责任渔业行为为标准,通过捕捞限额管理、选择性捕捞管理、禁渔期和禁渔区管理,控制和削减捕捞强度、缓解资源压力,促进渔业资源良性利用。 (1)捕捞限额管理。从捕捞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控制,实行捕捞生产要素指标总量控制和实施渔获物限额化管理,即实施限额捕捞制度。 (2)选择性捕捞管理。制定分鱼种最小可捕捞长度标准过大的问题。自2003年农业部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对调整近海捕捞结构作出新的部署以米,山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减船压产计划,争取资金,加大对报废渔船的经费补助,报废渔船2053艘,近海捕捞船只减少了20%以上,近海捕捞生产结构得到科学调整。

实施渤海生态修复与治理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

组织制订和实施渤海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

科学确立实施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资源养护与资源修复并重原则,通过人工手段,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方法,有计划地培育和保护渤海渔业资源,重建渤海“黄金”渔场,逐步恢复渤海生态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海上人工牧场”的框架基本构成,生态退化的水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濒危物种数目增加趋势得到遏制,水生生物多样件得到有效保护。80%以上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柄息地和60%的典型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水域生态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率达到90%。水域重大污染事故处理率达到90 %。

落实好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抓好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渔业法》渔业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以负责任渔业行为为标准,通过捕捞限额管理、选择性捕捞管理、禁渔期和禁渔区管理,控制和削减捕捞强度、缓解资源压力,促进渔业资源良性利用。 (1)捕捞限额管理。从捕捞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控制,实行捕捞生产要素指标总量控制和实施渔获物限额化管理,即实施限额捕捞制度。 (2)选择性捕捞管理。制定分鱼种最小可捕捞长度标准,实行最小网目尺寸管理和幼鱼比例检查制度。(3)禁渔区和禁渔期管理。切实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对地域性重要渔业种群的主要栖息地和繁殖期设立新的禁渔区和禁渔期。 (4)休渔渔民救助和安置。制定和实施保护资源的渔民补偿政策。二是科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在维持传统渔业资源繁衍的基础上,扩大对虾、海蜇、乌贼等传统大宗种群增殖规模,大力发展海参、鲍鱼、梭子蟹、日本对虾、文蛤、虾夷扇贝、魁蚶等地域性优质种群的放流增殖,积极开展牙鲆、黑鲳、石鲽等新品种的放流增殖。三是重点突出海洋渔业生态养护。通过开展渤海生态环境修复,使海洋生态环境免受人类活动的侵扰和破坏,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或灾害所产生的生态损失,使业已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丰要途径是: (1)建设水牛野生动植物和典型水域生态自然保护区。在海洋生态敏感区、重点渔业资源种群的产卵场、索饵育肥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丰要栖息场所建立海洋保护区、禁渔区或渔业资源保护区,实施补偿计划、加强保护。 (2)建设人工鱼礁。制定科学的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制定相关操作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人工鱼礁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加强监管、跟踪、评估工作。 (3)营造“海底森林”。以人工投放海藻苗种和改善海藻自然生存环境的方式,使重点区域的海藻加速繁殖、成长为大型海藻群落,利用藻类转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抑制富营养化。因此,海洋生态修复,要保护和大力营造“海底森林”。四是加强水生牛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开展人工驯养繁殖、救治和放流,实施专项抢救性保护,以保存种质,并逐步恢复、增殖野牛种群。重点建设水生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和救护基地,搞好濒危水生动植物救护、驯养、繁殖。加强水牛野牛动植物经营利用管理和水牛外来物种监控与管理,建立水生动植物外来物种监控中心,对水生动植物外来物种进行监测、评估、鉴实行最小网目尺寸管理和幼鱼比例检查制度。(3)禁渔区和禁渔期管理。切实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对地域性重要渔业种群的主要栖息地和繁殖期设立新的禁渔区和禁渔期。 (4)休渔渔民救助和安置。制定和实施保护资源的渔民补偿政策。二是科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在维持传统渔业资源繁衍的基础上,扩大对虾、海蜇、乌贼等传统大宗种群增殖规模,大力发展海参、鲍鱼、梭子蟹、日本对虾、文蛤、虾夷扇贝、魁蚶等地域性优质种群的放流增殖,积极开展牙鲆、黑鲳、石鲽等新品种的放流增殖。三是重点突出海洋渔业生态养护。通过开展渤海生态环境修复,使海洋生态环境免受人类活动的侵扰和破坏,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或灾害所产生的生态损失,使业已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丰要途径是: (1)建设水牛野生动植物和典型水域生态自然保护区。在海洋生态敏感区、重点渔业资源种群的产卵场、索饵育肥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丰要栖息场所建立海洋保护区、禁渔区或渔业资源保护区,实施补偿计划、加强保护。 (2)建设人工鱼礁。制定科学的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制定相关操作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人工鱼礁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加强监管、跟踪、评估工作。 (3)营造“海底森林”。以人工投放海藻苗种和改善海藻自然生存环境的方式,使重点区域的海藻加速繁殖、成长为大型海藻群落,利用藻类转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抑制富营养化。因此,海洋生态修复,要保护和大力营造“海底森林”。四是加强水生牛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开展人工驯养繁殖、救治和放流,实施专项抢救性保护,以保存种质,并逐步恢复、增殖野牛种群。重点建设水生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和救护基地,搞好濒危水生动植物救护、驯养、繁殖。加强水牛野牛动植物经营利用管理和水牛外来物种监控与管理,建立水生动植物外来物种监控中心,对水生动植物外来物种进行监测、评估、鉴定检疫、控制,防止外来物种的侵害。 积极推进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与实施为了增强修复行动的可操作性,把渔业生态修复行动计划付诸实际,山东有计划、有重点地筛选实施行动计划的主要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项目_、渔业资源增殖项目、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渔业资源与濒危牛物保护区建设项甘、污染事故和赤潮灾害防治项目。对筛选、确定实施的工程项目,制定了项目具体目标、细化项项目实施内容、提出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组织、监管,及时跟踪、评估项目绩效,为完善规划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决策依据。

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推进海洋生态补偿

加强渤海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督 多年来,山东省组织制订全省海洋环境监测方案,有关部门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有关部门配合联动,统一行动,集中开展了生态监控区监测、海上应急监测和趋势性监测。每年对20处重点养殖区、100多处入海排污口、5处全国重点海水浴场进行了监测,定期发布信息公报,引起了社会和各级沿海政府对海洋牛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广泛关注。

加强海洋污染事故和赤潮灾害监测管理 建立海洋污染事故和赤潮等水域生态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制定快速反应机制。在重要的水域生态功能区,有计划地划定污水禁排区、废弃物禁排区,控制陆源污染、海上流动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养殖自身污染。加强水域生态灾害检测平台种5隽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完善事故调查处理机构资质审查、审批制度,编制各类事故及灾害的防治预案,制定调查、鉴定、损害评估技术规范和综合处理措施。开展海洋污染事故和赤潮灾害的早期预警、预报。开展重大海洋渔业污染事故的影响评估、技术鉴定,提出和实施污染环境的应急处置、污染生境恢复和重建措施。

大力推进工程建设生态补偿 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水域乍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工程建设生态补偿制度,确保遭受破坏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得到相应的补偿和修复。对可能造成资源环境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要求建设单位提出生态补偿方案,落实生态补偿项目和资金。生态补偿项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收。近几年,山东依法对近60多处海洋工程、海岸工程建设项日进行了环评管理,组织实施了海洋海岸工程生态补偿。

组织处理海洋污染事件 污染事故发生后,积极组织监测部门开展监测,做好污染事故的调查取证。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监测技术单位编写海洋污染事故损失评估报告,委托全国知名律师代理诉讼,及时向海事法院递交诉状、答辩状,确保证据资料充分、详实、及时有效。通过协调和解、申请法院判决等方式开展生态索赔和生态补偿。长岛海域发生油污染事件后,国务院工作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做好应对工作。通过制定实施海洋与渔业水质环境应急监测、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监测、海洋渔业油污染防控、近岸水质环技术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海洋污染事故样品分析。境应急监测等应急方案,排查了18个县的194个涉油企业及全部河流入海口和全省渔船和船舶及港口,对污染海域103个站位实施了不同频率的监测。对1709家育苗企业采取水质净化措施,对2100个养殖网箱、7.6万亩筏式养殖区进行了清污、转移、围挡,对100亿粒苗种转移保苗。由于工作措施得力,污染处理及时,避免了二次污染。

海洋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好渤海生态修复与治理行动计划将有助于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渤海生态健康安全,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