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煤技术——能源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撑
目前,世界能源体系仍以常规能源为主,资源的供应保障及对环境的污染仍是主要问题之一。根据美国MITRE公司的预测,世界用于发电的煤炭将持续增长到2040年,届时将有90%的煤炭用于发电。在2040~2070年之间,直接使用的煤炭仍将增加,直到2075年以后,世界的煤炭使用量才会下降。 煤炭开发利用中的污染排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1座600 Mw的燃煤电厂,按燃煤的含灰分20%、含硫分0.5%、年利用小时5 000 h计算,将年排放1_1 x l0³×10t S02、2 500 t烟尘、6 000 t NOx和30×10³×10t灰渣。因此,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已成为能源清洁生产的重要保证与支撑。 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又称“洁净煤技术”(clean coal technology,CCT),是指煤炭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技术,以达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与加拿大跨国界的酸雨危害后,于1986年率先提出并大规模实施“洁净煤技术计划”。目前,这一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洁净煤技术关注煤炭燃烧的全过程,即从燃烧前的源头控制,燃烧中的过程控制,到燃烧后的废弃物处理。洁净煤技术包括4个部分:燃烧前技术,即通过洗选或掺人其他物质,提高燃烧效率,并脱除污染物;燃烧中技术,主要有:低污染燃烧、燃烧中固硫、流化床燃烧和涡旋燃烧;燃烧后技术,即烟道气净化和废弃物处理技术;以及转换技术。
1.燃烧前的主要技术 (1)净煤技术 净煤技术又称煤炭净化技术,是指煤炭燃烧前的预净化,以除去或减少原煤中所含的灰分、硫分等杂质。净煤技术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生物法脱硫技术。 物理净化法即煤炭的洗选,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环节。高硫煤洗选除减少SO2排放外,还具有回收硫资源的意义。化学净化法可以脱除煤中有机硫,从而达到煤的深度净化。目前开发的化学净化法大致分为氢氟酸法、碱酸法和氧化法三类。这三种方法虽然能制备超低灰煤和脱除部分有机硫,但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生物脱硫技术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高技术,近几年来取得了新进展。据资料介绍,美国气化工艺研究所培育的混合菌种,能除去煤中有机硫的64%。美国匹兹堡能源研究中心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TBF),可脱除95 %的无机硫。 我国煤炭资源中含硫量大于2%的高硫煤占总量的1/4,迫切需要开展各种脱硫,特别是脱除有机硫新技术的研究,以提高燃烧效率,并减少SO2和颗粒物的排放。 (2)型煤技术 型煤是指由粉煤或低品位煤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煤制品,分民用和工业型煤两种。在洁净煤技术中,型煤的投资少,建厂周期短,见效快,节能、环保效益显著。我国1982~1985年开始进行燃煤锅炉试烧型煤的试验,经“七五”科技攻关,型煤已达国际水平,今后的任务主要是推广应用和继续完善。 (3)煤液混合新型燃料技术 煤液混合新型燃料是一项新技术,目前已有多种混合燃料经过全面试验,如煤一油、煤一油一水、煤一水、煤一甲醇和煤一水一甲醇等,其中最有工业应用价值的是水煤浆(CWS)。 CWS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以煤代油的新型低污染燃料。其SO2排放量与直接燃煤相比降低15%~20 %,还可以实现管道输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发达国家CWS技术已趋成熟,只是因为国际油价较低,而将其作为储备技术。我国CWS技术开始于80年代初期,目前研究、开发和示范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具备商业化条件。
2.燃烧中的主要技术 (1)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CFBC) 这是新一代成熟的燃煤技术。通过高速空气夹带煤进入并返回燃烧器进行辅助燃烧,其燃烧效率可达99%以上;煤中的硫在燃烧过程中被吸附脱硫剂(石灰石)吸附,燃烧温度又低于氮氧化物的生成点,从而大大减少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清洁、高效的特点,且煤种适应性强,可以燃用劣质煤,脱硫率可达90%~95%,因而在国际上得到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已成为目前国外洁净煤技术中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正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燃煤发电是我国主要发电方式,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新技术,能进一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虽然是北多南少,但南方拥有较丰富的石煤资源。石煤热值低,一般锅炉使用效益不高,但可用流化床燃烧。因而我国对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开发应用也非常重视,已有流化床锅炉2 000多台,但绝大部分是100 t/h以下的小型装置,220 t/h的循环流化床燃烧锅炉正在研制之中。 (2)增压流化床燃烧和联合循环技术(PFBC) PFBC由于实现了蒸汽、燃(烟)气联合循环,发电效率高于CFBC技术。PFBC在我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它不仅可用来新建电厂,也可用来改造现有机组。我国有大量的125 Mw、200 MW的常规粉煤电站,这些机组中平均净发电效率仅为33%,其中相当一部分S02排放严重超标。若采用PFBC技术加以改造,不仅能使这些电站内提高发电效率3~4个百分点,而且能达到完全满足环保要求的指标。“八五”以来,东南大学牵头开展PFBC研究,目前已在徐州建成一套示范电站(15 MW)。
3.燃烧后主要技术 (1)烟气净化技术 目前较先进的烟气净化技术主要有4类:①烟气脱硫技术(FGD)。有两种较先进的技术:烟道喷射技术和炉后烟气净化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多种脱硫方法的试验或试运行,但由于运行费用高,加之当时国家对硫排放控制没有提出特别要求,因而大多数只注重除尘而较少考虑SO2削减问题。随着酸雨问题的日趋严重,SO2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和采用烟气脱硫势在必行。目前全国脱硫技术开发普遍,已有很好的基础,今后要集中力量突破某些技术难关,开发适用技术和装备,使燃烧前的净煤技术和燃烧后的脱硫技术同步进行,控制硫排放。②脱氮技术。以选择性催化法为主,脱氮效率比较高,但基建投资多,运行成本高。③除尘技术。日本正在研制高温高压烟气新型除尘设备——陶瓷过滤器。④脱CO2技术。有三种方法:物理吸收法,用沸石做吸收剂,目前正在进行小型试验;化学吸收法,用液体溶剂(胺)进行化学吸收,目前已在电厂开始进行试验;藻类法,正在进行基础研究。 (2)废弃物处理技术 主要包括对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矸石、煤层气、煤泥、矿井水及煤电站所产生的粉煤灰等进行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这里重点叙述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煤层气,俗称“煤矿瓦斯”,是煤在形成过程中生成并赋存于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一种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与常规天然气一样是甲烷,含量平均在92 %以上。甲烷是一种高效、高热值和清洁的气体燃料,1 000甜甲烷的发热量相当于1 t石油。由于技术原因,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直到近十几年才起步,但是发展很快,正在成为世界能源开发的一股新潮流。 我国是煤炭生成大国。据联合国的调查报告,我国采煤过程中排放的甲烷量每年为194亿rn³,占全球采煤排放甲烷总量的1/3。这些煤层气首先成为煤矿事故的隐患,据统计,1950~1990年我国发生煤矿瓦斯突发事故15 000起,占世界同期瓦斯突发事故总数的40%;其次,194亿m³的煤层气白白排放掉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再次,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甲烷的温室效应大约是C02的20倍以上,对臭氧层的破坏能力是CO。的7倍。因此,我国采煤排放甲烷问题,不仅引起我国,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 目前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比较落后,主要采用瓦斯抽放和回风流瓦斯技术,但主要是作为一种煤矿安全措施,平均抽出率仅为16.5 %,无法形成商业化生产规模。1996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组建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规划、管理全国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煤层气开发利用已作为一个战略措施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煤层气开发利用成套技术、装备也已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有自身的一些有利条件:①有利的资源条件。我国煤炭保有储量在1万亿t左右,其中烟煤和无烟煤占总储量的80 % 以上。烟煤和无烟煤中都赋存有可开发的煤层气,即使在低变质的部分褐煤中也有可开发的煤层气。据初步估计,我国拥有埋深2 000 m以内的煤层气储量35万亿m³,为美国的3倍,其中有开采价值的约12.5万亿m³。②丰富的地质资料。我国煤田地质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地质详查、精查阶段,对相当一部分煤层的瓦斯赋存做了比较深入的工作,已积累了大量关于煤层气的地质资料。③技术经验的积累。我国煤矿井下抽放瓦斯尽管过去只是作为一个安全措施,但也取得一些成果,如煤炭部曾在抚顺、焦作、阳泉等矿区打过40多个地面瓦斯孔,在一些钻孔中还采用了压裂抽气等措施开采煤层气。这就为大规模抽放、利用煤层气积累了经验。④国际社会的合作。我国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中外合作煤层气项目已达20多个。 尽管我国煤层气开发仍属试验阶段,但商业性应用的前景已经出现。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煤层气年产量将达到100亿m³,成为能源工业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4.转换技术 (1)煤的干馏及转化利用 包括高温干馏和低温干馏等热解技术。 高温干馏又称炼焦,转化后生成焦炭(占70 %~80%)、煤焦油(占2 %~5%)和焦炉煤气(占10%~20%)等二次产品,可以形成煤一焦一气的综合利用。低温干馏生成半焦、低温焦油和煤气。它的投资少、生产成本低,可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美国、德国等开发一种新法干馏技术,采用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新技术,干馏半焦可作为联合循环发电的气化原料或流化床燃烧炉用燃料,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低等一系列优点,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我国高挥分煤的储量及产量很大,适于采用新法干馏技术。可以使煤炭在坑口新法干馏,回收焦油和煤气,并结合循环流化床气化及燃烧实行联合循环发电,达到清洁、高效利用。 (2)煤炭气化技术 煤炭气化技术可将所有种类的煤转化成各种气体产品,包括城市煤气、工艺用和发电用燃料气、化工原料气等。由于煤的性质不同,所生产的煤气又有不同的用途,因而煤炭气化的工艺也不相同。按其技术的进展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技术已实现工业化,如固定床气化法的鲁奇炉、流化床气化法的温克勒炉、气流床气化法的德士古炉和K—T炉等;第二代技术是指把新的工程技术、煤化学的新理论及工程材料学的新成就相结合而产生的气化方法,现大多正处于试验阶段,少数已过渡到示范厂规模,如流化床灰熔聚气化工艺技术;第三代技术比第二代更先进、综合效益更高,如催化气化、太阳能气化、核热气化、等离子气化和利用火箭技术的Rockwell气化法等,绝大部分还处于过程开发阶段。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国外不同,煤制气是主要的燃料气和原料气的来源之一,煤气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我国于1956年开始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气化技术仍以固定床气化为主,在热效率、气化率和环保方面与国外的流化床气化技术、加压气化技术等相比有较大差距。 此外,美国、苏联等国还进行煤炭的地下气化试验研究。煤炭的地下气化,不仅可省去煤炭的开采和运输,而且还能充分利用那些不便于开采的煤炭资源。煤的地下气化原理及过程与地面上的煤气发生炉气化基本相同,但是难度要大得多。我国已进行了十多年的地下气化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半工业性试验,这项技术对我国部分衰老报废矿及(城市)回收残留煤炭资源并就近供应消费市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煤炭液化技术 煤炭液化包括间接液化、直接液化和煤油共炼等技术。间接液化是将煤气化生成的合气,进一步合成液体燃料或化学品。如南非采用煤间接液化生产烃燃料、基本有机合成原料(如乙烯、丙烯、丁烯及蜡类等)以及富氢化合物,取代现今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产品,这将是煤化工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我国也通过了80~100 t/a合成汽油的中间试验,现正建设2000 t/a的示范工厂。直接液化是在高压下直接加氢生产洁净、优质的液化产品。德国、日本等国的直接液化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我国自“六五”开始与国外合作,从事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研究开发。直接液化的一次性投资大、成本高,与天然石油相比很不经济,但当石油供应不足或面临资源枯竭时,可以补充石油资源不足。 从我国煤炭资源来看,适于直接液化的褐煤、高灰分烟煤和高硫烟煤的储量大、分布广,因此若采用适合液化、价格便宜的煤,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煤炭液化工厂,前景还是较好的。通过和日、美等国合作,我国已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液化试验室,并以兖州煤为原料,提出建设煤液化工厂的工艺流程及预可行性研究。 煤油共炼是将煤和石油渣油同时加氢转变成轻、中质油,是石油渣油深加工、煤炭转变成洁净液体燃料的先进技术,是在石油深加工基础上逐步实现煤炭直接液化的过渡技术。其优点是建厂投资较省、氢利用率高、油品可加工性能好、可以处理高金属含量和高硫含量的渣油、经济陛较好,在近期具有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已开发出多种煤油共炼工艺。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石油资源相当不足,以煤代油和重质石油深加工应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4)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 这是一种燃煤发电新技术,它将煤的气化技术与联合循环装置结合起来,气化生产的燃料气驱动燃气轮机发电,而余热在余热锅炉中变成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从而实现了多级循环,最大限度地将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发电效率可达45 %以上,且比燃煤电站的污染小。因此,美、英、德、日、荷等国都在致力于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之达到接近投入商业运行水平。我国燃煤电站使用的煤炭,大量采用长距离火车运输方式,应加快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在煤矿坑口建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不仅可以解决煤炭外运的难题,直接输出电能,而且可以形成煤炭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的煤、气、电及化工产品的一体化工程,成为煤区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参见:赵媛.2001.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